APP下载

论应用科学大学国际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合肥学院为例

2022-07-07HendrikLackner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战略伙伴合肥应用型

Hendrik Lackner

论应用科学大学国际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合肥学院为例

Hendrik Lackner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德国 下萨克森州 奥斯纳布吕克 49076)

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国际性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却被许多应用科学大学长期忽视。许多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们会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就职于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因此需要在大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相应的能力。通过战略伙伴关系,应用科学大学可以在这条道路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基于此,思考了对应用科学大学之间的国际战略伙伴关系这一概念的定义,同时,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与合肥学院之间近40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例,示范性地阐述了战略伙伴关系的成功因素和不同的行动领域。

战略伙伴关系;应用科学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合肥学院;中德高校合作

0 引 言

早在1992年,德国科学委员会就在其关于学术关系国际化的建议中,将国际性描述为构成“科学本质的重要部分”,并通过对知识跨国界的追求和科学讨论以及国际科学合作带来的相互促进和创新动力论证了这一点。[1]高校国际化被理解为是一个加强跨国界合作和巩固国际关系网络的战略性和有计划性的过程,它有助于确保并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继续教育和成果转化的质量。科学委员会在其2018年发布的关于高校国际化的建议中,证实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大学相比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科学委员会呼吁应用科学大学应将建设国际化特色视为一种机遇,并将国际化视为一个横向议题,从整体上来说更需得到优先考虑。如今,具有跨文化能力和大学学习期间的国外交流经历不再只是国际型大企业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融入国际价值链的地方企业也同样有这样的要求。因此,应用科学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让其毕业生为此做好充分准备,并通过持续国际化的课程设置[2]培养他们相应的能力。总体来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参与国际交流有着十分有利的框架条件,因为世界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有极大的兴趣。[3]2019年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通过新的资助项目“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化(HAW.International)”支持应用科学大学(HAW)长期推进全面和可持续的国际化政策,并为此开发和实施具有战略导向的国际化示范项目。这一资助计划的目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为在全球劳动力市场就业做好准备,并提升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育、研究和创新实力以及其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另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理应作为“优质品牌”和“成功模式”在国外为人所知。[4]

1 应用科学大学之间国际战略伙伴关系的概念界定

高校战略伙伴关系具有什么特征?早在1992 年,科学委员会就首次尝试对这个概念做出一个普遍界定,并制定了以下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现行定义:“狭义上的高校伙伴关系要求在众多学科和院系之间有深入和长期的合作”[5]。因此,我们首先要在“狭义的”和“广义的”高校伙伴关系之间进行区分。后者的特点是缺乏深度和持久性,往往是起源于某些个人的倡议,但没有被纳入高校的发展战略中。不过,在理想的情况下,可以把这种广义上的高校合作关系纳入持久的、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合作架构中,使之从依赖个人关系和短期项目的特性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真正的高校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核心。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对高校战略伙伴关系也作出了类似的定义,认为这是一种高质量的重点特色建设:

“高校合作关系以前往往是单纯地以学者们的个人关系为基础,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理解为高校国际化方案中的一个战略要素,从而也是整个高校的一项跨部门的任务。从众多的伙伴关系中,高校领导层确定几个重点伙伴关系,但并不限制学者们的个人活动。这样他们便顺应了一种全球趋势:通过关注‘质量而非数量’来达到国际合作的一个新质量层次——高校这种建立战略性关系网络的新形式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可持续的协同合作形式得到加强,设立共同的体系、合建专业,并与知名的合作大学建立科研联盟,这些都是增强高校国际化特色的关键措施,也是在全球教育市场上成功定位的基本标准。”[6]

以下将特别结合应用科学大学的具体特征,进一步细化图1中简要概括出的国际战略伙伴关系的标准和成功因素。这些思考的前提是,确定为战略伙伴的合作高校、合作地区或合作国家应该符合自己高校的专业特色,并且合作伙伴的选择最好以自己所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展重点和发展需求为导向。换句话说,高校战略伙伴关系必须与高校的总体战略方向相符,不能有矛盾。

图1 高校战略伙伴关系的标准和成功因素

1.1 机构化而非个性化、系统性而非个案性、持久性而非暂时性和项目性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国际高校伙伴关系都源于个别学者的项目活动,即从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发展而来。这些学者往往作为领航人投入大量的个人时间来建立与合作伙伴的联系并确立初步的合作形式。这样的合作形式往往与这些学者各自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相关合作通常仅限于某个专业,或者最多仅在一个院系内开展。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独角戏”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相关人员离开大学或者退休后便容易进入休眠状态,并且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与之不同,战略伙伴关系具有的特点是,它得以确立在机构中,并系统地纳入到高校的国际化战略进程中,并且有不同的主体和群体以及高校多层面议事委员会的广泛参与。通常情况下,高校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扩展都有高校领导层的密切支持,甚至是在自上而下的意义上由他们发起的。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战略伙伴关系通常不是纸上谈兵就出现的,而是建立在长期的合作基础上的。高校战略伙伴关系也需要(最好是大量的)教师们的热情和投入。然而,这样的伙伴关系广泛地分布于整个高校的各个院系,其维系不再依赖于个人的孤身奋战。为了使战略伙伴关系能够成功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具有“临界质量”的人员参与并准备好资源。从“广义上的高校伙伴关系”向真正的高校战略伙伴关系的过渡是自然发生的。因此,不可能用数学方法准确地推算出何时可以把合作关系称为高校战略伙伴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高校间的合作还未达到相应的层次,那么他们的伙伴关系很少会出于表达信任或期望而提前被赋予“战略”这一定语。

1.2 关于主方向的选择

很多德国高校都与世界各地的数百所大学有着合作伙伴关系。通常情况下,这种伙伴关系仅限于促进学生或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每所大学都建立了战略性高校伙伴关系,因为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Teichler在其著作《高校国际化》中,将高校内部这些必要的澄清问题的过程描述为关于“主方向”的选择。[7]

这样的一个主方向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与已有的“分支方向”不同。当然,做出战略的方向性决定,对高校来说不是轻易之举。学校是否应该有一个特定的重点合作国家呢?怎样把跟这样一个重点国家的合作融入到高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中呢?在确定一个具体的重点合作国家时,起决定性作用的考虑是,攻读学位或者短期访问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于某个特定的国家吗?或者学校自己的学生是否很大程度上集中去某个特定的国家甚至是某个特定的合作大学留学吗?对于位于德法边境地区的一所应用科学大学来说,选择“法国为重点合作国家”明显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也可能出于其他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和结合点而产生与法国或法国大学的联系。主方向也很有可能是由主导地区经济的销售市场决定的,这特别是对应用型高校来说是这样,因为这些高校的特点是与该地区的企业有着密切且长期的合作。[8]已有的、活跃的友好城市关系或者区域伙伴关系以及第三方资助机构的新公开招标项目也可能对确定主方向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另外,并不少见的还有,一个主方向“不言而喻”地存在,即事实存在且被积极践行着,但却未形成在高校的普遍意识中。主方向“不言而喻”的事实存在可能是由于这种“权宜之计(modus vivendi)”可以使高校省去艰难的讨论和商议过程,比如说,学校因为在高校政策方面的问题不能就主方向达成协议。在个别情况下,对主方向的确定可能存在着一些随意性或潜在的任意性。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很可能应把完全不同的高校伙伴关系或国家确定为主方向,但它们却可能不会在高校内部的讨论和澄清过程中顺利地得到认同。有时候,高校会通过一个或者几个主方向来缓解这些问题澄清过程中的尖锐性。但通常来说,这样做会使高校真正的特色化建设变得不易、掺杂更多水分,甚至会受到阻碍。

如果能够在战略建设过程中明确地确定下来一个主方向,那么其具备的灯塔效应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扩展到高校的各个行动领域(研究、教学、继续教育和成果转化)和各个院系中,并通过建立支持和辅助体系提供机构帮助,以提供必要资源促进其继续发展。

1.3 应用科学大学的特色

在应用科学大学之间的国际战略伙伴关系中,通常都会在“学习和教学”这个领域设立特别的合作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首先还是一个教学场所。[9]近些年来,大多数应用科学大学发展成为了应用研究的场所,但这一现象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10]

教学领域的传统合作形式包括学生的短期交流,例如到合作大学游学考察、在合作大学的实验室实习或参加合作大学提供的夏令营,联合开发教学模块,采用联合教学以及集中授课的方式对两校组成的混合学生小组进行教学等。另外,证书项目(例如微证书Micro-Credentials)也需在此提及。另一方面,长期交流也属于一种传统的合作形式。除了学生自愿出国交流外,还包括双学位(Double Degree)以及联合学位(Joint Degree)项目,这两类项目都规定学生必须去国外留学。[11]双学位项目的特点是,毕业生可以获得两所高校的学位,即两个毕业证书。另外,学生需要在合作大学完成教学计划里规定的、必修的留学学期。合作大学相互签订双学位合作协议,从而要求各自的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所要求的能力素质方面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这样也使学生在合作大学获得的学分能够得到双方的相互承认。联合学位则体现了国际合作的最高层次。这种形式的合作意味着两所合作大学需要确实开发一个共同的专业、共同负责质量管理、共同建立一个教师团队、制定共同的学习和考试条例,并在学生结业时共同授予他们一个学位证书。双学位和联合学位专业通常设计为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但将具备对方国家的语言知识作为入学条件。

如图2的阶段模型所示,从合作形式分类的角度来看,以上描述的学习和教学领域的合作形式[12]可以根据高校各自的合作层次进行区分。

图2 合作层次分类表

应用科学大学之间建立国际战略伙伴关系具有的显著特征是,他们往往会采用较高要求且复杂的合作形式作为基本前提,直至延伸到图2所示的合作形式分类表的最高层次,并且这会被合作双方视为必不可少的。当然,为了使合作具有全方位完整性,战略伙伴也还可以提供短期交流。这样的交流通常具有成本低的优点。作为一种低门槛的引导形式以及拓宽视野和扩展兴趣的桥梁工具,它们可以使学生将来进行长期国际交流变得更加容易。

除了把“学习和教学”领域作为合作重点之外,应用科学大学国际合作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把企业和企业关系网络以及各种合作形式融入到研究、教学、继续教育和转化领域。因此可以说,应用科学大学之间的国际战略伙伴关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非常贴近企业。

1.4 平等且互惠互利的合作

合作双方须在双赢伙伴关系的意义上从合作中同等获益,这是否是高校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建设性特征呢?对此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质疑。很多时候,高校伙伴关系都是以“发展伙伴关系”(Entwick- lungspartnerschaft)为开端的。例如,当一所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在高校战略伙伴关系的范畴内通过与外国高校合作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其未来发展,在此情况下首先存在的就是发展伙伴关系。通过“创新高等教育战略对话(Dialogue o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Strategies,DIES)”项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大学校长联席会议(HRK)专门为促进这种发展伙伴关系推出了一种独特的资助方式。[13]尤其是在已经存续了几十年的高校合作关系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各方付出与接受的重心有时偏向一方,有时则偏向另一方。对于一个稳定的合作关系来说,合作双方以尊重、开放和包容彼此对待,把对方视为平等的伙伴,这才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参与者都应具有跨文化敏感性,并能够理解各自的合作伙伴及伙伴所在国家的利益和受到的一些限制。

特别是在复杂的政治条件下,高校战略伙伴关系作为一种“学术外交”被证明为是国际科学合作的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方法和手段,以便在动荡时期也能保持相互对话,建立相互信任。[14]

1.5 政府层面的关注、陪伴和促进

以上已强调,大学领导层的积极支持对建立成功的高校战略伙伴关系来说极为重要。如果当地政府以及主管学校的教育部门能够为高校伙伴关系在战略上进行配合并促进其发展的话,也同样会起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许多国家,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关心并促进许多高校活动,通过政治礼仪给与这些活动以支持,其意义不应被低估,因此高校应主动地加以利用,比如说借此来打开从前关闭的(合作)大门。这种来自地方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可以是象征性的,例如部长和市长访问、致辞问候等形式。但也可以超出这个范围:除了提供额外的财政、人力或物资外,还可以促使一个联邦州或一个城市对某些伙伴国家或伙伴地区给予特别优先考虑,并特别促进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

2 作为一种战略伙伴关系模式

以上结合了应用科学大学的情况详细定义了高校战略伙伴关系的概念,并总结出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基本标准和成功因素。接下来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合肥学院近40年的合作为范例,介绍两所应用型大学之间十分成功的战略伙伴关系。

2.1 下萨克森州和安徽省友好省州关系的结合

1984年,下萨克森州作为第一个联邦州与中国的一个省份,即安徽省达成了全面合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下萨克森州缔结友好合作关系的联合声明》于1984年9月6日在德国汉诺威由当时的州长Albrecht和王省长签署(见图3)。

图3 联合声明

来源:2015年《合肥学院30周年校庆纪念文集》第8页

1985年紧接着又达成了另一项协议。在1985年9月11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关于下萨克森州支持共建合肥高等技术专科学院的联合协议》中,下萨克森州承诺支持安徽省建立一所高水平的现代高等技术专科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协议的内容为按照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模式将合肥学院(以原合肥联合大学为主体)共建成为一所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定的具体措施包括对中国教师和实验室工程师的进一步培训计划、广泛的专家交流以及提供数量可观的实验室设备、仪器设备等。[15]下萨克森州和安徽省在应用科学大学领域的密切合作从一开始就成为共同合作关系中的一个具有影响力和特色的支柱。[16]

在2000年3月6日的《安徽省教育厅和下萨克森州科学和文化部关于高校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双方重申了将合肥学院(以原合肥联合大学为主体)发展成为示范性应用型高校的共同目标。同时,鉴于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被指定为合肥学院在下萨克森州的主要合作伙伴,并将以下领域被宣布为优先合作的领域,包括学生交流、教师和研究人员在继续教育领域、教学领域、联合研究和后续活动的交流以及关于高校发展和新趋势的信息交流,例如关于教学和教学体系改革的措施以及高校管理和高校组织等议题。

2021年7月16日下萨克森州和安徽省在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下萨克森州关于进一步深化友好省州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强调,将积极促进双方在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

2.2 合作形式以及战略重点国的确定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明确确定的重点合作国家。从上文提到的Teichler指出的主方向来看,随着该校2013年对华高等教育中心的成立,更是具有象征意义地对内对外强调了这个“战略”重点国。鉴于之前提到的下萨克森州和安徽省签订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合肥学院也相应地把德国确定为重点合作的国家,并明确表现出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系统的框架条件和成功因素有极大兴趣。其与德国的联系和在全国范围内扮演的应用型大学典范的角色,可以说是合肥学院基因的一部分。[17]2015年10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中国总理李克强共同访问了合肥学院。在学校与德合作30周年的庆典上,默克尔特别强调了合肥学院的这种特殊示范作用和它与德国的,特别是下萨克森州应用科学大学之间的密切联系。[18]在此期间,合肥学院建立了一系列促进中德教育合作的示范性平台,其中包括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中心。这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任务是对中国和德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指导。

图4描述的合作形式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学习与教学”“研究”和“继续教育”。

图4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合肥学院部分合作形式一览表

(1)夏令营。

多年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的对华高等教育中心和合肥学院每年都会合作举办“中文与中国文化”夏令营。在为期两周的短期夏令营期间,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分别到访合肥、上海、北京三个城市,学习中文并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他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学生在夏令营期间修读一个强化中文课程(初级),并参加HSK1汉语水平考试,从而为学生们回德国后参加学校提供的HSK2级和HSK3级的中文课程打好基础。除了语言课程外,夏令营里还安排了丰富的文化和参观活动,其中包括企业参观以及与合肥学院的学生们一起做为期几天的实践项目。夏令营对学校所有院系的学生开放。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完成夏令营的学习可以获得2.5个学分,若学生另外撰写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则可获得5个学分。

(2)中德合作物流管理双学位专业。

自2011年起,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合肥学院的教师开始联合培养合肥学院中德合作物流管理(LOGinCHINA)专业的中国学生。作为必修内容,该专业的学生要在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留学一个学期,接下来,他们可以选择在中国或德国的公司实习。在实习期间会有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的老师进行指导。毕业论文也由中德教学团队共同指导。作为一种跨国教育(Trans- nationalen Bildung),该物流管理领域的合作最初只限于合肥学院的学生。2021年,该项目在新协议的基础上扩展为双学位项目,旨在实现学生的双向流动: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现在也可以去合肥学院交流,从而特别是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可达到HSK4级)。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他们除了可以获得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的学位,还可以获得合肥学院的学位。2021年7月,在与安徽省省长王清宪举行的线上政府会议上,下萨克森州州长Stephan Weil称赞新的双学位项目是中德合作项目的成功典范。[19]

(3)信息工程双学位专业(双元制)。

鉴于在物流管理领域多年的成功合作,两所高校的领导层决定将其他院系也纳入合作范围。2021年9月,双方签订了信息工程专业的双学位合作协议。特别之处在于,这一合作拓展到了建设双元制本科专业,从而使在合肥设厂的德国公司可以作为企业合作伙伴加入这项合作。例如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近期大规模地增加了对合肥分厂的投入,通过其新的研发中心,德国大众致力于将安徽打造成为电动汽车的枢纽。因此,大众集团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专家和青年人才,对这样的专业也就十分感兴趣。

(4)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

自2008年以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合肥学院一直联合承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该研讨会得到了下萨克森州科学和文化部(MKW)以及安徽省教育厅在政策上和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在德国,该研讨会还得到了下萨克森州科文部负责下萨克森州和中国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事务专员Thomas Hanschke先生的特别支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已成为中德两国之间以“应用科学”为主题的主要学术对话平台。这可以通过一些事实反映出来,例如,中国方面有隶属于中国教育部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担任协办单位。持续数天的研讨会每年轮流在奥斯纳布吕克和合肥举行。会议讨论的内容涉及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的前沿议题、趋势和创新,并围绕应用科学大学的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促进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历届研讨会的主题列于下表1。

表1 历届中德研讨会的主题

研讨会的高层次性还体现于会议的参加者有下萨克森州政府、安徽省教育厅、中国教育部的代表以及来自工商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级代表。2021年第十四届中德研讨会的开幕式则由德国前总统Christian Wulff主持(见图5)。

下萨克森州州长Stephan Weil 和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在致辞中强调了中德关于应用型高等教育问题的对话对双方的重要性和有益性。中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奥斯纳布吕克市市长和合肥市市长也在开幕式上致辞。研讨会上的学术主题报告主要围绕中德双元制教育的未来以及如何开发和进一步发展中德高校之间创新合作方式的问题展开。

图5 2021年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

(5)《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期刊。

自2016年以来,合肥学院和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的学者在共办《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学术期刊(见图6)的工作中展开了深入合作。[20]该期刊每季度面向全中国发行,其独有的特色是每刊都收录多篇由德国学者撰写的稿件,并翻译成中文出版。2016至2021年期间,该期刊共发表了148篇德国稿件,这些稿件从不同角度研究、介绍了德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通过这种方式,来自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相关人员得以对德国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受到不同观点的启发。

(6)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年刊。

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这种充满活力的快速发展在德国一直没有被充分认识到或者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德国和德国学术体系缺乏“中国能力”,并且与之相关的信息严重缺乏。[21]为了使德国高校和教育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学术界以及应用型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合肥学院和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的学者从2016年起开始合作编辑德语版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年刊(德语名称:“Jahrbuch Angewandte Hochschulbildung. Deutsch-chinesische Perspektiven und Diskurse”),每年由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见图7)。年刊主要收录中德两国最新的关于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一般来说,每卷年刊收录中德论文各8篇。年刊的发行也标志着首个学界系统性思考、探讨“应用科学”,使其发展为一个体系的框架终于建立了起来。

图6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封面

图7 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年刊

(7)面向高校教师的培训项目。

自2013年以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和合肥学院一直为合肥学院和安徽省的高校教师代表团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培训项目。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开展的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涉及不同主题,例如“应用型大学的课程模块化”“应用科学大学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法”等。这些课程都以对话的形式为主,详细阐明了德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成功因素。

(8)中德在线学习平台框架内的三方合作。

2021年5月,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合肥学院和上海开放大学签署了一份三方合作协议。同时,他们也为设在奥斯纳布吕克的中德在线学习平台培训基地(CG-OOC,见图8)举行了开幕仪式。

图8 中德在线学习平台

合作的重点是针对中德两国不同目标群体开发专业的在线继续教育课程。这个线上学习平台最初是中德对话论坛的一项倡议,主要由上海开放大学和哈根远程大学负责管理。

(9)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提供的中国能力课程。

为了使感兴趣的学生能具备扎实的中国能力,以及为他们去中国长期留学做好准备,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于2020年作为德国首批应用科学大学开发了中国能力证书项目,该项目包含如下图9所示的几个能力维度:[22]

图9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中国能力证书的三个板块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的中国能力证书课程包括“关于中国的知识”“汉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个部分。第一个板块包含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共5学分,各院系的学生可以把这些模块选为选修模块、深入学习模块或附加模块。这三个模块具体来说是聚焦宏观经济的“中国经济”模块、聚焦企业经济学的“在中国经商”模块和“跨文化中国能力”模块。在第二个板块中,学校各院系的学生能够学习从HSK1至HSK3三个层级的中文课程,针对各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此也可以把这三个模块选为选修、深入学习或附加模块,每个模块5个学分。在第三个板块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中国夏令营或去中国的合作大学完成交流学期来增强他们的跨文化实践能力。该证书项目的三个模块提供了与合肥学院进行紧密合作的可能性,例如通过教师授课等方式。

如果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基于上面的三个板块修了至少30个学分的话,就可以申请到中国能力证书(见图10)。该证书为学生所获得的中国能力提供了证明,这样学生在将来的求职过程中更容易证明他们的中国能力。

图10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颁发的中国能力证书

3 结 语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合肥学院之间合作关系的战略性可谓是与生俱来的:下萨克森州和安徽省的友好省州合作关系使在中国共建一所示范性高校成为可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也被选为合肥学院的主要合作伙伴。

同时,奥斯纳布吕克市和合肥市的友好城市关系也使两校的合作顺势而行。几十年以来,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两校的合作关系逐步发展为全面的高校伙伴关系。在两所高校领导层的密切支持下,高要求的合作项目不断地被开发出来。这些合作项目涉及不同领域,充分涵盖了合作形式分类表的范畴,跨越了不同院系,并与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相呼应。

近40年的时间里,最初的合作伙伴关系早已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平等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0强”中的排名榜单中,合肥排名第20位,超过了柏林、牛津和慕尼黑。[23]作为安徽省省会的合肥市如今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科研城市之一,这在1984年时可能还没有人能够想到。

[1] Wissenschaftsrat. 1992. Empfehlungen zur International-isierung der Wissenschaftsbeziehungen,S. 2,Drs. 727/92,Berlin.

[2] Für ein weites Verständnis des Begriffs Curriculum plädiert Jones,Elspeth. 2017.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Curricu- lum: Challenges,Misconceptions and the Role of Dis- ciplines,S. 21 ff.,Hiltraud Casper-Hehne,und T. Reiffenrath(Hg.),Internationalisierung der Curricula an Hochschulen, Bielefeld: wbv.

[3] Wissenschaftsrat. 2018. Empfehlungen zur International-isierung von Hochschulen,S. 48 ff.,Drs. 7118/18, München.

[4] DAAD. 2021. Für die weltoffene Hochschule von morgen – Angebote zur Internationalisierung der Hochschulen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 in Deutschland,S. 8;DAAD. 2019.DAAD-Arbeitspapier„Internationalisierung von Ho- chschulen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Fachhochs- chulen“,S. 6.

[5] Wissenschaftsrat. 1992. Empfehlungen zur International-isierung der Wissenschaftsbeziehungen,S. 80,Drs. 727/ 92,Berlin.

[6] 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 (DAAD). 2016. Strategische Partnerschaften & Thematische Netz- werke,S. 4.

[7] Teichler,Ulrich. 2007. Die Internationalisierung der Hochschulen. Campus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S. 38.

[8] Lackner,Hendrik. 2020. 50 Jahre Fach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Systembildung und Perspektiven eines deut- schen Erfolgsmodells,S. 155 ff.,Jingmin Cai,H. Lack- ner,und Q. Wang(Hg.),Jahrbuch Angewandte Hochs- chulbildung 2018. Deutsch-chinesische Perspektiven und Diskurse,Wiesbaden: Springer VS.

[9] Lackner,Hendrik. 2019. Die Stellung der Fachhochschulen im deutschen Hochschulsystem,S. 153 f.,Jingmin Cai,und H. Lackner(Hg.),Jahrbuch Angewandte Hochschulbildung 2016. Deutsch-chinesische Perspektiven und Diskurse,Wiesbaden: Springer VS.

[10] Lackner,Hendrik. 2020. On the Nature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Applied Research,Application-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AOHER)2/2020,S. 15 ff.

[11] Zum Begriff der internationalen Studierendenmobilität s. Petrow,Nina. 2013. Internationalisierung in der Hoc- hschulausbildung,S. 11,Marburg: Tectum Verlag.

[12] Mit einer besonderen Perspektive auf die Ingenieursa-usbildung siehe Hoffmann,Jörg. 2018. Internationalis-ierung in der Hochschulausbildung von Ingenieuren als Antwort auf die Globalisierung,Application-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OHER)1/2018,S. 50ff.

[13] Mayer,Peter,und M. Wilde. 2015. International Deans´ Course as a unique Vehicle for Change,S. 14 f.,Peter Mayer,und M. Wilde(Hg.),Managing Change at Universities–A selection of case studies from Africa and Southeast Asia,Bielefeld: wbv.

[14] DAAD. 2020. Keine roten Linien. Wissenschaftskoop-erationen unter komplexen Rahmenbedingungen,S. 1 ff.

[15] Hesse,Johannes. 1987. Niedersachsen und China. Gestern und heute,Seelze: Waage Verlag Velber,S. 72 f.

[16] Gafert. Karin. 2017. Universitäten und Hochschulen als „Türöffner“,S. 132 ff.,Hans-Jürgen Gaida (Hg.),Springes Pferd–Fliegender Drache. 35 Jahre Niedersachsen und China,Oldenburg: Isensee Verlag.

[17] Cai,Jingmin,und H. Lackner. 2019. Deutschland und China als strategische Partner im Bereich der angewandten Hochschulbildung,S. 4 ff.,Jingmin Cai,und H. Lackner (Hg.),Jahrbuch Angewandte Hochschulbildung 2016. Deutsch-chinesische Perspektiven und Diskurse,Wiesbaden: Springer VS.

[18] Bulletin der Bundesregierung. 2015. Ansprache von Bundeskanzlerin Dr. Angela Merkel,Bulletin Nr. 135-3 vom 30. Oktober 2015,S. 1 f.

[19] Niedersächsische Staatskanzlei. Pressemitteilung vom 19. Juli 2021,S. 1.

[20] Cai,Jingmin,und H. Lackner. 2019. Deutschland und China als strategische Partner im Bereich der angewa- ndten Hochschulbildung,S. 9 f.,Jingmin Cai,und H. Lackner(Hg.),Jahrbuch Angewandte Hochschulbil-dung 2016. Deutsch-chinesische Perspektiven und Dis-kurse,Wiesbaden: Springer VS.

[21] Lackner,Hendrik. 2021.„Curricular – anwendungsorie-ntiert – akzessorisch“. Überlegungen zur konzeptionellen Ausrichtung von China-Kompetenzmodellen an deutsc-hen Fachhochschulen,S. 269 ff.,Chunchun Hu,und H. Lackner (Hg.),China-Kompetenz in Deutschland und Deutschland-Kompetenz in China, Wiesbaden: Springer VS.

[22] Lackner,Hendrik. 2021. „Curricular–anwendungsori- entiert–akzessorisch“. Überlegungen zur konzeptionellen Au- srichtung von China-Kompetenzmodellen an deuts-chen Fachhochschulen,S. 269 ff.,Chunchun Hu,und H. Lackner(Hg.),China-Kompetenz in Deutschland und Deutschland-Kompetenz in China,Wiesbaden:Springer VS.

[23] Nature Index 2021 Science Cities. Im Internet abrufbar unter www.natureindex.com/supplements/nature-index-20 21-science-cities/tables/overall(letzter Zugriff: April 20 22).

A Cas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artnerships Betwee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Hendrik Lackner

(Osnabrueck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Osnabrueck 49076,Lower Saxony,Germany)

Internationality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essential part of science,which many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have long neglected. It is precisely the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who later in their professional careers are employed in companies that are integrated into global value chains. Corresponding competences must already be built up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ir academic study. Through strategic partnerships,these universities can set an example and guide less developed universities to gradually implement tested and proven cooperation instruments. On the one hand,the following considerations are intended to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a concept of what is to be understood under the notion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artnerships between them. On the other hand,with the example of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Osnabrueck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Hefei University,which has existed for almost four decades,as a model partnership,the success factors and the various fields of action of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will be presented.

strategic partnership;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Osnabrueck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Hefei University;German-Chinese academic cooperation

G648.4

A

2096 – 2045(2022)02 – 0071 – 10

Hendrik Lackner(1974—),男,德国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公法、行政法学教授,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客座教授;E-mail:h.lackner@hs-osnabrueck.de。

(翻 译:陈颖①陈颖(Ass. jur. Ying Lackner),女,德国法学硕士,持德国司法职业资格、德国法院中德文宣誓公证翻译、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汉语教师,从事中德商业及项目咨询、项目管理、中德文翻译(尤其是法律、经济与教育领域)、汉语教学等工作,现居德国,E-mail:y.lackner@hs-osnabrueck.de。,陈露②陈露,女,德国教育实证研究学硕士,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中德双学位项目协调员。)

[责任编辑:文 竹]

猜你喜欢

战略伙伴合肥应用型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中哈发展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新时期中俄农产品贸易拓展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