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地区为例

2022-07-07曹梦婷李德才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合肥校企院校

曹梦婷,李德才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地区为例

曹梦婷1,李德才2

(1.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合肥 230039;2.合肥学院 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中心,合肥 230601)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凸显,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但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中仍然存在“产业、专业、就业”一体化程度不高、校企协同性不够等困境,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制约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因此,亟待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联通产业、专业、就业,深化产业融合,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关键,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基于此,探讨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以合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为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中面临的困境,探寻完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1 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教育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1]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促进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面对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职业教育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经济可持续性增长和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特别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技能工人和技术人才。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强调人力资本既是经济增长的投入,又是经济增长的原因[2]。相比较于普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两者良性互动,追求共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的专门性技术技能人才,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直接的财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合肥地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2019年合肥地区拥有高职院校36所,占合肥地区高校总数的70.59%,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提高人才供给自主的可控能力,为合肥地区经济发展建筑坚实的后盾。首先,通过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肥地区2006年高等职业院校27所(其中公办20所,民办7所),在校学生人数10.4万人,到2019年拥有36所,在校人数达28.5万余人(见表1)。此外,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也获得突破性进展,从2012年合肥地区高职院校平均在校生数为5375人,到2016年校均规模达到9851人,表明合肥地区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视,极力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供给了大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专门劳动力,满足合肥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下,合肥坚定不移走传统产业转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打造“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产业地标之路。“十三五”以来,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3.9%,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9.9%提高到了55.5%,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31%提高到51.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已经由54.2%提高到了95.6%。其次,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企业带来新水平和新技术,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为区域经济持续增值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先进创新技术、科研设备等要素,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引擎,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表1 合肥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2011至2020年《合肥统计年鉴》

2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打造技工红利,为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合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两者在相互依存实现共同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专业设置对产业支撑力度有限

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也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3]。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及时进行优化调整,这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和特点[4]。目前,合肥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数量比较充足,但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和未来调整方向来看,仍有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错位”,呈现出结构性矛盾。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迈向智能制造的新台阶,为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聚焦产业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准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近年来合肥地区高职院校缺乏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情况的充分调研,未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规划,片面迎合市场短期需求,导致专业设置呈现同质化现象,缺乏专业特色,同时对新产业发展的反应也不够灵敏。从合肥地区高职院校整体的专业大类布局情况来看,财经商贸、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艺术4个大类专业设置数量排名前4位,4个大类共计725个专业总数,其中如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其中会计专业在31所学校均有开设,电子商务在30所学校有开设,市场营销在21所有开设,专业设置重复率分别达到77.5%、75%、52.5%。而与合肥重点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十二大重点产业对应的计算机类、数学类、自动化类等专业开设较少,甚至有些专业起步缓慢与部分新产业发展不同步,导致新兴产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此,表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呈现“热门专业”盛行,紧缺技术技能创新专才的专业少的特征。同时,相似的课程设置,相同的培养目标,相近的就业方向,既给劳动市场甄别人才带来了困难,也会导致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匹配度仍需进一步增强。

2.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方面的匹配度不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必须牢牢扭住“人”这一关键要素。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5]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新时代语境中,存在着“技工荒”的发展困境,对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方面的匹配度较差,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区域产业结构的岗位的要求,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技术和人才提出的更高需求得不到应有的解决。近年来,合肥地区在技能型人才比例方面,高级、中级、初级技能人才比例虽然有了改善,但依然为10:38:52,高级及以上技术人才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在高级技能人才中,高级技师所占比例不足10%,与发达国家15:50:35的技能人才比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6]。作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保障人力资源的不断输出,避免区域经济发展内驱力不足。

2.3 高就业率和低就业质量并存,高职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客观反映了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合肥地区高职院校就业率、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性、就业地区分布、离职率(见表2),发现合肥地区各高职院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基本都达到90%以上,但是,与高就业率形成反差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相对不高,造成毕业生在某些岗位离职率相对较高。

高就业率和低就业质量并存,离职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工作与专业相关性不高,工作适应性差。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工作的问题,给就业者带来工作压力,感到焦虑懈怠,不愿意积极主动去提升工作能力。比如2019届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毕业生中,物流管理、商务英语和证券与期货专业毕业生工作稳定性相对较好,65%及以上的毕业生均没有发生过离职,这与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有关,其中商务英语的专业相关为86.79%相对较高。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稳定性相对较差,将近80%毕业生发生过离职。二是工资待遇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低。高职毕业生月均工资以3 000元~4 000元为主,造成工作者薪酬待遇期望值与实际工作待遇差距过大。部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并不友好,能给予的薪酬很低,不能对社保缴纳给予保障,甚至不能满足毕业生基本的生活需要。造成部分毕业生倾向于薪酬高、就业有保障的地区,如浙江、南京等。

这表明就业率并不等于就业质量,就业机会也不等于发展机会。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为产业升级换代注入活力,进而改善技能人才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这才能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高职院校不能只看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更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表2 合肥地区部分高职院校2019届就业情况

数据来源: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4 校企协同育人成效不佳

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如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便是校企深度合作。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产教融合“合而不深”现象仍十分突出。一方面,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当中,缺乏引进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导致教学过程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更新速度落后于新时代技术的更新和产业升级速度,教师缺乏教学与产业对接发展的能力。同时,高职教师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和企业技能巧匠“进校”技能讲学的渠道不畅。因此,校企之间合作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融合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循环,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校企合作存在“校热企冷”流于形式问题。一是企业合作主动性不足。企业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一定的周期,短时间里不能获得可利用的劳动力,即使企业参与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人才是否给企业带来真正长远的效益无法预测。因此企业不愿意花费更多的资源和成本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从市场上招聘合适的人才。二是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技术能力的期待值不高。现实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学生能力提升相脱节等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专业技术技能掌握不牢。因此,企业对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技能认可度不高。三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准备性不足。校企合作实际运行流于形式,多为做表面工作,大部分的产教融合仅停留在“在校培养、在企实习”的简单层面,没有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比如有些高职院校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签署仪式,也表达了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期待与规划,但在官网上进行宣传之后,在后续的实际实现的过程,达到合作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3 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探索产业、就专业、就业“三业”一体化发展路径,充分认识到“三业”一体化是高职教育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是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1.1 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厘清高职院校发展思路,找准学校办学定位,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寻求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建设的转变。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建立在合肥地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软件等重点产业链,并随着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与此同时,要突出院校特色,找准学校办学定位。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学院的资源基础,以产业的发展为导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专业为抓手,构建与合肥经济发展同步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一校两区一园”发展战略,一区围绕合肥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机电、信息、艺术等特色品牌专业;另一区主打学院优势医学相关类的专业,为健康产业打下人才基础。此外,具有鲜明的电力电气特色的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应大力发展院校特色,为合肥地区培养高素质电力电气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3.1.2.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应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职教生高质量就业,使毕业生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改革和产业变革,提升就业信心与竞争力。首先,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结构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胜任职业或岗位必备的通用能力。达到“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再向“知其发展”转变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同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复杂、综合的技术或管理问题,并能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或跨界整合。其次,加快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凸显人才的应用性、创新性。在课程内容上,高等职业教育坚持多主体共同参与开发课程,学生上课的内容是工作中所需的知识,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始终适应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建设,满足企业需求。同时,在课程模式上,以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和职业技术技能为主线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模块,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设计理念,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注重技术技能积累达到职业岗位需求变化时,能够重新整合所拥有的能力,重新获得新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进行改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保持学生就业质量,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不断提升。

3.2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联合育人共同体

深化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

3.2.1 双元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企业双元育人,需要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如知识、技术、设备、场地、管理等要素,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合力开发人力资源。一是更新校企合作的理念。以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方向,引导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招生就业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等与企业进行全方面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各专业应成立有企业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建设“校中厂”“厂中校”。推动在学校设立企业生产线,或在企业开辟实训课堂,实现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结合院校自身优势进行“校中厂”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场地,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突出企业优势,建设“厂中校”,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弥补理论上的不足。

3.2.2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融通校企合作路径

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一是建立市职教集团。打造市职教集团来实现整合不同参与主体的资源优势,降低协调成本,促进高职院校与集团内企业深度融合。例如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推进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积极融入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与集团内企业如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海尔工业园、安徽好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二是建设产业学院。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优势专业与企业合作,将校企合作的订单人才培养拓宽成为产业学院。例如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与卓雅教育集团共建“现代服务业学院”,进一步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三是积极探索与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除了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来满足学生需求之外,高职院校应实现所有专业实现校企合作的全覆盖,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3.2.3 “岗课赛证”引领“三教”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所谓“岗课赛证”,“岗”是指工作岗位,“课”是指课程体系,“赛”是指职业技能大赛,“证”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四者之间最为核心的其实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方面,通过“引岗入课”,把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嵌入全新意义的课堂教学当中,追求“实践活动课堂化”;另一方面,通过“引课入岗”,把课堂移植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库房、社区、超市、码头等生产生活第一线,谋求“课堂教学现场化”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大赛[7]。参加比赛对学生而言,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比赛中也能得到训练,团队精神、抗压能力或是对整个项目的设计等,这些都是在平时的教学或课堂里面难以进行综合实训的。此外,参加比赛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训练提升自己的过程。通过参加比赛则可以掌握本专业、产业当下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需要技术攻关的难点。同时,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之间也有沟通,可以了解对方学校是怎么培养学生的,一方面把握了教育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弱项,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进一步推进产业与教学之间的融合。

3.3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实现与地方经济高质量的协同发展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类型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8]合肥地区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育人质量,一方面是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上,另一方面合肥地区的职业教育要紧跟步伐,提高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发展本科教育。“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9]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小,高技能人才更是微乎其微。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自动化程度,再上新台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提升。因此,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合肥市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专科的天花板,实现与地方经济高质量的协同发展。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抓起,培养服务区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产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致力于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课程教学和“双师型”教师方面要达到教育部提出的职教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这两个硬性指标,保留职教特色,确保改革不走样,做到真正服务产业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59.

[2] 侯宁,沙秋琳,郭会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5):5-7.

[3] 倪永宏,王武林,黄兴海.高职专业设置与苏中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5):14-17.

[4] 王晓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透视——以在杭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7-110.

[5] 习近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EB/OL].(2021-09-30)[2021-11-23].http://po litics.people.com.cn/n1/2021/0930/c1001-32244364.html.

[6] 周心懿,余丙炎.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46-48.

[7] 王丽新,李玉龙.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11.

[8] 李巨银,林敏,朱善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9):5-1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EB/OL].(2021- 9-30)[2021-03-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5147/202103/t2021 0314_519710.html.

A Study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ocal Economy

CAO Meng-ting1,LI De-cai2

(1.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2.Sino-Germa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xchange Center,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In the era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the economic valu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contributing more and more to the local economy with new vitality injected into its development. However,there are still dilemma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discipline and employment”is not satisfactory and the school-enterprise synergy is not enough,which affect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Therefore,it is urgent to innovate the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losely around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connect industries,disciplines and employment,deepen industrial integration,and build 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mmun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erving the local community;high-quality development;synergistic development

G648.2

A

2096 – 2045(2022)02 – 0040 – 06

曹梦婷(1996—),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李德才(1963—),男,安徽淮北人,合肥学院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型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夏 琍]

猜你喜欢

合肥校企院校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