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2022-07-06陈影

客联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家校合力心理问题大学生

陈影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考选拔的残酷激烈及高等院校的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学生进入象牙塔,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众多心理问题中,抑郁是最常见最高发的问题类型,如何教育引导好抑郁学生在高校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本案例分析了笔者在工作中如何帮助一位心理问题学生实现从中度抑郁转向自信乐观的蜕变历程,希望能为教育工作者解决学生抑郁心理问题提供对策建议,为高校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家校合力

一、案例简介

2019级本科学生张某,男,21岁,河南郑州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关系紧张。张某读初中时父母分居,读高中时,张某被诊断为中度抑郁,考虑到孩子身心健康,父母搬到一起,但在吵架时两人总是用“要不是因为孩子,我早就和你离婚”之类的语言。每听到此,张某总埋怨自己的存在耽误父母追求幸福,内心极度自卑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进入大学后,张某终于逃离了压抑的家庭环境,但在学校只与寝室同学交流,班级其他同学都没有接触,人际交往不佳,而且沉迷网络游戏,成为“网瘾青年”,大一学年挂科4门,将近留级。

在一次错拿校服事件发生后,张某主动找我谈心谈话,在办公室他把手机里“中度抑郁症”的诊断照片拿给我看并向左滑动照片,在滑动照片时,我看到手机正在录音,意识到问题的嚴重性。张某坦诚每次召开班会或老师专门与他谈心谈话时,他都会录音,目的是为了晚上睡觉时再听,以达到加深对老师谈话内容的理解。

二、问题分析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这是一起主要由家庭关系不和谐给孩子造成抑郁心理问题的事件,继而造成孩子性格敏感内向,不善与人交际,沉迷网络世界,学习成绩不理想等一系列连锁问题。通过我与该生的接触、班级同学的反馈以及与他父母的交流,认真分析该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关系紧张,缺少父母关爱

从家庭情况来看,该生家庭情况复杂。在家庭类型上虽然不是单亲家庭,但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打骂给孩子带来了阴影,一段时间的分居,复合后把离婚挂在嘴边,言语上总把孩子当作离婚的绊脚石,给孩子内心造成严重的冲击,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成为父母的负担。家庭生活不幸、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馨,给张某的性格养成带来负面影响。再加上父母文化层次较低,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给孩子提供经济保障就是对孩子负责,所以对张某的关爱仅限于提供学费、生活费、书本资料等基本经济保障,几乎没有情感上的交流,孩子的情感慰藉得不到满足,与人疏离,缺乏安全感。张某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在他看来,自己是家庭的经济累赘,希望经济独立,所以内心极度渴望分担经济负担以得到父母认可,每年寒暑假都会在外兼职赚取读书的生活费。

(二)没有学习兴趣,失去目标方向

步入大学后,张某读书的唯一目标已经实现,远离父母,终于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由于没有制定好系统的规划,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所以成绩不理想。从上课考勤来看,张某经常上课迟到、逃课频繁,逃课原因多为不感兴趣、不想去听、没有意义、早上起不来、上课走神听不懂、打游戏投入不想去等。刚开始寝室同学都喊着他、督促他,但他几乎每次都有各种拒绝的理由。久而久之,寝室同学就自动忽视他,张某逐渐独来独往,由刚开始偶尔逃课发展到后来每周逃课十余次,最终大一学年共挂科4门,补考通过2门。在同张某学业分析时,张某解释为数学、英语基础差,坐在教室听不懂感觉很煎熬。因为基础薄弱、考试挂科、缺乏清晰的规划,张某逐渐失去学习动力,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只想走一步算一步。

(三)人际交往困难,网络寻求关注

张某本身的性格内向敏感,不想也不愿与人打交道。从张某自述与同学他述来看,该生除了本寝室的同学,与班级其他同学几乎没有交流,喜欢独来独往,与寝室同学的互动也是非必要不聊天。入学后张某没有参加任何学生组织,人际圈子仅局限在寝室、教室、互联网之中。其人际关系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不合的家庭氛围下该生极度缺乏安全感,担心成为别人的负担,不愿与人敞开心扉深入交流;其次是敏感自卑的性格使他对身边老师同学都有戒备心理,对老师同学的督促邀约表现得态度冷漠;三是对“抑郁症”的认识存在偏差,医生的诊断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怪人,害怕与人交流暴露自己的病情,情愿封闭自己。现实生活不能满足他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于是在网络上寻求同辈关注,张某入学后加入了很多QQ群、微信群,现实生活中“社恐”,但在网络世界里却是“社牛”。

三、实施做法

(一)主动了解,明确辅导需求。在我得知张某为“中度抑郁”后,每周三下午与张某谈心谈话成为我的常规工作,我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指导计划。每个谈话日都会在轻松愉悦的的环境下进行,让张某畅所欲言地表达内心想法与诉求,由他来主导谈话,讲讲身边发生的有趣的、开心的、难过的事情,鼓励张某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客观评价自己在学校的表现、谈谈对人际交往的看法、挖掘开班会与谈话录音的深层目的,作为真诚的朋友,我会针对他的诉求作出回应,积极向上的给予肯定,消极负面的给予纠偏。

(二)对症下药,实施精细管理。谈心谈话是制定对策的基础,在谈心谈话中我找到学生最紧迫的问题,合理规划构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适应角色。进入大学前,“考上大学”是他的唯一目标,进入大学这一目标达成后陷入迷茫,加上家庭亲情的缺位,张某干脆破罐子破摔。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教育引导张某制定好大学规划,帮助他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让他对美好的未来生活充满希望;鼓励他勇于向父母表达情感诉求,与老师同学们敞开心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锻炼社交能力,收获真挚的同学情,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建立档案,形成工作合力。在充分了解张某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后,我建立了与学生父母、室友、班级干部、任课老师之间的多线性联系。“问题学生”的出现究其根源离不开复杂的家庭环境。我与张某父母建立了沟通机制,与张某自述进行对比,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养成;与寝室同学保持联系,安排室友关注张某在寝室的状态,参加集体活动或教学活动时邀请张某,力争寝室同学同步行动不落单;安排学生干部、党员关注张某,主动热情提供帮助使其体验到班级的温暖与集体的力量;时刻与任课老师保持联系,对学生的出勤情况与上课状态做到心中有数。

(四)科学引导,创新工作机制。经过长时间的关注与引导,以张某的状态作为效果指标,总结辅导工作的经验,分析辅导过程的不足,针对学生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制定事件预案,若出现问题,可以快速响应,形成完备的应急干预工作机制。在学生转化成功后总结一份可复制、可推广、可利用的经验贴,在学生出现类似问题时有经验可参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早谋划,争取把学生出现问题的苗头遏制在摇篮里,早发现、早防范、早干预。

四、案例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跟踪辅导,张某的情况大为好转。2021年冬天,我监考完四六级后,张某主动联系我是否在办公室, 买了他喜欢吃的甜品送给我品尝。至此,我觉得对张某的教育引导是成功的。在学习方面,借助于老师同学的帮助,他制定了清晰的学习规划与明确的奋斗目标,并能不折不扣地按照计划执行,考试不再挂科,没有出现迟到逃课现象,甚至能主动联系专业老师指导参加学科技能竞赛,他希望在大四能考研成功,提升学历水平。在家庭关系方面,通过频繁的家校联系以及专业人士的建议,父母间的关系有所缓和,父母已经意识到家庭不合给孩子带来的困扰与病症,父母愿意站在“为了孩子好”这一角度来解决问题,发生口角后能坐下来通过有效沟通处理;对于内心的情感诉求,张某能向父母勇敢表达,亲子关系迅速提升。在人际交往方面,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张某逐渐融入班集体,对班级的认同感大大增强,集体活动由强迫参加到自觉主动参加,能在活动中发挥个人特长,收获了友谊与赞美。

五、经验启示

(一)遵循问题导向,重视潜移默化

从“中度抑郁”向“健康阳光”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开始即使用上百分之百的努力也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的长期坚持,循环往复地进行实践、反馈、反思、改进等步骤,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怀关爱与学校的关注关心,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与学校耐心爱心暖心热心的帮扶,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与学校对每个孩子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教育者要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尤其是对问题学生更要贯穿持之以恒的耐心责任心,忽冷忽热的态度不但难以取得转化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加剧抑郁学生的叛逆与堕落。

(二)坚持科学规范,重视家庭教育

“问题学生”的改变仅仅依靠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都难以达到向好转化的效果,这就需要家校合力共同完成。通过情绪疏导、认知改变、行为矫正、家庭支持等过程循序渐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心理健康普及宣传工作,教育引导学子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就如同身体感冒发烧等身体疾病一样普通。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绝大部分都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也指出了家庭环境对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教育者改变传统被动式的“单打独斗”,积极主动对接学生家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帮扶学生,重视增强家庭在解决学生问题过程中的能动性,从根源入手,有力强化转化效果。

(三)树立长远眼光,重视规划思维

从高中进入大学是成年个体自主意识逐步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学生要实现从少年向青年的轉变。在我国传统教育下,每个孩子从刚上幼儿园就被赋予了“考上大学”这一目标,并且被引导“读大学后就不用学习了”,但是当孩子真正步入大学后,发现真实情况与一直以来所传递的理念不一致,就容易陷入迷茫与不知所措,要转变这一扎根在思维里的认知,做好高校新生学子的教育纠偏引导工作刻不容缓,更要借助高校存在的真实案例来扭转社会上错误观念的盛行。帮助学生扣好进入大学的第一粒扣子,鼓励学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培养专业兴趣,探索学习意义,让学生在求学阶段有目标可追寻,有动力可作为,有未来可畅想,有梦想可实现,真正实现“撸起袖子加油干”!

参考文献:

[1]王岩.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23(01):193-195.

[2]陶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11):147-149.

[3]熊继新,徐雨悦,顾佳丽,张馨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22(20):136-138.

[4]王姝,郝宁,陈宁宁,王瑞,孙新勇,杨洁梅.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20):148-152.

[5]田婕,张兰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J].经济师,2022(08):147-148.

[6]谢宗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措施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2(22):172-174.

猜你喜欢

家校合力心理问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探究职校育人模式,助推学生健康发展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探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