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实践
2022-07-06郭兴明陈继福
郭兴明,张 磊,陈继福,王 东
(1.山西大同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山西大同 037003;2.山西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山西大同 03700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隧道工程、城市地铁、煤矿井巷工程等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建设要求的技术越来越高,人才缺口也会增大。山西大同大学从2019 年9 月举办研究生教育,在新平旺校区开展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涉及煤矿机电、煤炭开采和地下空间技术三个方向。
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仅凭校内教师指导,难以胜任工程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研究任务,选聘具有实践施工经验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当实践技术和研究的指导教师势在必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指出,要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硕士教育实行“双导师制”,是强化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1 地下空间技术硕士点现状
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承担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任务。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0 余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教师14 名,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创新能力较强的队伍。学院现有18 个本科专业实验室,1 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1.1 研究生方面
1.1.1 招生情况
依据对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硕士2019-2021 年招收情况统计分析,三年共计招生123 名专业硕士,其中地下空间技术方向研究生每年占比均在20%以上。由此可见,攻读该方向的人数相对比较可观。
1.1.2 生源情况
以2019 年地下空间技术招收研究生为例:从生源院校来讲,3名同学来自地方学院,2名同学来自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只有1 名出自地方大学,没有来自“双一流”院校的学生;从生源本科所学专业来看,一人一个专业,有电气工程、网络工程、电气测试技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和土木工程。
与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研究方向一致的只有土木工程专业,占比约17%,其他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与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相距甚远。至于2020 年和2021 年,情况基本和2019年一样。
1.2 导师方面
1.2.1 校内导师
以2020 年为例,地下空间技术专业选聘校内6名导师,对7 名该专业方向研究生进行指导,基本达到一对一指导。6 名导师有教授2 名,副教授4 名,博士讲师导师1 名,其中1 名导师具有工程背景,他们分别承担BIM 技术、机械结构、暖通空调、锚杆支护、地质防治水和矿山围岩控制六个研究方向的指导任务。
1.2.2 校外导师
2019 年学校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科点,从同煤集团选聘校外硕士生导师21 名。从专业角度考量,符合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的2 名,均为副处级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综上所述,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自地方院校或独立院校,本科所学专业和研究生研究方向可以说基本没有专业基础;校内研究生导师基本没有在现场工作的背景,即使有也只是在学校从事教学同时,指导过本科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工程现场管理及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不足。
2 “双导师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就目前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校、企业、导师和学生四个方面,如图1[1]。
图1 专业硕士培养因果分析图
2.1 学校方面
2.1.1 人才培养
地下空间技术专业学制3 年,其中理论学习1年,其余2年为实践和毕业论文撰写。
从现有的地下空间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讲,能够学到的专业课程中,强化工程性或工程性研究训练的课程很少。选择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几乎都是调剂而来,他们本科和该专业研究方向相去甚远,尽管学校要求跨专业的学生必须选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假如要学好,没有本科专业基础课谈何容易。
建议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应有别于研究型研究生培养,另外要结合生源和专业。针对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目前生源状况,可采取入学后要求学生在研究生课学习时,跟读本科2、3、4 年级相关课程,如“工程力学”、“工程地质”或“煤矿地质”、“井巷工程”等专业主干课;另外,加大实践性教学或创新研究型内容的量,补上跨专业本科实践欠账,有利于研究生培养。
2.1.2 制度建设
首届地下空间技术专业,选聘了校内6 名导师,对于校内导师的遴选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办法,至于指导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并未建立;专业硕士突出工程性,学校应推进校企合作,加快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2.1.3 经费投入
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分别为岩土工程专业方向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和工程力学专业方向。以2019年地下空间技术专业硕士为例,招生的6 名学生,每人一个研究方向,所需的实验仪器众多,需要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建设,确保培养质量。
2.2 导师方面
2.2.1 校内导师
专业硕士重在工程性,对工程技术、工艺等的研究。校内导师基本都是从学校毕业即走进校园任教的,缺少企业任职经历,这一劣势显现为他们对企业前沿技术掌握的不及时,严重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
尽管学校多次邀请兄弟院校专家导师,从研究生指导的方法和步骤开展讲座培训。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提高校内导师的指导能力,建议学校鼓励指导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或高校,进行挂职锻炼、进修等,以便更新知识、开拓视野[2]。
2.2.2 校外导师
校外导师的作用主要是弥补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校外导师基本没有从教经历,难以把控教学规律,需要校内导师的密切配合。再者,山西大同大学聘请的校外导师,均为单位或部门管理及技术负责人,校外导师往往日常事务繁杂,难以保证指导时间。就拿首届硕士生来看,校外导师仅是按照校内导师和学生商榷的研究方向,提供实践性场所,指导形式大于内容[3]。
2.2.3 校内外导师
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校内外导师应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形成指导合力。校外导师应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甚至授课环节中,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与基地实习无缝对接,校内导师要在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进行组织和审查,始终保持两位导师同时对学生协同培养。避免两张表皮问题,强化导师之间、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4]。
2.3 企业方面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可见,政府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政府所辖的企业,出于本位主义,仅考虑生产和安全,社会担当和职责明显不足,表现在观念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够积极。专业硕士培养的基地建设和“双导师制”实施,政府的政策指导引领不可或缺。尤其像地下空间技术专业,工程性极强,现场实践是教学和科研重要环节,否则闭门造车,何谈专业硕士。
2.4 学生方面
近三年地下空间技术学生,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相对不高;加上攻读该研究方向的学生基本为调剂,研究方向和原本科所学专业关联性不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夯实基础、强化专业、激发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招收与研究方向一致或相近本科专业研究生,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
3 “双导师制”保障措施
3.1 强化校企合作
3.1.1 推进基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第二十四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借国家政策东风,要全力推进校企合作和培养基地建设,将研究生过程培养融入企业创新发展中,共享企业发展红利,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设友好外部环境。
3.1.2 遴选优秀企业导师
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思想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同时承担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任务,优秀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遴选为导师。让学生能参与到企业项目研究之中,强化学生科研和职业担当能力的培养[5]。
3.2 提升校内导师能力
3.2.1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
学校应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与企业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申报研究生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教师实践和创新能力。在硕士生导师的遴选中,优先选择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担负指导工作。
3.2.2 激发科技创新能力
从落实“双导师制”来讲,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指导,并协调校外实践指导导师,做好研究生的指导。打铁还要自身硬,一定要强化校内导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尽可能选聘承担纵向或横向科研任务,或与产学研实践基地合作科研任务的教师担负指导工作。
3.3 健全制度
3.3.1 规范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研究生和研究生校内、外导师,三方协作“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横向课题的合作中,要以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为抓手,使得研究生培养与岗位需求实现更紧密的契合,培养他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创造力等。同时,企业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发掘和培养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3.3.2 畅通沟通渠道
从研究生入学起,校内外导师要全过程全方位加以培养,无论是职业操守,还是研究项目,做到定期沟通和反馈,将“双导师制”落到实处。
3.3.3 完善考核机制
不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校内外导师的积极性。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学生积极进取,指导教师是关键因素。制度是执行的保障和约束,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既是明晰导师职责和要求,又是激发导师主观能动性的动力,也是导师选聘的依据[6]。
3.4 夯实基础提高质量
为了弥补本科专业课程的欠账,需要导师依据学生研究方向,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计划,在研一到研二期间,完成研究方向必须的本科课程。校内导师有责任和义务,辅导学生补齐与研究相关的知识点,为后续研究的顺利进行夯实基础,保证培养质量。
4 结语
实行“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或现场试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科研兴趣,促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行“双导师制”强化了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主渠道作用,可以促进学校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解决现场实际技术问题,体现专业研究生的特色,同时增加研究生社会经验、缩短了成才过程。
总之,实行“双导师制”,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拓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