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礼冠饰物形象意涵
2022-07-07任静
任静
摘要:中国古代皇后(后妃)在受礼册封等重要场合所佩戴的冠帽称之为礼冠。宋代是上承唐代“花树冠”,下启明代“龙凤冠”的重要转折朝代。文章以宋代皇后礼冠为研究对象,借助史料、图像资料,厘清宋代皇后礼冠的形制及成因。同时立足于唐宋金的服制法典等相关文献,从史料记载中探寻宋代礼冠形制。宋代礼冠形制首次出现龙、凤、仙人王母等装饰,博鬓、花株等饰物相较隋唐时期也有所变化,这些变化都与宋代社会思想、政治生态等方面有关。通过对宋代礼冠形制、饰物分析、等级制度分析,构建宋代礼冠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宋代 礼冠制度 饰物 女性 龙凤文化
一、宋代礼冠整体形象
从礼冠架构看,宋代礼冠并未完全继承隋唐时期两梁三箍构成的礼冠架构。《全宋笔记》载:“妇人之服......俄又编竹而为团者,涂之于绿,浸变而以角为之,谓之团冠。”可见团冠是用细竹丝编制,表面涂绿色。皇后礼冠制作工艺与团冠类似,《大金礼集》载:“皇后所戴花株冠帽胎以细竹丝扎而成......”可见宋皇后礼冠架构与团冠外形、制作工艺大致相通。白沙宋墓壁画展现的戴团冠女子形象与《女孝经图》皇后戴冠形象更明确展现出团冠与礼冠的共通之处,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从礼冠饰物种类看,据《宋史》载:“皇后首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冠饰以九龙四凤。”称为“九龙四凤冠”,即皇后礼冠形制为大花株十二朵,小花株的数量与大花株相同,左右两侧装饰博鬓,冠上装饰九条游龙、四只凤凰。从现存《南熏殿旧藏皇后像》看,宋真宗后、英宗后、神宗后的礼冠样式基本一致,即一条游龙盘踞于冠体,有仙人王母形象点缀装饰,自英宗后始,仙人王母形象装饰于冠口圈,花株装饰出现。仁宗后礼冠较为特殊,基本继承真宗后礼冠冠体的祥云饰物,但更为朴素,推测与宋仁宗提倡节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徽宗后起皇后礼冠形制基本固定,这与政和三年议礼局定皇后、后妃服制有密切关系。《宋史》中对礼冠的描述与《南熏殿旧藏皇后像》不能完全对应,《宋史》记载不够全面。相较之下,《金史》对于皇后冠服的描述更接近于画像中展现的形象,《金史》载:“皇后冠服,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罗表、青绢衬金红罗托里,用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衔穗球一朵,前后有花株各十有二......王母仙人队、浮动插瓣等,后有纳言,上有金蝉襻金两博鬓......”宋皇后礼冠形象自徽宗后逐渐固定,基本为:使用细竹丝编制胎架。装饰主要由大、小二十四株花株构成,正前方大龙衔穗球,左右各四条小龙,四只凤凰,仙人王母等饰物分布于冠子上,左右两侧博鬓共有三对。
二、礼冠饰物形象分析
宋代礼冠制度是隋唐时期礼冠制度的继承与发扬。因此,宋代礼冠与隋唐时期礼冠的不同之处正是分析宋代礼冠饰物的重点所在。宋代礼冠饰物由花树变为花株;博鬓由一对增添为三对;仙人王母、穗球等装饰首次出现;龙形饰物、凤凰成为地位、权利的象征而被加诸到礼冠。这是受到宋代中央集权加强,程朱理学兴起,道教世俗化等原因的影响。由此,形成儒、释、道融合的新皇后形象。
(一)花株
隋唐时期称“花树”,宋代谓之“花株”,“株”与“树”量词使用从侧面反映宋代花株的结构变化。宋代“花株”部分承袭隋唐时期“花树”样式,但又有所变化。《大金礼集》载:“钦宗皇后像之凤冠,......上嵌满珠子,红黄粉三色花朵与绿叶衬满......”,说明宋钦宗皇后礼冠花株红黄粉三种色彩为主,并有绿叶衬底,这段叙述与《南熏殿旧藏皇后像》相互印证,勾勒出宋代花株大致形象:由花蕊、花瓣、花叶三部分组成,边缘皆镶嵌有珍珠,除仁宗、徽宗皇后外,色彩主要有紅黄粉三种颜色,花叶以蓝、绿间色围绕花瓣分布。宋代花株的组合方式根据《百宝总珍集》等史料记载,由花株底部钗脚与礼冠胎架固定。通过花株的数量的不同能够起到区分地位等级的作用,皇后大小花二十四株,妃子十八株,太子妃十八株,命妇从一品至五品由大小花八株递减。
(二)凤凰
凤凰在皇后礼冠中呈现的形象大致相同,主要有仙女乘凤与单独凤凰形象两种形式。除徽宗、仁宗皇后外,其余皇后的凤凰饰物色彩基本有绿黄粉蓝四种色彩,数量基本符合“九龙四凤”的记载。通过凤凰的数量、有无体现后妃的等级关系,例如:皇后及妃子都是四凤,太子妃及命妇无凤凰装饰。
与唐代萧后冠装饰自然元素的花树相比,宋代皇后礼冠增添了属于图腾崇拜的凤凰形象,这与宋代君权进一步加强有关。
凤凰一开始并不特指女性的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更不是地位尊崇女性专用。从代表男性到象征女性,这个转变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西汉卜千秋壁画中出现女主人乘凤,男主人乘龙的图像表明已出现以凤凰代指女性的思想,唐代凤凰并未成为等级的象征但已出现贵妇、侍女佩戴凤凰饰物的风尚。至宋代,凤凰成为女性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代言词,更成为地位尊崇女性的象征。凤凰作为一种具有祥瑞意义的图腾,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山海经》云:“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可以看出凤凰成为美好德行的象征符号,由于“垂衣而治”作为传统社会历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凤凰作为象征符号进入服饰制度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凤凰形象进入后妃礼冠制度,就是以凤凰的美好德行比附皇后(后妃)的德行,以皇后(后妃)为天下众多女性树立榜样。
《礼记》云:“......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皇帝治理前朝,皇后管理后宫,是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体现。因此,以凤凰的美好德行比附后妃,使后妃成为良好德行的榜样,从而达到“助宣王化”的目的,是封建社会“以礼治国”的儒家思想的体现,也是宋代封建统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三)龙形饰物
现代观念中,龙往往代表男性,是皇帝专属象征。但在宋代皇后画像中首次出现龙形饰物。除徽宗后外,其余皇后礼冠龙形饰物色彩主要有蓝绿粉黄红等色彩,数量基本符合“九龙”的记载,其分布形式为中间一条大龙,两侧均匀分布八条小龙。龙形饰物形象更强调龙头形象,龙形饰物在皇后画像中展现的样式也不尽相同,自徽宗后始龙形饰物基本表现为大龙居中衔穗球,左右各有四条小龙整齐排列。而宋真宗后、英宗后、神宗后三位皇后礼冠的龙形饰物形象大致相同,其龙形饰物形象基本以龙首居中,龙身盘踞形象为主。
宋代皇后礼冠出现龙形饰物,并非逾制佩戴,而是为了表明宋代皇后作为正妻的尊崇地位,同时也暗含着后妃的“母权”具有一定合法性。《白虎通义》说:“天子妃谓之后何?后者,君也。......为海内小君......”,这体现中国传统礼制中,皇后是治理内宫,为天下女子榜样的“小君”。《后汉书》载:“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可见汉代皇后作为正妻有着与皇帝“同体”的身份。宋代皇后作为小君,名分上与臣民是君臣关系,同时由于宋代皇权继承由“嫡长子继承制”变化为“宗子继承制”,即继位人选取最具才干的宗子,同时宗子需要太后“抚育”或“拥佑”,作为嫡母的太后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代十八位皇帝有十四位在位或交替之际都出现后妃预政或听政的情况,足以表明宋代皇后、太后作为“小君”在皇帝年幼等特殊情况下行使“小君”之权的重要性,故此礼冠饰有代表皇权的龙形饰物也不足为奇。因此,礼冠上出现龙形饰物,是皇后作为“小君”尊崇地位的体现,又是中国传统礼制讲求“夫妻一体”的表现。
(四)仙人王母
历代皇后画像中,宋代首次出现以仙人王母形象装饰后妃礼冠的现象。除宋仁宗皇后以外,其余皇后礼冠皆有仙人王母形象出现,这些仙人王母形象,或乘骑凤凰,或脚踏祥云直立。自英宗后始礼冠冠圈处装饰仙人王母直立形象,其色彩基本相同,主要有红、绿、蓝、粉、黄等颜色。仙人王母形象的饰物出现于皇后礼冠,与宋代道教的世俗化、皇室推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礼冠中仙人王母形象的出现与宋代道教影响力提升,道教世俗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皇后礼冠中仙人王母形象与《朝元仙仗图》中道教神仙形象有一定相似之处,由此推测宋代礼冠中的仙人王母形象基本来自于道教神话。《吴越备史》载:吴越国顺德夫人“颇尚黄老学,居常被道士服......”此时百姓穿着道服成为社会风尚,道服的宗教意义减弱。宋代理学由融合释、道思想的“新儒学”发展而来,这也充分说明了世俗化的道教在宋代的影响力。因此,在宋代礼冠出现仙人王母等道教形象并不是皇后成为修道之身的代表,更多的是与道教世俗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外,宋代礼冠装饰仙人王母形象更是由于宋代皇室的推崇所致。宋代皇室之所以如此宣扬道教,实则是与确立政权合法性的需要有关。宋代皇室设置内道场,宋真宗“以神道设教”的举动,更明显地体现出利用道教神化自身,宣扬君权神授、宋朝统治的合理合法性的目的。
(五)博鬓
“博鬓”字样在隋朝就已出现,其起源大概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战国时期玉舞人的发式向外弯曲,与博鬓的样式类似,龙门石窟北魏礼佛图女性形象冠下两侧各有两对类似博鬓的饰物,据此推测博鬓大致是由发式变化为发饰。至隋唐时期博鬓正式进入礼冠制度,其样式主要类似细长状卷云,安装于前额两侧,共一对。宋代礼冠制度虽然基于隋唐时期的礼冠制度建立,但并未完全继承隋唐时期博鬓形制。从《南熏殿旧藏皇后像》看,宋代皇后礼冠博鬓近似前端椭圆逐渐收窄的水滴形状,饰有祥云或游龙图案,两侧共三对,安装于脑后,边缘有珍珠结制而成的流苏。宋代礼冠作为开启“龙凤冠”的朝代,对明代博鬓形制的影响十分巨大,明代博鬓无论从样式还是数量基本继承宋代礼冠制度,这不仅体现出宋代礼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更展现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特点。
(六)珠旒
珠旒,在宋代礼冠记载中只出现于宋仁宗太后刘娥佩戴的“仪天冠”,《辑稿》载:至明道元年十二月三日,“太常礼院言礼衣请准皇帝衮服减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用剑,九龙,十六株花,前后垂珠翠各十二旒,以衮衣为名,诏冠名仪天。”,但在中国传统冠服礼制中,珠旒是只有天子公卿使用的饰物,十二珠旒更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装饰。《宋史》载:明道二年,“......皇太后服衮衣、仪天冠飨太庙......”即宋仁宗太后刘娥佩戴仪天冠,穿着衮服进行祈福。此时刘娥的礼冠出现十六株花、十二珠旒的饰物,礼衣由衮服十二章减去两章构成,但刘娥去世时穿着却是符合礼制的凤冠、袆衣。衮服上减去两章为象征忠孝、洁净的宗彝、藻的装饰,推测是暗喻刘娥的行为是不符合忠孝之道,皇太后穿着衮服、冠饰珠旒是并不洁净的行为。“仪天冠”与减去两章的衮服作为宋代服饰礼制中的特殊存在,不仅是体现刘娥的身份地位,更是表现她作为女性的杰出贡献。
三、礼冠等级制度
宋代礼冠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主要通过花株数量、有无游龙、凤凰装饰进行区分。《宋史》载:后妃礼冠形制为“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称为“九翚四凤冠”。后妃根据品级,装饰翚鸟、凤凰等饰物,并且比皇后礼冠减去大花、小花装饰。太子妃礼冠为“花钗冠”,“花钗冠,小大花十八株,应皇太子冠梁之数,施两博鬓,去龙凤,皇太子妃服之......”。命妇礼服冠的名称也叫“花钗冠”,装饰有宝钿,“皆施两博鬓,宝钿饰”,并通过不同数量的花钗区分等级,“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以此类推,此处的“翟九等”是指命妇礼服的翟鸟装饰,并非是命妇礼冠装饰翟鸟。
宋代礼冠等级制度与唐代相较更为严苛,礼冠装饰龙形饰物、凤凰、翚鸟的地位等级要求十分严格,皇后与命妇的礼冠形制区分十分明确,不易混淆。而隋唐时期礼冠仅对花树、宝钿数量进行区分,远观易于混淆,这说明宋代的礼制严格,中央集权进一步增强,君权至高无上。
四、结语
宋代礼冠形制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遵从传统儒学思想,而且吸纳了释、道两家特色,最终形成皇后装饰游龙、凤凰,后妃装饰翚鸟、凤凰,太子妃及命妇戴花钗冠的形制。游龙、凤凰等饰物体现出“家国一体”的思想。宋代礼冠的特色十分明显:礼冠的架构为团冠;花株的组合方式为单花单枝;凤凰成为象征后妃的符号;龙形饰物象征皇后正妻地位;礼冠装饰仙人王母是受道教影响;博鬓共三对,安装于脑后。宋代生成的新皇后形象,或可视为宋代新儒家的独特视觉表达。
宋代作为继承“花树冠”,开启“龙凤冠”的时代,其以“九龙四凤冠”“九翚四凤冠”“花钗冠”为主体的礼冠制度是基于隋唐时期礼冠制度而进行的完善与发展,其礼冠形制对于研究唐代、明代礼冠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古代礼冠制度也是由于各个朝代延绵发展、不断丰富而变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徐松.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张暐.大金礼集(影印版):冠服[M].广州:广雅书局,卷二十九.
[4]王得臣.全宋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陈澔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班固.白虎通义[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杨光华.宋代后妃、外戚预政的特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10]郑彤,谢红,闫兰兰.中国唐宋皇后礼冠差异性与传承性研究[J].丝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