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安典型地质遗迹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2022-07-06孙文礼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2年4期
关键词:秦安河谷遗迹

张 磊,孙文礼,李 立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5)

1 调查研究背景

调查和研究秦安典型地质遗迹分布规律及演化机理,分析评价地质遗迹资源科学、美学价值,可对开展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工作提供有效支撑,进而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2 研究区地质概况调查分析

2.1 构造地质概况

调查区地质构造受到祁连山构造带与西秦岭构造带接触-过渡地带的控制,同时,陇西系旋卷构造收敛部分与祁吕弧形褶皱带归并处也影响着区内构造地质,使得区内构造地质非常复杂[1]。调查区西北部边缘地带中生代地层中构造线为北东走向,其他大部分地层的构造线为北西走向。

2.2 地形地貌分区

调查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属于陇西黄土高原东部梁峁沟壑区[2]。海拔在1 120~2 230 m 之间,沟壑纵横,梁峁起伏。东有大东山、中山梁(俗称九龙山),西有千户岭(俗称岭上),南有云山梁(俗称黑故堆),北有王甫梁(俗称神仙梁)。最高处为大东山,海拔2 230 m。葫芦河及其支流冲击形成的河谷盆地与山间峡谷呈现串珠状分布,主干河谷及其支沟呈树枝状交织,与黄土梁峁差落融合,山顶及坡面多为黄土覆盖。基岩斜坡分布于河流峡谷和深切沟谷的中下部,坡度一般较陡。黄土梁峁呈圆丘状、条带状或者岗状,形成黄土梁峁沟壑交融错节的地貌景观[3-5],科普及观赏性并存。按成因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3 种次级地貌类型。

1) 侵蚀堆积河谷区地貌类型。该次级地貌类型分布于葫芦河及其支流较宽阔的河谷地段,其中有秦安、叶堡、郑川、安伏、魏店、莲花城—五营—陇城等葫芦状的小型河谷盆地。河谷两岸为风成黄土堆积边坡,受到降水及地表径流侵蚀下切作用,沟壑密布,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遗迹发育。沿河两岸发育有4 级阶地,其中Ⅰ级、Ⅱ级阶地相对平整,为堆积阶地中的内叠阶地,呈条带状分布于河床两侧,宽度在200~1 500 m 之间,坡降为1‰~5‰;Ⅲ级、Ⅳ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受到后期侵蚀切割作用,阶面支离破碎,表层为黄土覆盖层。阶地具有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圆砾、卵石。

第四纪以来,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陇西黄土高原振荡抬升,河流的侵蚀与堆积相互交替,在新生界软弱岩组地段中形成较开阔的河谷盆地,而在坚硬岩组地段则切割形成峡谷。深切峡谷地段下部可见典型基岩露头,表层为黄土覆盖层、第三系软弱黏土岩层和胶结较差的脆弱砾岩层。

2) 侵蚀剥蚀黄土丘陵区地貌类型。该次级地貌类型在调查区广泛分布,海拔在1 120~2 230 m之间。沟壑密布,梁峁相间,山梁呈圆丘状、岗状、条带状等,丘陵相对高差在200~500 m 之间,视觉冲击较强,观赏性高。丘陵区顶部表层为黄土覆盖层,厚度几米至数十米,边缘部位黄土覆盖层可达上百米。黄土覆盖层以下的基岩层主要为第三系软弱黏土岩层和脆弱砾岩层。在河(沟) 谷斜坡的中下部呈星片或条带状出露岩层主要为:坚硬侵入岩、层状坚硬变质岩以及二叠系、三叠系层状坚硬-半坚硬沉积岩。

3) 侵蚀构造低中山区地貌类型。该次级地貌类型海拔基本在1 600 m 以上。分布于调查区内较高地域,边缘受沟谷切割显著,下部可以发现典型基岩剖面出露。表面为黄土覆盖层,厚度10~50 m不等,沟床纵比降一般超过150‰,沟谷斜坡坡度大于25°,沟谷剖面形态多呈深切“V”字型,滑坡、崩塌极为发育。山顶及其山顶周边的斜梁、缓坡被黄土覆盖,切割相对较弱,沟床纵比降较大,斜坡坡度较小,汇水面积小,洪水切割侵蚀作用较弱,斜坡自然改造缓慢,滑坡、崩塌密度较低。一般在河(沟) 谷斜坡的中下部出露基岩典型露头。总体而言,表现为黄土覆盖层、基岩基座的黄土低中山区地貌。黄土沟垴为流水朔源侵蚀的发育“裂”点,黄土滑坡、崩塌发育集中。

调查区地形地貌分区见图1。

图1 调查区地形地貌分区

3 典型地质遗迹类型及区划

3.1 典型地质遗迹类型

依据国土资源部DZ/T 0303-2017《地质遗迹调查规范》,调查区内出露的典型地质遗迹类型基本可以归类为3 类:一是基础地质大类;二是地貌景观大类;三是地质灾害大类。第59页表1 为秦安典型地质遗迹资源分类表。由表1 可知,秦安典型地质遗迹资源较丰富,共计3 个大类(Ⅰ) 9 个类(Ⅱ) 14 个亚类(Ⅲ),共计30 个资源点。

表1 秦安典型地质遗迹资源分类表 (个)

3.2 典型地质遗迹区划

典型地质遗迹的地域聚集性、成因相关性和组合关系等条件天然具有自然区划属性,因此,按照典型地质遗迹出露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单元等进行自然区划,将典型地质遗迹划分为3 个层次,依次为地质遗迹区、地质遗迹分区和地质遗迹小区。

首先,根据上述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参照省级地貌单元划分,可将秦安典型地质遗迹自然区划为黄土梁峁沟壑地质遗迹区1 个区。其次,主要考虑大断裂的存在及其对构造的控制作用,沉积覆盖层的发育状况、沉积建造和岩浆建造等作用,将黄土梁峁沟壑地质遗迹区划分为3 个地质遗迹分区,即侵蚀堆积河谷区、侵蚀剥蚀黄土丘陵区、侵蚀构造低中山区。最后,地质遗迹小区主要参照岩性、地貌和河流流域进行划分,侵蚀堆积河谷区地质遗迹分区可划分为葫芦河河流景观带小区以及清水河河流景观带小区2 个小区;侵蚀剥蚀黄土丘陵区地质遗迹分区可划分为风尘堆积层型剖面小区、下山村三趾马化石产地小区和黄土丘陵地貌小区;侵蚀构造低中山区地质遗迹分区可划分为大寺地质事件剖面小区、苏家峡水体地貌小区、黄土低中山地貌小区。表2 为地质遗迹分区表。

表2 地质遗迹分区表

4 典型地质遗迹特征分析

调查区内葫芦河河流景观带、清水河河流景观带贯穿南北。本次调查重点调查了开发潜力较大的葫芦河河流景观带。

葫芦河河流景观带是由秦安县内最大的、带有神奇色彩的葫芦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境而形成的,葫芦河在秦安县内经过了“四峡三川”(即锦带峡—安伏川—玉钟峡—阳兀川—锁子峡—县城川—下王峡),最后汇入渭河。旧志记载的秦安“八景”“十咏”在这一带分布较多,称葫芦河经过的地方为“陇川九曲”,展现了葫芦河弯曲多变的形象。

峡谷多受构造断裂和河流侵蚀作用控制,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调查区内的峡谷有5 个,除苏家峡已建成水库外,其余4 个峡谷都沿葫芦河发育。县域内的峡谷除锁子峡外,其余均为兴隆群变质岩质峡谷。以下对其余4 个峡谷的典型地质遗迹特征进行分析。

1) 锦带峡。锦带峡在空间上呈南北向展布,宽约20~50 m,长约5 km,发育在好地乡李河村至安伏镇杨寺村,高约200~300 m。因峡谷东侧有锦带山而得名,锦带山平均海拔1 600 m。峡谷西侧是阳极山,平均海拔1 650 m。在区域断裂和河流侵蚀的共同作用下,锦带峡不断发育。现场可见葫芦河断裂和沟门村断裂,其中葫芦河断裂是逆断层,限制了葫芦河的总体流向,该逆断层倾向105°,倾角45°。沟门村断层倾向15°,倾角68°,与区域上的通渭-叶堡逆断层相对应。

2) 玉钟峡。玉钟峡位于安伏镇与叶堡镇之间,呈南北走向,宽约250 m,长约5 km,是安伏镇到叶堡镇的必由之路。玉钟峡两侧均为兴隆群第五岩组变质岩,“玉钟”之名出自《明史》记录的“石蕴玉则石秀矣,且其玉大如岸,而又成钟形,斯不易得耳”。玉钟峡是葫芦河长期侵蚀兴隆群变质岩而形成的,该段葫芦河呈凸向东侧的河曲,河谷“V”字形。在玉钟峡北端入口可观察到一个正断层,倾向352°,倾角30°。全新统冲积次生黄土地层在正断层上盘出露,下盘处漏地层有第四系黄土、新近系红色黏土和下震旦统兴隆群第五岩组的变质砂岩。由于下盘的新近系红色地层与兴隆群地层呈现典型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因此可以作为科普教育教学点。

3) 锁子峡。锁子峡为葫芦河侵蚀形成的河谷地貌,河曲呈“S”型,河谷呈“V”字形。峡谷呈南北向展布,东西宽约200~300 m,长约3 km。峡谷两侧是华里西期黑龙洼黑云母白云母花岗岩体,西面为黑龙山,东面为青龙山。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组成成分为石英(30%~35%)、斜长石(20%)、钾长石(40%)、黑云母(3%)、白云母(2%)。副矿物有磷灰石、磁铁矿、石榴子石、锆石、电气石、辰砂和黄铁矿等。峡谷两侧花岗岩产状陡峭,石块奇形怪状、千姿百态。

4) 下王峡。下王峡又称新阳峡、佛耳峡,呈南北走向。峡口北端位于吴川村南西方向约1 km处,南端直到中滩后川村,长约6 km;峡谷两侧是兴隆群变质岩形成的高山,宽约200~300 m。葫芦河在该峡谷中多弯曲。

5 结论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查明了秦安典型地质遗迹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对其演化机理做出了基本判断。

1) 葫芦河河流景观带是秦安县内最大的、带有神奇色彩的地质遗迹分布带,葫芦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境,经过了“四峡三川” (即锦带峡—安伏川—玉钟峡—阳兀川—锁子峡—县城川—下王峡),最后汇入渭河。除锁子峡外,其余峡谷均为兴隆群变质岩质峡谷。

2) 查明了调查区内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及发育特征,分析评价了其演化规律和科学、美学价值。黄土梁峁沟壑地质遗迹区30 个典型地质遗迹点的自然区划规律性明显,主要划分为3 个地质遗迹分区,即侵蚀堆积河谷区、侵蚀剥蚀黄土丘陵区、侵蚀构造低中山区。

3) 秦安地貌景观主要继承自古近纪以来的地貌景观。古近纪以来秦安所在地区先后经历了古近纪冲洪积平原期、中新世黄土堆积期、中新世晚期侵蚀期、上新世-第四纪侵蚀期。中新世以来调查区持续遭受侵蚀,在断裂活动与侵蚀的共同作用下,早更新世区域内形成了多处峡谷地貌。全新世以来,在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堆积的共同作用下,河流流域范围内形成了河流阶地地貌。

猜你喜欢

秦安河谷遗迹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恐龙河谷:奇妙狂欢城
恐龙河谷:拯救蛋宝宝
我和另一个我
A new species of the endemic Himalayan genus Liurana(Anura,Ceratobatrachidae)from southeastern Tibet,China,with comments on the distribution,reproductive biology,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河谷里的精灵
方外观遗迹旧照
沉船遗迹(外一首)
星光落你眼底,有我沉醉的笑容
各自远去,各自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