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双螺旋 上升”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2022-07-07唐廷廷周奕君谢必武达海奎黄莉

中国食品 2022年13期
关键词:螺旋食用菌课程

唐廷廷 周奕君 谢必武 达海奎 黄莉

作为能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白色农业,食用菌栽培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21世纪起我国食用菌产量就稳居全球第一,2019年总产值突破三千亿元,总产量达到3933.81万吨。随着我国食用菌产值的提升,其行业规模也随之扩大,为实现食用菌产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我国食用菌的生产方式已开始从传统分散栽培向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与科技化方向发展,由落后的农业化生产方式向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迈进。

农林院校作为培育农业现代化人才的摇篮,已经成为食用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重要输出地,而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作为专业课,仍然是当前培养食用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渠道”。本文以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为载体,尝试利用“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理论相统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合适的承载方式及专业知识点进行融合,使食用菌栽培知识的讲解由浅入深,价值引领循序渐进,以期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培育更多符合行业需求、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食用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教学模式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中应用“双螺旋上升”式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时就要明确思政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双向协同的培养体系,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个层面紧密结合,打破直线式课程编排,实现教学成效的最大化。

模型(图1)由内外嵌套的两个螺旋构成,内部螺旋(图2)由以课程为核心的知识要素组成,其发展决定着学生自身所蕴含的“体量”;外部螺旋以课程思政要素组成,其发展决定着内部螺旋发展所能达到的广度及高度。学生通过内外螺旋的融合达到下一阶段,以此类推,新要素的不断加入所形成新螺旋的体量是旧螺旋的倍增,并最终实现各要素协同发展目标。

二、实施路径

1.夯实基础,坚定职业价值。近年来,食用菌行业一直存在“用工荒”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用菌行业拥有直接从业人员2500余万人,需要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达到100万-150万人以上,每年需要更新的专业人员需求在1万-1.5万人左右,而农村作为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对技术性人才有着较大的缺口。目前农林高校毕业生普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根据2013-2017年对4所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食用菌生产就业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87582人中只有3524人愿意到食用菌基层就业,占比只有4.02%。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受传统跳出“农”门和“待遇”地位等价值观影响,不愿成为“农二代”或“农三代”,有着“逃离乡村”的强烈认同,造成了“学农不爱农”“嫌农弃农”和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意愿薄弱等现象;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前景不够了解,没有培养出对食用菌真正的信心和兴趣。

因此,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第一阶段的螺旋立足大国工匠精神,通过先进人物事例引导当代大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引导他们树立到农村当新型农民的观念,去农村和基层实现个人价值,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第一,以行业标杆如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来引领学生,凸显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李玉教授年过七旬依然心系百姓民生,率队在全国40余个縣市开展科技扶贫,带动上万农户依靠种植食用菌脱贫,其对口科技帮扶的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果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为“小木耳、大产业”。第二,以实地参观当地模范企业来感染学生,凸显尊重科学的实践精神。以问题为依托,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模式,采用“问题启发”方式,打破灌输式教学,通过“本地食用菌种植企业存在哪些不足?有什么改进方向?”等问题来点拨、启发学生,传递开拓创新、推陈出新的创业精神。

2.牢固支撑,稳固职业能力。食用菌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但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只为应付考试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于知识点的内涵缺乏深入思考和领悟,无法较好地理解与融会贯通,导致食用菌方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达不到食用菌生产企业需要技术骨干的要求,很难为企业的科研创新注入新活力。另外,从一些食用菌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反馈了解到,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较为欠缺,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针对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的“农”字特色,第二阶段的螺旋以围绕“大国三农”情怀来体现。外部螺旋旨在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思想意识,认清和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扎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内部螺旋的课程教学则通过解决专业知识的应用问题来强调“做什么,怎么做”,实现知识到应用、应用向技能的有效转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内外双向协助使学生在实践中勤读力耕、知行统一,在艰苦奋斗中刻苦钻研、开拓奋进,为其走向就业岗位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成立“模拟公司”,根据学生的意愿设置原料加工组、栽培组、发菌组、出菇组、采收包装组、财务组等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食用菌小批量生产,开展课程实践。第二,以“案例教学”来推进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根据本地环境气候条件、市场行情,制订一份春季食用菌(平菇、双孢蘑菇、羊肚菌、木耳等)种植方案”“在发菌期间部分菌袋出现了绿色霉层污染该怎么处理”“在出菇期间子实体出现菌盖肥大菌柄粗短是什么原因,管理上该做什么调整”等,引导学生合理分组,自主查询资料、小组讨论,通过团队观点分享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建立查找、思考、分享及创新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形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能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3.延伸拓展,厚积职业品格。食用菌作为循环经济的纽带,已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产业,其生长环境特殊,对保护林业资源具有关键作用,能够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利用农作物秸秆、牲畜粪、林业等农业废弃物,是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较好突破口。因此,第三阶段的螺旋以围绕如何正确审视和处理食用菌栽培与自然以及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济的理念,推进课程教学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以香菇、黑木耳等木腐菌产业快速消耗阔叶树木屑资源,导致产业与资源短缺“菌林矛盾”突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发展产业前调查当地适宜树种年木材蓄积量增减率,建设生产专用林,做到既伐树又种树,不断寻找发展食用菌与保护生态之间的平衡点,并在新资源、新技术上下功夫,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发展食用菌产业,使绿水青山常在。第二,以作为食用菌出口大国的中国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频繁遭到发达国家以农药残留超标为通报原因的贸易壁垒事件,引导学生科學理性地分析生态文明、健康生活,重视食用菌的卫生安全问题,从技术创新的层面入手,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杜绝为了增产违规使用禁用农药、大剂量使用农药,喷洒农药后采摘未过安全间隔期的子实体,采摘后过度使用保鲜剂等行为,敢于采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严把食用菌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明白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能够站在系统和全局的高度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发挥好食用菌的产业优势,把食用菌产业与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联合,开展大宗农作物茎秆、叶片等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食用菌与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三、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应当随着课程不同阶段的推进建立评价体系。第一,结合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活动中的表现及完成的质量情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潜力,明白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农村是否有奔头,让学生树立把青春挥洒在田间地头的意识和信念,能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建立理想的职业规划,并能从实际角度出发,针对个体当前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化改进,明确自身的价值追求。第二,根据学生制订实施方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互帮互助的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是否练就过硬本领,是否了解服务农村基层的重要性,能够心系“三农”,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根据学生撰写的在食用菌栽培实践中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体会,评价学生对生态理性的认识,多方位不断拓展学生的职业品格,增强学生自律性、自主性、自觉性的生态文明行为。第四,结合学生的上课出勤、发言频率、课堂测试、期末考试等,共同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学习热情高涨,说明教学效果较好;如果学生表现出不乐学、不愿学的状态,则表明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佳,教师需要分析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改正。

基金项目: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SH400);2021年度重庆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KJQN202103503)。

作者简介:唐廷廷(1992-),女,汉族,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及食用菌栽培。

*通信作者:黄莉(1969-),女,汉族,重庆万州人,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

猜你喜欢

螺旋食用菌课程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呜嗷,怪兽登陆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