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德智美并进
——融“项目·情境·主题”为一体的读写结合导学案一例
2022-07-06陈小荣
陈小荣
陈小荣
从清末“诗界革命”中黄遵宪写下“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诗句,到叶圣陶先生提出更直接、鲜明的“我手写我心”的主张,诗文必由己出,可以说是人所共知的基本写作原则。如果诗文中写的不是自己想说的话,而是从他人那里或明或暗地抄袭而来的文字,写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历来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都十分重视让学生书写自己的生活体验。人教版必修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3 月版)的写作训练有四个专题,侧重的是记叙文的训练。其中,第一个专题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在执教2012 级(2015 届)学生时,我发现学生的写作不仅文体意识淡薄模糊、章法混乱,而且宿构、套作严重,作文缺少生活气息,“无病呻吟”的感伤、颓败情绪充斥其间。为了扭转这种不良文风,笔者做了第一次写作尝试——指定写作主题(以“幸福”为主题,由物的描写引发对幸福的思考),给定写作情境(以教室北面的“幸福园”为描写对象,作文内容要围绕幸福园展开,以幸福园为写作的触发点),约定写作时间(写作周期为一个月。其中前两周以日记形式进行片段写作,第三周整理前期写作成果,并进行拓展阅读,第四周写一篇完整的作品,不少于800 字),并将优秀习作经讨论、修改后编辑成作品集留存。应该说,这次学生的写作体验是成功的,作品集让师生和家长看到了大家在写作中的思考感悟过程,也留下了学生时代对母校的美好回忆。
时隔九年之后,2021年秋季,江西进入了与“新高考”衔接的又一轮课改,同时开始使用新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普通中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8 月版)。面对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结构编排,与笔者一直在探索的高中语文阅读写作整体教学改革相融合,立足于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笔者进行了读写整体教学的再设计,让2021 级学生再次走进校园里的“幸福园”,开启新的教学之旅。两届学生相隔近十年的同情境、同任务写作,让笔者看见了学生更真实的精神世界。
以下为2021 级学生读写结合学习的设计思路:
项目·情境·主题一体化的读写学习设计项目确定写作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阅读——对写作对象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思考——课前分享阶段性写作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修改评价——成果汇编。情境以高中楼北面的幸福园为写作对象,所有的写作内容要围绕幸福园展开,以幸福园为写作的触发点。学生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天气进园观察感受,先以日记的形式写片段感受。主题1.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自然情怀”为依据。2.以“幸福”为具体的写作主题,由物的描写引发对幸福的思考。素养1.立足语文学科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通过阅读极具自然情怀的作品,感受审美旨趣对自然景物的投射,再迁移到写作中,将个体的人生经历通过自然情怀主题的写作呈现个体的审美旨趣。2.呈现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通过不同的年级、不同届别的学生对校园特定场景的跨时空的写作,唤醒学生的校园情怀。阅读1.深度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篇目,梳理写景状物的技巧以及情感抒发的方法,理解文章所表现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趣味,为写作的迁移做好知识的准备。2.阅读有关“幸福”主题的文章,教师推荐阅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周国平的《幸福》,列夫·托尔斯泰的《托尔斯泰谈幸福》等文章。3 阅读夏丏尊、叶圣陶著《文话七十二讲》第二十九讲《情感的流露》和第三十四讲《景物描写》,积累写作知识。写作先以日记形式写不少于5 个片段,每个片段不少于200字,要有描写和感想,再根据这些片段进行综合性的整篇文章写作。
2012 级学生写作成果展示:
魏敏哲专栏
幸福日记(节选3 则)
2012年9月20日 晴
踏上这条不知名的小路,一块石碑静静地立在左侧。草香环绕中,碑上的字烧灼了我的视线——幸福。用手摸着不平的碑面,我陷入了沉思:幸福到底是什么?每天当晨曦的第一缕光芒驱走无边的黑暗,无论看过多少遍,心中的激动都难以自制。生命的感觉真的就是幸福——一种难以名状的幸福。抚摸着凹凸不平的石面,我想:幸福是否也需要磨砺?子女的幸福大半建立在父母打拼的基础上;老人的天伦之乐依靠年轻时的资本;英雄的成功证明了付出血汗的必要性。为了这象征生命的血色的幸福,学会感恩,感恩阳光带来温暖,感恩微雨滋润万物。每个清晨醒来时都提醒自己:青春真好,生活真好!面对人生路上正候着你的未知的磨砺,请微笑着说一声:既然无法躲避,那么——早安,午安,晚安!日子一天天消逝,幸福的路也从脚下延伸……
2012年9月21日 雨
路过“幸福”碑,又走上这条石径。不知怎的,听着雨打在伞上的滴答声,心反而平静了下来。此时的雨并不算太大,但也淅淅沥沥地洒满天地间。闭上眼,听着雨的私语,感受着时光在身边穿行。外在的世界多半是喧嚣的,很少有机会像此刻这样“停下来”,既不受拘束,也没有烦恼。用心去聆听万物,也接受自然的安抚。在雨的波纹中,周围仿佛就是一个小世界,自然的气息像母亲温柔的手抚慰我早已疲惫的身心,像梦一般驻留心上。虽然梦与现实总是迥若霄壤,但在这个宁静的雨天,我仍感觉这条小径是值得驻足的。闻着鼻翼间若有若无的馨香,听着不知名的鸟儿冒雨歌唱,我拾起一颗石子,抚摸它的表面,遥想它历经的沧桑……
2012年9月26日 晴
头顶的骄阳有些灼人,千万缕阳光奢侈地洒在路面上,使得这条原本幽静的小径也变得“热情”了起来。似乎有一股热流从脚心逆流而上,直至内心深处。用右手捂在左胸,感受着自己青春生命的欢愉律动。抬眼望去,那青灰石碑上如火的“幸福”二字似乎正在“燃烧”,有些晃眼,却并不刺目,仿佛与青葱的树木融成了一个整体。这里,有参天的大树、娇嫩的葱兰,还有那平凡无奇的绿草。树梢上展喉鸣啭的雀鸟,在圣洁的阳光的照耀下,全笼上一圈淡淡的光晕,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感慨造物主的巧手,竟创造出了如此之多的蓬勃生命。不知不觉,已走到小径的尽头,但我知道,我的人生之路还很长。隐约能看见树梢那一团亮丽的火焰,那是幸福在闪闪发光?
幸福
盛世繁华下,有太多的人迷失了方向,有谁停下匆匆的脚步,感受身边那平凡的幸福?
——题记
那碑,那苦,那份幸福
一条朴实平凡的路,印着世间沧桑。一块石碑静静地立在那儿,在浓绿的草木和花香中,如火焰般鲜红的“幸福”二字烧灼了我的视线。无意识地用手抚摸着那抹灰白,并不光滑,难道“幸福”仍在等待苦难的磨砺吗?邰丽华,一个聋哑女孩。然而她并没有放弃追求。由她领舞的《千手观音》带给我们多少心灵上的震撼。没错,她是幸福的。但你有没有想到邰丽华十多年所付出的血与泪?冰心有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只有受得了磨砺,才会迎来姗姗而至的幸福。
那雨,那心,那份幸福
开始了第一步,走在这条石径上,听着那如泣如诉的雨声,心在此刻却静了下来。闭上眼,感受着时光在身边穿行,在淅淅沥沥的漫天微雨中,我终于有机会停下来,休息一下——不受拘束,没有烦忧。守住一颗平静的心,与这条路上的草木融为一体。用心去聆听万物,去治愈内心的伤痛。在雨的波纹中,仿佛自己的周围是个小世界。自然像母亲温柔的怀抱,包容着疲惫的我,像梦一般驻留在心上。虽然生活与梦总是迥若霄壤,但不可否认,在这个宁静的雨天,在这条普通的小径上,我由衷地感受到了幸福。闻着若有若无的草木清香,心寻得了避风港。我默默地踯躅,不舍离去……
那月,那水,那份幸福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昏暗中被晕湿化开的那一团冷冷的光辉。那月的灿烂,似挥霍,又似礼赞。它并没有抛弃任何一个人,永远用清辉温暖或孤独或迷惘的心。走在这条银白色光影闪烁的路上,静静地注视着前方那贮满光辉的池塘。模糊却又清晰地看见鱼儿在水里悠游,它们时不时地用绸缎似的尾巴摇起一圈圈涟漪。“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但我仍觉得,这一泓月色下的水池,便是它们最舒适的港湾。人亦如鱼,总希望拥有那份渺小的幸福,在亲情里,在友情里,在爱情中。
人生在世,说长悠悠数万日,遥遥无期;说短,春夏几十秋,弹指一挥间。让我们抛却世间浮云,寻得生命的真谛,感受那份平凡的幸福!
[作者魏敏哲为江西师大附中2012 级高一(19)班学生]
2021 级高一学生写作成果展示:
陈思涵专栏
幸福园日记(节选4则)
2021年12月27日 周一 晴
下午一直在帮忙裁剪班上同学的分数条,而后匆匆赶去食堂吃了碗馄饨。从食堂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科技楼与男生宿舍之间的空当,好像比真实的距离更广阔。所有人都公平地在这低垂的暮色下变成影子,有人忙着去打球,有人赶着回家。上楼前临时起意,改道去幸福园转了一圈。来滨江已三年有余,我却是在近几周的语文课上,才得知鱼塘旁边那个小园子的正式的名字。
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课外又读了白先勇的《树犹如此》,接着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些名篇都有写树的脍炙人口的文字。陈老师在语文课上介绍过幸福园里的植物,我印象最深的是樱花树。初三那一年清明过后,和同学去校园散步,看到了开得正盛的樱花。现在,老食堂据说将被改成图书馆,樱花树也早已只剩光秃秃的枝干。
于是,当这种空旷的感觉在我心中蔓延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与地坛》也好,《树犹如此》也好,《项脊轩志》也好,树的故事,终究是人写下的,是人的故事。
2021年12月28日 周二 阴
傍晚走出教学楼的时候,除了从温暖到寒冷那瞬间温差带来的不适应,更多的是我的头脑有一种冷彻清醒的感觉,好像我只要深吸一口户外的空气,就可以忘掉学习上的一切不如意。
关于滨江,我能写些什么?关于幸福园,我又能写些什么?记得当时得知“复羽叶栾”这个神话般的名字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辨认它、观赏它。可真正站在那棵高大的树木前,激动已经消散,被一种无言的情绪替代:原来这就是复羽叶栾啊,原来我多次见到的行道树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它有个显著的特征,能让我在茫茫树丛中一眼找到——复羽叶栾的叶是拥在树枝尖端的,形如一个个灯笼或铃铛,叫你只看上去就觉得听到了清脆的响声。
又想到早起时看到的滨江的天空,上高中住校后我才拥有观赏滨江的晨曦的机会。太阳还没升起来时,天色是混沌的,灰蓝和暗红交织混杂,像一只洗水粉颜料的水桶。后来那点明蓝在地平线处过渡成橙红色,于是我知道新的一天真的到来了。
幸福园,是我除了文字与音乐外逃避现实的第三种选择。那里时常让人觉得静得不可思议,风吹过时又是刺骨的冷。或许本该是这样的:树木是静的,只有人是喧闹的,因而人在面对这沉默的自然时格外坦诚,不必揣测是否哪里有冒犯。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才恍然意识到,以我十几岁的年纪理解园内年长我几十岁的树木是一件极其傲慢的事。可我不会永远十几岁,没有人会永远十几岁,但永远有人将十几岁留在滨江。
2021年12月30日 周四 阴
从图书馆门口右边的窗户望出去,刚好可以看到幸福园。虽然大部分景色被馆前的樟树挡住,但仍然能够捕捉到银杏和复羽叶栾的部分枝丫。想起十二月联考的第一天,上午考语文和物理,进教学楼前特意去拜了拜那棵“五子登科”的银杏树,可惜物理成绩仍然不理想。在绿植间发呆散步,因为成绩落泪,又打起精神上课,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可能才是青春最平凡的样子。听坂本龙一《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时看到一条评论:青春与对青春的感觉不能并存。立刻联想到菲茨杰拉德借笔下主角说出的那句话:“我们这些年轻的小职员啊,正在虚度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记得中考前看考场那天的中午,大家一起在老食堂吃饭,有同学突然说:“这可能是我在滨江的最后一顿饭了。”我们那么快乐,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分别。但记忆是可以化为文字的,可能这也是我应聘图书管理员的原因。那本2017 年的留言本上有刘策主任的签名、文科班学生立志上北大的誓言和青涩的心事。有这样的记录留存于纸上,属于那一届学生的记忆就不会消亡。这幸福园里的银杏、樟树、复羽叶栾见证了一届届学生来又去,那些老旧的回忆,几乎让人落泪。但我置身其中,却总是感到未来的不确定:我什么时候会遇到“谁”呢?什么时候会成为“谁”呢?
2021年12月31日 周五 阴
无论这一年经历过怎样的艰难险阻,我最终还是走到了今天——2021 年的最后一天。中考也好体考也好,那时紧张的自己好像根本不曾存在过,我已经是第四次在滨江参加元旦联欢活动了。
几天前的雪似乎只是南昌开的一个不痛不痒的玩笑,最近再没有飘雪的预兆,或许我短暂的滨江生活中都没有机会见到银装素裹的幸福园了。
断断续续地利用课余时间读史铁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终于翻至《想念地坛》,史铁生在结尾写道:“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我能否有一天洒脱地写出“我已不在滨江,滨江在我”呢?以前待过的教室大抵正在被更年轻的心愿装饰、庆祝,正如我已无法在幸福园内找到那棵合欢树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滨江有很多草木是我想写的,却因为语言的贫瘠无法付诸纸笔。垂丝海棠、雪松、广玉兰、八角金盘……会有那么一天,我的笔能够记录校园内所有植物的名字吗?在幸福园内有意无意地逛了这么久,写了近千字的东西,我多少该成长些了。
且记今日的自己,深知昨日的浅薄。新的一年须更加努力,读更多的书,变得更加强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又是从零计数的新的篇章,向前走,坚定地向前走。
写到这儿差不多了。滨江,明年再见!幸福园,明年再见!
我与杏坛
我不爱冬天的杏坛,它太萧条、太冷清,娇艳的花儿全部凋谢,只留下在寒风中发抖的枯木,以及我觉得颇为乏味的常绿的樟树。我也不爱它的另一个名字——“幸福园”,所以称呼它为杏坛。
杏坛是我常去的地方。它见证我入学,见证我经历惊心动魄的中考后,又返回已读了三年书之久的校园。这近千天的光阴的流逝好像并未对它造成什么影响,人行道旁的樱花树总是在春天开花,海桐的叶总是绿得圆润饱满。从石板路向杏坛走去,我领悟到它名副其实,没辱没“杏坛”二字,也为此处银杏树之繁多而惊叹。与园中最高、最大的“五子登科”银杏树相呼应的,是那棵名字如同神话诗篇的复羽叶栾。它的叶拥在树枝尖端,形如一个个小灯笼,令人看上去便觉得听到了清脆的响声。
我常常什么也不带,只空着手去杏坛走一遭。园内极静,只有北风在枝叶间穿过,发出沙沙声。我来杏坛,可能是为了回忆、为了纪念、为了逃避,也可能只是为了再来认识这里的草木。踱步在石板路上,我好像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了喘息的机会,可以任思绪自由飘荡:未来、生命、文字……置身其中,白先勇的《树犹如此》浮现心头——“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这些树木亘古沉默,无法纾解我内心的迷茫。归根结底,杏坛的安静是注定的。草木的故事,最终是人的故事。
意识到这点后,我开始留意不同时段的杏坛。太阳还未升起时天是混沌的,灰蓝和暗红交织混杂,最后在地平线处过渡成橙红色。在晨曦的雾霭中,杏坛无限静谧。傍晚时分,大批人从教学楼鱼贯而出,天色已经接近全黑,可偏偏给人广阔浩大之感,所有人都公平地变成这低垂暮色下的剪影。有人赶着回家,有人奔去打球,踩碎婆娑的树影。那些摇曳的叶片和细瘦的枝丫被镀上古铜般的暗光,而甫一抬头,教室的灯好像永远在这夜色中闪耀、不朽。
我曾以为杏坛是我心中复杂想法与情感的集合体,是我挣扎、踌躇又活在当下的象征。杏坛是静的,只有穿行其间的人是喧闹的,因而人在面对它时格外坦诚,能够和盘托出自己的疑问。我什么时候会遇到“谁”呢?什么时候会成为“谁”呢?它们不语,只扮演着完美的聆听者。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我能做的只有怀抱青涩、踟躇前行。
终有一天,我足够成熟、足够有勇气在这逆水行舟的旅途中坚定向前,我也可以像史铁生那般写道:“我已不在杏坛,杏坛在我。”
[作者陈思涵为江西师大附中2021 级高一(16)班学生]
结语:
从2012 年到2022 年,差不多是接近十年的时间跨度。参与我的课改实验的,是两个班级的一百多名同学。限于篇幅,我只摘编了魏敏哲和陈思涵两位同学的部分习作。魏、陈两位同学(其实,她们是有近十岁年龄差距的“大姐姐”和“小妹妹”)的随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她们都认真地观察过,思索过,记述过,且都文字清丽,笔贮深情。不同的是,“大姐姐”似乎更关注自我心境的抒写,而“小妹妹”则在写幸福园(杏坛)时,既状物写树,又留意于校园人事的记录。她们的写作,与一些高考优秀作文的交集似乎并不多,但也因此少了“匠气”,多了生活的诗意与真情。我觉得,这正是弥足珍贵的东西。
从2012 年到2022 年的十年间,学生换了,教材变了,教学的理念也更新了,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我们老师没有理由不去改变课堂,以实现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但10 年间又有很多东西并没有变,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擦亮,比如人性的真诚、教学的宽容、教与学的共生共长。唯其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见真实的生命,才会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