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表征研究
2022-07-07何红杏叶湘虹
何红杏 叶湘虹
摘 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表征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恰当运用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进行教学需要从以下维度入手:选择表征方式的三关联,运用表征方式的三原则,实现表征效果的三路径。如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可视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掌握知识可视化表征的多学科理论基础,提高知识可视化表征教学设计能力,拓宽知识可视化表征途径。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7-0016-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和主阵地,其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1]。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教师不知如何“言传”、学生不知如何“意会”的窘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科理论知识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很难被感觉器官直接地感知到,而令学生产生高冷、枯燥的感觉。于是,充分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知识表征优势,疏通抽象理论与具象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让知识形象化、可視化、可操作化,则有望突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障碍,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探索规律、获得新知。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知识可视化
“可视化”由英文visualization直译而来,意为“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2],是指借助视觉表征方式将数据、信息、知识以直观可视的方式呈现。知识可视化的提出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科学技术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被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门的研究领域,是指借助视觉表征方式促进群体之间知识、见解、态度、价值观的传播与知识再度加工创造的手段[3]。
(二)知识可视化的表征方式
知识可视化的表征方式是知识可视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是一种研究如何利用视觉信息的科学性进行知识表征的图解手段。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多种类型,目前并没有十分明确、统一的划分标准,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是从自身设定的角度进行划分,最具典型性的分别是埃普拉、伯卡德的六分法(启发式草图、概念图表、视觉隐喻、知识动画、知识地图、科学图表)和乔纳森的五分法(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寓意网络、思维地图)[4]。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图像、影视动画和知识动画。
图像是指绘制、摄影或印制的形象,如概念图、思维导图、思维地图等,多用于知识点的罗列和学生思维训
练。影视动画是以电影和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动画电影,教学中多用于新课导入环节,以吸引学生兴趣、创设情景加深印象、课堂总结升华主题。知识动画是传达科学知识的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以知识性为基础、趣味性为导向,将知识以动画短片的形式呈现。知识可视化表征擅长展示主题的结构和呈现关键细节的联系,把复杂的结构组织成有序的形式,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表征内容的外部特征,将视觉符号以整体的形象映射于头脑中,把握事物的属性和功能,穿透层层表象直达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知。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表征
高校思政课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影响,使其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行为活动。思政课教学既涉及理性材料,又囊括感性材料;既具高度概括性,又具高度抽象性。倘若教师不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不掌握一定的教学技术,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加之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偏好发生了巨大改变:改变传统以文字为载体获取信息的形式,而更多依赖图片、动画、影像等方式接受知识,学习过程偏向可视化。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一图胜千言”的可视化过程,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降低学生认知负荷。“没有图像,思维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获取、存储、运用都依赖于学习者特有的智力图像系统,正是由于可视化表征方式对知识的再度加工,将学科知识清晰地、直观地、形象地呈现,尽可能贴合受教育者认知特点,使之易于察觉、获取和利用,让受教育者产生新认知、训练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此便为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自可视化技术出现以来,教育工作者就意识到视觉表征在教学中的实操价值,并付诸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知识表征在思政课教学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知识的呈现环节,很好地支撑着“言传”与“意会”的对话与互动。
二、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在高校思政课可视化
教学中的意义
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表征方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达成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于学生对思政课认知态度的良性转变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价值信仰教育,它不像自然科学的教学,只要教会人知道就行,它最终让人形成信仰。然而,信仰是不能像零件一样随意取出或插入的,信仰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态度的改变[5]。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个体的认知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对具体事物的情感态度,以及随之采取的系列行为活动。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滋生厌学情绪,多是从认知层面就偏离了方向。知识可视化在其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扭转这种局面,究其原因在于视觉功能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通过“观看”的选择、组织、重构过程,使人脑直接作用于视觉感官中的客观事物,经视觉对象刺激获得诸多未经整合的乱码信息,大脑发挥组织功能对其进行意义编码入库,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促成自身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6]。正是这种由文及图的独特性转变,从感官上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改变了对思政课的态度。
(二)利于实现知识呈现方式与学生认知特点的高度统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做到“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要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崇高信仰,必须处理好知识呈现方式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关系,明白知识是呈现给学生的,呈现方式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知识可视化则能较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将知识呈现方式与学生认知特点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及其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具体的表征内容中,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生动化”,相较于生硬刻板的文字,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价值获取。另一方面,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在注意力的广度和记忆的深度上已趋成熟,不再是单一地、机械地观看和识记,而是整体、重点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已经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能够运用已学知识、经验、方法施行思维策略、技术操作,而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则能较好地捕捉到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将知识点具像化,以利于内容表征的优化处理。
(三)利于确保学生知识识记与意义建构的双渠获取
知识识记和意义建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知识识记是指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整体性把握,既能在脑海中清晰、完整地呈现,又可建构系统的理论体
系;意义建构是指学生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下能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两难选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抉择。将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能确保学生知识识记与意义建构的双渠获取。“视觉活动总是会有知觉和意识的参与”[7],人脑能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归类、综合的思维过程对表征的内容进行整体性反映、解读、编码、重组,并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产生激烈的碰撞。在这种新旧知识的碰撞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关系,使两者之间相互转化,从而实现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填充、修改和完善[8]。毋庸置疑,知识的获取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借助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的视觉优势,可以将思政课中蕴含的隐性的价值意义直观地呈现,在确保理论事实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联想、记忆、理解,既能获得新的认知,又能表达内心思想与价值观点。
(四)利于学生知识获取与信念形成的协同发展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所有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展开,而帮助学生知识获取与信念形成则是思政课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9]。视觉在人的众多感觉器官中居于主导地位,视觉图像在人类在获取信息时具有天然的领先性,运用知识可视化表征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既具说服力又具感染力,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可视化表征能够超越文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借助特有的视觉符号改变传统教学“填鸭式”输出信息的局面,将理论知识形象化、价值观念具像化、真实事迹可视化,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映射于思想深处则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行动上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而达到激发求真精神、焕发人文关怀、提高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
三、高校思政课可视化教学中知识可视化表征
应用的几个维度
高校思政课可视化教学,需要在以下维度上关注知识可视化表征的有效应用:选择表征方式的三关联、运用表征方式的三原则、实现表征效果的三路径。
(一)选择表征方式的三关联
选择表征方式的三关联,是指教学内容呈现、学生认知特点、可视化表征能力三者之间的关联。
根据联系的观点,整个世界是由众多事物构成的具有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当中,高校思政课中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的选择同样遵循联系的观点。为了选择契合教学实际的表征方式,既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与表征方式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师的可视化表征能力统一起来,把握其内在逻辑。(1)教学内容直接作用于表征方式,选择表征方式的直接目的在于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表征方式和教学内容均具有多样性特征,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表征方式。(2)将思政课中抽象的知识、隐喻的价值观念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图形、影像和动画,需要把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知识储备、思维特点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做到表征方式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的选择必须依靠教师这个行为
主体来实现,这对教师所具备的可视化表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纳度,处理好教学内容呈现与表征方式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地提高可视化表征能力。
(二) 运用表征方式的三原则
运用表征方式的三原则包括教育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知识可视化不仅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表征知识,更是将不同种类的知识转化为人们视觉可直接感知到的一种外在形式。因而,只有深入解读表征作用,明其特征、知其原则,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更好地设计、运用、升華表征方式。(1)教育性原则。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首先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这是可视化教学知识表征设计时不可违背的第一原则。(2)有效性原则。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尤其是知识与知识之间、教学内容与教学需求之间,这就要求表征知识必须遵循有效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一是指在知识表征设计上要创新,即借助文字、图形、影像等符号进行合理搭配以表达知识的原理和结构,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表征的外部特征将视觉符号汇集成有机整体映射于头脑中,穿透层层表象直达事物的内在本质;二是指借助知识表征促进学生思维上的创新,使学生所看见的并不是零散的符号或是符号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获得新的认知。
(三)实现表征效果的三路径
知识可视化要达到良好的表征效果,要通过视觉吸引、心脑感化、艺术再现三路径来实现。(1)视觉吸引。运用视觉表征进行教学首先要吸引学生的视线,使其更好地获取表征内容、理解表征寓意。根据视觉理论,无论从人的生理结构还是认知层面来讲,观看都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的行为,而是一种积极探索的、有自觉选择的理性行为。思政课表征方式的教学运用需要牢牢把握这种视觉优势,对文字、图片、动画等表征要素进行合理的视觉安排,把需要传达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点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设计,首先在视觉上吸引住学生。(2)心脑感化。学生将接收到的理论知识及价值观念内化于心、躬体力行,进而达到由内而外、由浅至深的心脑感化,这是知识可视化的第二个表征路径。学生在视觉吸引的前提下借鉴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库,通过较为成熟的思维过程准确地感知视觉内容,再对信息进行编码入库和意义建构,正是这样由此及彼、从未知到已知,获得知识质的提升。(3)艺术再现。这个表征路径是指表征方式的设计和运用上升到了艺术层面,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艺术性设计,让学生在美的感受、艺术的熏陶和情感的渲染下,在耳目一新中直击心灵;在具有艺术冲击力的精神感染下,将思政课知识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转化为精神素养。
四、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对高校思政课教师
教学的新要求
新时代大学生是数字公民,具有信息获取通道以视觉见长的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师则属于“数字移民”群体。在思政课知识可视化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可视化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一图胜千言”中实现教学的“言传”与“意会”,这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掌握知識可视化表征的多学科理论基础
新时代,身兼理论知识传输与价值观引导双重重任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知识可视化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只具备单一学科背景越来越难以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表征知识,需要教师掌握知识可视化表征的多学科基础理论,能在内容、方法、技术层面支撑教学。从表象层面来看,知识可视化表征仅仅是将知识图解的一种表示手段。但往深层次延伸,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的运用需要更多的学科知识作为强力的支撑[10]。因而,运用可视化表征知识,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可视化的原则方法、资源获取途径和工具实操技术等基本的知识可视化理论,还要求教师对相关理论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运用。如符号学理论在表征内容建构中的应用,正是通过对各种符号的精心排列将视觉影像变成知识信息,于学生接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此外,传播学、心理学、现象学、教育信息技术等理论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实施教学时必须掌握的重要理论。
(二)提高知识可视化表征教学设计能力
表征方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对教师知识可视化表征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明确教学与表征方式之间的关系,无论是表征的设计还是运用,都只能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只重视手段的使用而陷入形式主义。其次,在表征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考虑赋义的多少和寓意的深浅,即在确定好表征内容之后,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其呈现过程是否需要结合其他方式综合运用,使其具有逻辑性、观赏性和学理性。因此,只有根据空间视觉注意理论确定空间与背景在视觉选择上产生的吸引效果,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发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将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同心理纳入设计范围内,分析学生的文化心理,观察学生的视觉习惯,引导学生按照预期设置观看,理解表征内容,发挥表征效用,才能更好地创作出集形式与内容于一体的教学方案。
(三)拓宽知识可视化表征途径
能否讲好一门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的思政课有其特定的评价标准,即是否能够让学生获得真知、得到思维锻炼、树立理想信念、养成良好品德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刺激,能够使学生大脑轮番休息,令其注意力持久而趋于稳定,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同样如此。要注重表征途径的多样化,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与时俱进地拓宽知识可视化表征途径。只有在意识活动上瞄准目标,学生实践活动才会扎根落地;只有在教学途径上灵活多变,学生所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才会高度统一;只有教学评价追求动态多元,学生才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知识可视化表征方式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无疑为高校注入了鲜活血液,带来了发展动力。实施可视化教学,可以让学生“看见”事物的外部特征,“看透”其本质属性,具备马克思主义眼光、马克思主义思维和马克思主义行动。可视化教学不仅是教学内容与表征方式的简单结合,更多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不仅是解决教学中的
“疑难杂症”,更多的是增强学生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可视化教学的3个维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深入挖掘知识表征与思政课的融合点,实现两者的整体价值,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2] 赵国庆.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3):15.
[3] 赵慧臣.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1):75.
[4] 孙雨生,张梦珍,李沁芸,等.国内知识可视化研究进展:实践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5):139.
[5] 叶湘虹.论态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湘南学院学报,2015,36(6):82.
[6] 赵慧臣.观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3):44.
[7] 钱家渝.视觉心理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62.
[8] 李晶,郁舒兰,刘玮.降低课堂认知负荷的知识可视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3):24.
[9]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8.
[10]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23.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1-05-20 修回日期:2021-06-07
作者简介:何红杏(1998—),女,重庆彭水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十三五”教科规划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教学应用研究”(XJK20ADY005);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具身认知观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18YJA710056);201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具身学习观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效果评估及质量提升研究”(18YBA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