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武术专业学生武术柔韧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杭州钱塘新区金沙湖实验学校一年级小学生为例
2022-07-06朱琛琳周皓王晓燕通讯作者
文/朱琛琳,周皓,王晓燕(通讯作者)
为增强中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党中央提出“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塑造健全人格”三项国家层面战略目标。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指出“武术进校园”可以有力促进三项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武术进校园”工作已提升为国家战略[1]。
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和武术教育工作者就武术如何进入校园不断尝试,取得了不少成绩,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些困难很多都源于武术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武术传承自古均是以师徒授艺的方式代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导致了武术发展至今,门类繁多,既不存在标准的教程,也不存在统一的教授方式,甚至不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武术的这种特质,导致了其在融入相对标准化的中小学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该标准是国家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质量基本标准,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全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制定、测量指标都应该围绕着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展开,并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 准》[2]指定的测试项目为主要的评测指标。对比2007版,最新标准去掉了诸如掷实心球、踢毽子等选测项目;降低了代表运动能力的测试项目的比例,增加了反应身体素质的测试项目的比例。这些变化说明新标准向反应身体素质的测试项目进行了倾斜,国家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武术课程在目标制定、测量指标建设方面,应该与学校体育教育保持一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核心素质。笔者利用文献调研,实验测量,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杭州市金沙湖实验学校2019级一年级小学生的武术核心素质中的柔韧素质进行了研究,提炼出相应的测量指标体系,探究如何将该体系融入小学一年级学生武术教学中,从而形成统一的、客观的、量化的、可行的武术柔韧素质评价体系,希望以武术核心素质为纲,帮助解决“武术进校园”进程中因标准欠缺导致的各种问题。
1 武术柔韧素质及其测量指标
《运动训练学》将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定义为身 体素质[3]。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武术核心素质主要包括柔韧、速度、协调、力量和耐力。良好的武术核心素质是武术运动员提高武术水平的重要前提,反过来,武术训练也会提高武术运动员的武术核心素质。
1.1 武术柔韧素质指标
2014版《国家学生体质健 康标准》[2]增加了柔韧素质的比例,可见柔韧素质对体质健康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同时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同样的,柔韧素质也是武术核心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恒祥等通过分析指出良好的柔韧素质可以提升习武者武术动作质量和规格,促进武术技术 水平的提高[4]。程心等在他们的研究中补充提到良好的柔韧素质可以为运动员在套路创编中提供更多选择,降低动作局限性,可以提高其他身体素质如速度、力量等的发挥,还可以减少习武者的运动损伤,从而 延长运动寿命[5]。孙红霞则在她的研究中指出,与成人相比,少年儿童关节角度大、软骨厚、关节内外的韧带也较松弛,在少年儿童时期是训练柔 韧性的大好时机[6]。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看到,武术柔韧素质不仅是武术专业运动员提高武术技术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应该得到一般武术习练者的关注,而中小学阶段更是提高柔韧素质的最优时期。然而,《国家学 生体质健康标准》[2]中规定的坐位体前屈项目测试,反应的是受试者髋、背弯曲以及腘肌伸展的能力,与武术柔韧素质并不完全一致。虞定海等指出武术选材应重点关注的柔韧有上肢的举臂、绕环、大开大合, 下肢的踢、端、撩、控腿, 完成步型及静止的平衡动 作需要的柔韧素质等[7]。潘东等认为柔韧素质评价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静态下的旋肩、造桥、压、扳、拉、劈叉等的指标测试;另一方面是动态下的 完成动作时的柔韧表现[8]。
综合文献中关于武术柔韧素质的论述,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身体素质特点,本文选择肩关节柔韧素质、髋关节柔韧素质以及踝关节柔韧素质作为武术核心素质中的柔韧素质指标进行研究。
1.2 武术柔韧素质测量指标的设计
对于本研究中选择的三项武术柔韧素质,即肩关节柔韧素质、髋关节柔韧素质和踝关节柔韧素,前人在研究与实践中已经总结出相对较成熟的测量指标及测量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较为公认的测量指标和方法对三项武术柔韧素质展开测量与分析:即选择握杆转肩距离、髋关节横叉角度、踝关节角度分别作为肩关节柔韧素质、髋关节柔韧素质、踝关节柔韧素质的测量指标。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适用于非武术专业一年级小学生的武术柔韧素质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肩关节柔韧素质、髋关节柔韧素质、踝关节柔韧素质三项武术柔韧素质及其测量指标、测量方法在非武术专业一年级小学生中的应用。
2.2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武术柔韧素质和体育测量评价方面的参考文献,总结归纳出适用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武术柔韧素质指标及其相应的测量指标、测量方法。
2.2.2 专家问卷法
通过向专家发放问卷的方法,论证本文中选择的武术柔韧素质指标及其测量指标、测量方法的合理性。笔者向14位武术专家、教练、小学武术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14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4份。整理后,专家对三种测量指标及测量方法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由问卷结果可知,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本研究设定的测量指标及测量方法合理。
图1 三项武术柔韧素质测量指标及测量方法合理性的专家问卷调查结果
2.2.3 实验法
实验对象:杭州市金沙湖实验学校小学一年级学生。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杭州市金沙湖实验学校小学一年级学生基本信息
实验过程:本实验中,测量者为杭州师范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18级在校大学生,共计30人;测量工具包括1.5米圆棍、开胯拉筋劈叉器和电子量角器;测量场地为金沙湖实验学校篮球馆;测量时间为2019年10月9日和10月10日两天。实验当天,测量者将杭州市金沙湖实验学校小学一年级学生集合于金沙湖实验学校篮球馆,按照专家问卷中论证的测量方法对到场小学生进行了实验测量。实验测量前,笔者对所有测量者进行了测量方法培训并发放了测量数据记录表格,表格包含受试者的班级、姓名、性别三项基本信息以及三项待测量指标名称。测量者对受试者进行测量后将测量数据记录在数据记录表格中。全部测量结束后,笔者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进行统计分析。
2.2.4 数理统计法
综合利用Excel和SPSS对实验采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见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柔韧素质测量指标的基本统计量
本研究所选三项测量指标的基本统计量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统计计算结果我们发现,握杆转肩距离、髋关节横叉角度、踝关节角度的相对极差均较大,依次为162%、108%、87%反映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柔韧素质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教学工作者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学生的武术柔韧素质差异,因材施教。
表2 武术柔韧素质测量指标的基本统计量
3.2 武术核心素质测量指标的性别差异分析
笔者运用SPSS对男生与女生三项武术柔韧素质测量指标的均值和方差分别进行了均值T检验和方差F检验,结果如表3。由数据可知,男生和女生的肩关节柔韧素质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髋关节柔韧素质的均值和方差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踝关节柔韧素质的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可知,体育测量项目的评价标准应该由测量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共同决定,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男生、女生在肩关节柔韧素质、髋关节柔韧素质和踝关节柔韧素质这三项武术柔韧素质的测量与评价中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表3 武术柔韧素质的男女差异性分析
3.3 武术柔韧素质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根据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本研究选择离差法中的标准百分法对男生、女生的三项武术柔韧素质进行评价。根据体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我们得知标准百分的计算公式为:
对于肩关节柔韧,握杆转肩距离所能取的最小值为0厘米,且越小反映出的肩关节柔韧素质越高,分值应该越高。为满足该条件,基于3.2中计算的男生、女生肩关节柔韧素质均值和标准差,可计算出女生k=3.74,男生k=5.05。对于髋关节柔韧素质和踝关节柔韧素质,极限值0度或者360度距均值均在5倍标准差以外,故取可满足要求。综上,我们总结出金沙湖实验学校一年级小学生男、女生柔韧素质的评价标准,见表4。
表4 武术柔韧素质评价标准
表4推荐的评价标准,是基于金沙湖实验学校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测量数据得出的,其他学校的武术教师在使用时,可按照本研究中的测量方法对本校学生进行测量,结合公式(1)制定适用于自己学生的评价标准。同时,随着测量范围的不断扩大,本方法中计算的均值和标准差会更加接近全国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评价标准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大。
4 结论与建议
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思想的指导下,本论文研究了使用武术核心素质作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论证、实验与数据分析,本研究总结归纳出一套基于武术柔韧素质的评价体系。本体系将种类繁多的武术流派聚焦到共通的核心素质,即使是不同特色的武术课程也可以采用通用的评价标准,有助于打通武术课程评价的地域差异壁垒,促进武术的推广普及。通过金沙湖学校的实验,我们证明了该套体系的可行性,为采纳本思路提供了事实论据,也为科研工作者和教学实践者在武术课程设置时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