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隧道工程不良地质段处治施工技术
2022-07-07王思
王思
摘要 公路工程施工常遇到山地、河流等复杂地形,多通过隧道施工的形式解决山地、河流的穿越问题。隧道施工的质量管控是整个公路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主要因其施工大多在地下或水下进行,加之受外界环境变化、复杂地形的影响,施工难度颇大。文章结合某隧道工程案例,首先阐述了隧道工程的施工特点,而后对常见的不良地质问题及对应举措进行了重点剖析,以供类似工程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隧道工程;不良管控;施工特点;对应举措
中图分类号 U455.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13-0132-03
0 引言
隧道施工多适用于公路工程中山地、河流等复杂路段,对于合理利用地下空间、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隧道工程多在地层下进行,施工隐蔽,作业范围广,工程量较大[1]。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地质勘探技术逐渐成熟,但受施工工艺、设备功能等多变因素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对于地质条件的勘测仍无法达到精细掌握的程度[2]。该文结合工程实践的相关经验,对隧道施工遇到的地质问题进行分析,为隧道施工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工程隧道施工路段全长712 m,岩层段的穿透借助钻爆实现,回填土段借助机械开挖并采用大管棚方案,通过小导管注浆,实现超前支护补强。
该隧道地下水多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线高于隧洞底板,结合水层特性划分标准可知,该处水系发育一般且水性主要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现场勘查发现,不同的土质地段对应不同的开挖方法,例如隧洞K0+600~K0+857地段全长257 m,主要为人工杂填土构成,岩层松垮强度较差,可通过CRD法开挖;K0+857~K1+214 m段全长357 m,主要由泥质砂岩构成,岩层稳定性较差,可通过台阶法开挖。
2 隧道施工特点
(1)地质勘测多变性:隧道工程多在地層下施工作业,施工前须借助设备对地质情况进行勘测,受勘测技术、设备操作、施工工艺不稳定的影响,无法完全捕捉到局部的地质变化情况[3]。
(2)施工作业扰动性:岩体爆破是隧道施工常见的作业工序,通常会借助钻孔机、劈裂机等机械设备对山体施加作用力,因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地质情况的多变性,山体开挖过程中极易出现涌水、突水、坍塌等不良灾害。因此要密切关注施工现场的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技术措施以应对施工作业扰动带来的变化。
(3)现场施工隐蔽性:隧道施工现场地形复杂,施工作业多集中在地下且工程量较大,岩体穿透作业存在诸多未知性变化,过程中的质量检测面临着很大挑战。
3 隧道常见不良地质情况施工措施
3.1 浅埋地段
浅埋地段位于隧道进出口处,该地段地质松散脆弱,作业现场常出现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多通过以下举措进行有效预防:
(1)加强施工支护。在易出现地质灾害的关键点位添加防护结构,通过稳固的支撑,降低岩体开挖过程中钻爆等工序对地质的破坏。
(2)预防天然水害。隧道进出口处地形复杂,洞口断层处常受到天然水害的侵蚀,要密切关注地下水、地表水的流向,并积极采取截水、引流等有效措施[4]。
(3)保护开挖断面。对开挖断面的防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可通过洞口顶部弧形开挖,保留洞口顶部起支撑作用核心土层的形式,缩小开挖断面的暴露区域。
(4)掩护开挖洞口。隧道进出口是各施工工序的必经之处,可通过管棚法,有效规避仰拱隆起工况的发生。
3.2 塌方处理
3.2.1 预防塌方施工措施
(1)地质监测预报。通过对地质状态的监测预报,掌握地质情况的变化趋势,可以有效预防隧道坍塌灾害的影响。
(2)六项工艺原则。隧道施工遵循先排水、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衬砌、勤勘测六项工艺原则。
(3)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对地质监测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密切关注隧道开挖过程中岩土的作用力状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违规状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2.2 处理塌方的方法及步骤
(1)事故现场查找原因,并提供对应措施。
(2)若塌方程度判定为一般性,对塌方区域实施加固[5]。
(3)对于严重塌方甚至是冒顶的情况,对塌方区域地表陷坑实施加固;若同时存在天然水灾害,则须先处理水害。
(4)塌方处理要将安全第一作为首要原则,配备科学专业的设备、人力资源,为现场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3.2.3 塌方处理方法
锚喷法适用于一般性塌方,施工工艺如下:
(1)借助钢管导出岩内积水,表层加喷早强混凝土,强化塌体面层。
(2)塌体顶部嵌入锚杆支护,底部搭建钢拱架向上作用,挂网二次加喷早强混凝土,满足施工设计参数。
(3)塌体面层基本稳定后,采用超前大管棚技术进行施工。
(4)严重塌方处应进行特别加固处理,主要体现在锚喷支护后的混凝土灌浆[6]。
塌方处理方法见图1。
3.3 破碎带、断层
(1)事故现场实况勘测,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分析,得出具体结论。
(2)为预防断层处出现碎裂二次损害,首先要对岩面实施加固,减少暴露面积。
(3)爆破施工对岩体稳定性影响较大,易引起位移等损害,爆破时要严控炸药用量,或通过预裂爆破的形式,减少对保留岩体的破坏。
(4)断层地段施工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对其安全管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保证监测频率的科学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每项施工问题都要有及时高效的解决方案。
3.4 岩爆地段
处在隧道深处且主体完整的岩层地段,当外界施工干扰过大时,会因初始应力的作用猛烈释放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引发岩爆危害,常见的处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控制爆破力度,减少扰动,缩小爆破作用力的影响范围。
(2)可通过预设超前钻孔等形式分阶段释放深层基岩的应变能,降低岩石强度,减缓岩爆。
(3)做好爆破后的加固预案,通过加设锚杆、钢筋网的形式加强施工支护工作。
3.5 穿越溶洞
溶洞有大小、是否漏水之分,不同性质溶洞的处理方案受体量大小、所处方位、地质结构、发育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多有不同[7]。分析现场地质工况、勘测数据可知,该项目岩层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内部还分布着多处聚集性溶洞,开挖难度较大。考虑到开挖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性,每种地质缺陷均匹配了对应的治理方案,方案细节如下:
(1)深度>2 m的溶洞,选择回填方法治理。
(2)2 m<深度<5 m且位处拱腰以上、在开挖界限以外的较大溶洞:1)有水有填充时首先进行排水,后通过锚杆增设、混凝土浇筑、布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的方法加固;2)无水无填充时,通过锚杆布设、混凝土浇筑、喷射混凝土进行加固。
(3)深度>5 m且位处拱腰以上、在开挖界限以外的较大溶洞:1)有填充时借助高压注浆加固、布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二次加固;2)无填充物时,通过锚杆增设、混凝土浇筑、布设钢筋网喷射混凝土的方法加固。
(4)拱腰以上大溶洞(有填充物)处理示意见图2。
(5)隧道基地大型溶洞的治理:新增承载力高于1 200 kPa以上的混凝土桥板,借助板块结构增大受力面积的原理。
4 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4.1 超前地质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应基于工程实况并结合历史数据,建立一套完善的作业流程,同时为保证勘查数据的真实性及代表性,过程中注重粗细勘查、各类勘查方法的组合[8]。
4.2 监控量测
(1)根据技术标准将监测点位的间距设置为3 m。
(2)施工初期阶段地质情况稳定性较差,要加大测量点位密度并提升测量次数[9]。
(3)布设的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
(4)测量点位的布设要科学严谨,点位处在同一断面且勘测数据足以反映地质实况。
4.3 量测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1)参照技术标准定期完成数据量测,及时记录并利用“变化时态散点图”等图表工具分析相关参数的动态趋势,结合分析结果对回归系数及时作出调整。
(2)重点关注10~30日期间的数据动态变化,通过回归分析推测峰值及变形。
(3)對比变形峰值、速率与安全标准的差距,为围岩的安全系数判定提供理论依据[10]。
5 结论
隧道施工是解决公路工程中山地、河流等复杂地段横跨难度的核心技术,独具的穿越能力使其在公路工程线路设计优化、运输成本降低、安全行驶保障等层面发挥着重大意义。隧道施工大多在地层以下隐蔽进行,多发的不良地质情况是其主要的施工难点。该文重点剖析了浅埋地段、塌方、断层、岩爆、溶洞五大不良地段的地质特性所对应关键举措,便于工程质量的有效管控。受恶劣施工环境、多变地质情况的影响,隧道施工过程存在很大未知性,突发且严重的施工隐患威胁着整个公路工程的安全,因此要特别重视超前地质预报的运用,特别是对于现场勘测数据、地质动态变化所呈现出的施工问题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降低事故灾害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绍聪, 熊远勋, 熊雪辉, 等. 隧道穿越不良地质段加固措施优化及效果分析[J]. 湖南交通科技, 2020(4): 71-75.
[2]赵永虎, 白明禄, 马新民, 等. 地表注浆在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应用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19(7): 48-51+99.
[3]谭勇. 高速公路隧道的控制测量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17(30): 276-277.
[4]杨晓艳. 探讨试验检测对保证工程公路隧道质量的重要性[J]. 科技创新导报, 2019(23): 19-20.
[5]老关. 2017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年会在重庆成功召开[J]. 公路交通技术, 2017(3): 28.
[6]李潇, 严松宏. 篮家岩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机理分析及综合控制[J]. 公路交通技术, 2015(1): 102-105.
[7]蒋嘉. 分析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难度与技术[J]. 科技与创新, 2015(7): 158-159.
[8]王利伟, 徐永明.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探讨[C]//. 第二十四届铁路地质路基年会论文专辑, 2014: 172-175.
[9]赵宝锋. 隧道洞口段穿越坡积松散体系统处理方案[C]//. 2021年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 2021: 43-48.
[10]高健. 复杂山区长大隧道越岭段铁路选线方法研究[C]//.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勘察设计创新与应用——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第七届线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论文集(下册), 2020: 24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