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建设独具韵味的共富典范
2022-07-06
自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上城区聚焦“1+7+N”重点工作、“1+5+n”重大改革和标志性成果等,切实推动形成了一批“可观、可感、可体验”的独具上城韵味的阶段性成果,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
幸福邻里 十分优享
让不同年龄段的群体都能在此享受到有质量、有温度的优质服务,体验到更具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社区生活,是上城打造“幸福邻里坊”的初衷——这是一个以“幸福”为标尺,以“邻里”为主体,以“坊”为空间,以“生活”为核心,以服务为主线,围绕“党建引领、服务群众、创新治理、培育文化、联结邻里”,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打造的社区共富综合体,也是独具韵味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上城品牌。
“幸福邻里坊”的重点是“1138”核心体系,第一个“1”是坚持党建统领,第二个“1”是完善一套体系,打造“一厅共享一岗受理一坊议事”3 项集合功能,叠加托育、颐养、健身等8 大服务场景,为居民打造10 分钟可及的优享服务圈层。首批6个街道试点已基本建成,年底将实现14 个街道全覆盖。
获评全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红梅社区,成立于1995 年,数千居民为杭州“老城站”扩建搬迁至此。20 多年过去,小区服务资源与现代化基层治理间的缺口张力越来越大。为此,红梅社区紧抓老旧小区改造契机,调动“邻里坊”自治力量并依托“邻里议”平台明确居民需求,通过党建共建,打造5层楼共4300 平方米的红梅邻里中心,一体式推出邻里中心、成长驿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此外,还创新开发“一表通”线上点单功能,居民根据需求线上发布,党员、坊员、网格员线下派单,将康复、护理、代买等各类服务延伸入户,以“红梅指数”串起社区周边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沿街商铺资源,让“幸福邻里、十分优享”的成效写在“红梅人”的笑脸上。
独具韵味 精神共富
“一部杭州史,半部在上城”。上城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是南宋文化、吴越文化、钱塘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南宋皇城大遗址的所在地,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精神共富”的重要实践支撑。在杭州中河高架东侧,一座大型的木结构宫殿已然显现,皇家宫殿的宏伟气势扑面而来。这里是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博物院(一期)建设,计划今年9 月向公众开放。
上城把宋韵文化作为展示“独具韵味”最鲜明的共富底色和最核心的精神支撑,打造了一批文化标识,如全国首个海塘遗址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南宋书房等等。此外,上城辖区320 余家企业先后推出10 大系列400余种创意产品,还有电影《济公之降龙降世》、纪录片《苏东坡》等一系列宋韵主题文艺精品,并将全面搭建“云上宋韵”数字化应用,打造宋韵文化公共数据库,推动宋韵文化活化再现。
▲ 德寿宫 阿乐头/摄
▲ 宋韵文化节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上城还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举办“精神共富”合作发布会,推动街道与院系开展共富示范单元共建结对,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运用各自资源,共同推进上城区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利用。以湖滨街道为例,延安路东面有一些老旧小区,希望通过与美院的合作,打造出一个与旧城相结合的历史文化街区,融合烟火气、民国风和国际化,让大家体会到老城区的独特韵味。
美好教育 筑梦未来
教育是共同富裕的托底工程,是满足市民基本需要的民生工程,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基础工程。上城区以“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幸福每一个家庭”为目标,积极围绕“创优质、促均衡、惠民生”三大方面,出台“长幼随学”等相应政策措施,构建跨层级、跨区域、跨领域的教育“新共同体”十大模式,将打造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引领区”的目标付诸实践,落到实处。
多元教育“新共同体”巧妙地将新上城的名人、名校、新校、优质学校、企业、高等院校等资源和优势最大化,实现强强联合或资源互补。比如在“单一联盟型”的块式学校集群模式下,南星区块组建胜利山南小学;在“院校合作型”的跨域学校集群模式下,笕桥区块加深院校项目合作,专家驻校联合打造教育品牌;在“一体治校型”的跨学段校共同体模式下,景芳三堡单元地块中小学、幼儿园整体打造钱江高端教育品牌;在“资源引入型”的点状学校集群模式下,近两年启用钱学森学校、澎扬中学等27 所新校新园……目前,教育“新共同体”覆盖全区14 个街道202 所中小学、幼儿园,普惠全区15 万余名学生,100 余万居民家庭,义务教育优质覆盖率从2015 年的92.8%增至现在的100%,实现“名师就在我身边”,让每一个孩子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聚焦“双减”新政,上城区还率先出台“1+4”双减政策,提出“双减”到“五回”新理念,坚持校内外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创新实施小学“1+X+Y”、初中“X+1”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段全覆盖、所有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3 个100%覆盖。“双减”实施以来,各校创新并凝练一大批先行经验,如杭州市胜利山南小学立足“家校政社”协同育人,通过与上城区政协文史研究会、教育局、南星街道和辖区企业等多方联动,开发与引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山南学研基地,推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展品、多元的传统体验项目、独特的实践传习课程。
有爱无碍 助残先行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日前,位于凯旋路上的弯湾托管中心正式“升级”为上城区弯湾爱生活残疾人社会融合共享体。该项目建筑面积达1350 平方米,内外部全域环境及信息无障碍,集合了康复指导、培训就业、公共服务、文体生活、社会体验等功能,将为上城区残障人士提供全类别、全生命周期服务。共享体所在的采荷街道荷湾共富街区也顺利开街,未来将以残疾人为主要群体,紧扣“融入社会,社会融入”路径,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社会参与的助残格局。
特殊教育是心智障碍群体融入社会的基石。“弯湾”80%的“心青年”来自杭州杨绫子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差异,杭州杨绫子学校设计“1+X”课程,并开展职业生涯评估,因人而异培养适合不同个群的劳动项目。此外,学校还搭建了全省首家为心智障碍青少年进行职业训练的工作坊“智慧树”咖啡馆,为残障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除了校企合作外,上城区还积极探索政企合作,以提高残障群体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推进特殊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建立求职残疾人、招用岗位双数据库,为残疾人求职精准“画像”,实现“一人一档”动态跟踪服务,助力残障群体高质量、可持续就业,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截至目前,上城区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有2800 余名,就业率超过99%。
▲ 采荷二小活动
▲ 弯湾“心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