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现状、问题及创新路径

2022-07-07于思琪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创新途径

【摘要】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各种矛盾交织叠加,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针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路径。

【关键词】健康服务;管理专业;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4--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控制手段的科学,其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卫生工作方针的调整,更加凸显了医学的重要性,也为健康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使之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1].但是目前国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相关理论尚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加强该领域的研究,以推动健康服务产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健康服务与管理系统(Health Service Intelligent System,简称HIS)专业是集临床医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交叉性很强的新兴学科。

一、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准入标准不健全,缺乏统一规范

我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医生必须取得相应学历方可从事医疗行业。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通过考试就进入医疗机构从业,这无疑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就业风险。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准入制度和认证标准。

(二)课程设置相对滞后,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各方面协调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完整的健康保障体系。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完善健康保障体系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将健康保障贯穿整个体系之中,才能够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战略目标,最终形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大保健格局。

(三)培养目标单一,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看,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备扎实临床技能、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目标,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大,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导致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四)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总体上比较年轻,他们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医疗卫生行业从事医疗技术工作,年龄普遍偏大。由于长期在教学、科研岗位上辛勤耕耘,不少青年教师已成为医院临床一线重要人才的骨干或骨干力量。但是也有部分青年医师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离开了原单位,到其他医疗机构继续深造。虽然这些人有着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快速进步和卫生事业迅猛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特别对于新上岗的中青年教师更是如此。

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创新途径

(一)完善准入制度

准入门槛是促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第一依据。健康服务与管理工作涉及到医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专业,其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技能,更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新时代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教育部组织开展“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过程中,健康服务业被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网络联盟项目范畴。全国共有123所非医药类院校及65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但多数院校缺乏足够数量的医学专业教师,且受医学教学条件限制,难以满足医学学科发展需要,影响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用人单位对人才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校专业设置应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理想模式和较高水平和学科。因此,如何建立有效机制保障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具有能够支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医学学科作为新设院校的进入门槛,强化对基本办学条件的审核,保障专业发展质量。

(二)健全专业认证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专业认证体系是保障健康服务与管理專业人才高质量培养的有效途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发达国家之一,其医学教育也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专业认证制度对提升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其中,构建完善的学生培养模式至关重要。我国于2018年初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加强专业质量建设为核心,按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实施保合格、追卓越和三级专业认证相结合的策略。本科专业认证实行“门槛式”的质量监控体系,旨在提高专业认证的质量。健康服务业是解决“出生缺陷”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丰富的专业内涵和独特的专业优势,但在就业方向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认证委员会进行专业认证,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动态调整机制等具体举措,相应采取调减录取计划,隔年录取,停课,停课,撤课等措施,指导非医药类高校加强医药类学科建设以扶持专业发展,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

(三)完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提升的核心因素是规范课程体系。目前,该专业建设存在着课程类别多、学时少、内容分散且缺乏有机联系等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呈现碎片化、割裂化及混杂化特征,实践教学薄弱,如军事训练、课程实验、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较少,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制约了该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该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当前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中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课程体系又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为此,需要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完善实践环节、丰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改革。其中,要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现“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整合教学内容。不同高校应结合行业特点,学校特色和区域优势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模块间和课程模块内不同课程间有机联系,以共性培养为主,强调个性化培养;提高学分所占比例,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程度。

(四)健全师资管理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促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质量提升的前提。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应质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素质创新型的队伍”。教育部也于2008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指出:“高等医学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并从全校范围出发,整合学校现有教师资源,以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为主线,优化调整现有专业,合理设置专业,优化配置专业,优化调整专业,优化专业,优化专业的职称和学历结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卫生管理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不断扩充专业人才队伍,使其更好的为卫生服务管理专业建设服务;”中国高校卫生服务管理专业联盟”和其他行业组织贯通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培训交流的立交桥,完善专任教师知识结构和提高专业素养;”不同高校根据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卫生服务管理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方案”,采取以老带新,培训交流和学历提升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结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给我们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健康强国战略,并将其作为重要任务之一,这对健康服务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健康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健康服务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據新文科学科发展的要求,坚持一流学科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学科发展的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内涵式,从而为健康中国的整体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先菊, 司建平.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现状,问题及创新路径[J]. 医学与哲学, 2021, 42(21):4.

[2]顾素霞. 基于”互联网+”背景刍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3]刘语凡, 孟凡莉, 陈燕师,等. 健康服务业视角下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C]// 2015年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健康管理学学科与学术发展论坛. 2015.

作者简介:于思琪,2000年8月27日出生,女,汉族,本科在读,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途径
探究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模式创新
以服务为核心的我国物流企业服务供应链能力的创新探讨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浅析新时期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的途径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讨
烟草企业物流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