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因食用野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

2022-07-06唐琳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救治

唐琳

摘要:我国安徽、重庆、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浙江等地都曾发生过铅绿褶菇中毒事件。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短至1-2小时,长至6小时后)出现恶心、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尽快采取催吐、催排泄等自救措施, 尽早到医院就诊,同时,尽量保留食用的野生蘑菇样品[1-2]。本文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对患者的检查和治疗发现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于缺乏对于毒菇的了解而误食毒菇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通过此次事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全县范围内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于各类毒蘑菇的认识。

关键词:野生毒蘑菇:食物中毒:救治

【中图分类号】  R15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7--01

2021年07月A+1日,我中心接到宜宾市某医院电话,称该院于当日收治了2名患者,在进食自采野蘑菇后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相似临床症状,疑似毒蘑菇中毒。随后,技术人员通过对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到病人家中进行食品卫生学实地勘查,同时到病人采集野蘑菇的地方进行样品采集,对病人临床症状、救治方案、临床试验检查结果,厨房及储存、进餐环境卫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信息采集,剩余食品、可疑样品采样,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事件经过

事发地罗某某家中,在其家门口小路旁的泥土里,每年夏天都会冒出许多当地人称为“灰包菌”的物种。07月A日下午16点30分左右,罗某某在山上做农活,见路边有不少“灰包菌”,于是采了半斤左右带回家。21点左右,她将采回的“灰包菌”用青椒炒熟并食用,23点左右,罗某某与儿子王某某均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次日8点左右到本镇卫生院就诊,卫生院医生询问病人进餐情况后,建议病人立即前往上级医院治疗;9点30分左右,2人入住宜宾市某医院治疗。2日后通过对症治疗,2人均表示症状已缓解,病人身体未见明显异常。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一)病例定义

2021年07月A日,在罗某某家中进食晚餐,通过调查排除传染病或其他疾病的人群,出现以下情形的定义为病例:

可疑病例:出现了腹痛、腹泻(≥3次/24小时),呕吐(≥1次/24小时)等任一症状的,定义为可疑病例。

可能病例:除有以上症状外,血液的临床检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偏低的,定义为可能病例。

(二)病例搜索

按照病例定义,核实医院报告的病例,在24h内,出现了≥1项典型临床症状的,均纳入调查范围,共计调查了2人。

(三)首发病例:罗某某,女,47岁,务农,07月A日晚餐进食食物:青椒炒野蘑菇(10夹筷子)、番茄蛋汤(少量)、米饭(1碗)。2021年07月A日23点左右出现明显恶心、呕吐(4-5次/24h)。临床实验结果辅助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偏低。

(四)罹患率:本次事件暴露人数共计4人。发现可能病例2人,此次事件发病合计2人,罹患率为50%。

(五)临床特征及临床辅助检查结果

此次发病的2人,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者2人,4-5次/天,占100%;伴有心慌、乏力症状者2人,占100%;2位病人血小板计数偏低,占100%。

(六)时间分布

2例病例发病时间均为07月A日23点左右,罗某某先发病,王某某后发病,后续再无新增病例报告。

(七)地区分布

发病2人为共居一家人,为母子关系,近期均在一起就餐。

(八)人群分布

本次事件暴露4人,发病2人,罹患率50%;男性1人,占比50%;女性1人,占比50%;年龄最大47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35岁;2人均住院治疗,无死亡病例。

(九)病例现状及治疗、转归

此次发病的2人,均在宜宾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医院对症使用抗生素、止痛、止吐、补钾、补充电解质等治疗手段后,2日后,2人表示症状已缓解,出院后回访自述身体续未见异常。

(十)潜伏期与可疑餐次

首、末例病例发病时间极为相近,均为07月A日23:00,发病中位数为07月A日23:00,最短与最长潜伏期均为2小时,平均潜伏期2小时。

由于病原未知,07月A日21:00前后一个餐次均为暴露的时间,由于2人近期均在一起共同进餐,无可疑或特殊进餐食物,07月A日晚餐有可疑或特殊进餐食物,确定07月A日晚餐为暴露餐次。

(十一)可疑食品

2021年07月A日晚餐食谱:番茄蛋汤、青椒炒野蘑菇、米饭,发病的2人晚餐食谱除均进食了较多的同一盘可疑或特殊食品青椒炒野蘑菇,其他食物未见异常,结合临床症状由野蘑菇毒素导致急性胃肠症状明显。由此判断本次可疑食品为:青椒炒野蘑菇。由于病例数太少,无法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由于本次事件无未进食野蘑菇人员对比,因此不能进行队列研究。

三、食品卫生学调查

(一)食谱

晚餐:青椒炒野蘑菇、番茄蛋汤、米饭。

(二)原材料

本次事件可疑食品野生蘑菇是罗某某在山上做农活采摘,将采回的“灰包菌”用青椒炒熟后食用,当天所食用的野生蘑菇伞直径平均1-2cm大小,外观呈土黄色,部分“灰包菌”切开后内部呈灰黑色或淡黄色。

(三)食物加工过程及储存情况

本次可疑食品青椒炒野蘑菇由罗某某制作,将野蘑菇洗净后,切成片,与青椒混合后炒熟食用,现场家中无剩余食品存放。

(四)制作人员健康卫生状况

据调查病人近期无感冒或其他不适,也无特殊慢性基础疾病,手部无破溃。

四、实验室检验

调查人员在病人家属的带领下,到病人采摘野生蘑菇的地方采集同种蘑菇样品带回中心实验室,经制备烘干后,送往国家疾控中心进行鉴定。国家疾控中心反馈:我中心采集的蘑菇样品鉴定为可食用的云南硬皮马勃,中毒原因可能是混杂了有毒的硬皮马勃属物种。

五、结论

按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2021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本次事件是由食用了混杂有毒的硬皮马勃属物种的野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3]。依据如下:

1、有共同进餐史。发病人群均在2021年07月A日晚餐共同进食了同盘自采野蘑菇。

2、符合胃肠炎型毒蘑菇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急,平均潜伏期2h左右,与胃肠炎型毒蘑菇的潜伏期30min-6h相似,发病时间,流行曲线呈同源暴露的流行病学特征。

3、发病特征相似。发病人群短时间内相继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相似的临床表现,符合胃肠炎型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特征。

4、国家疾控中心反馈:采集的样品鉴定为可食用的云南硬皮马勃,中毒原因可能是混杂了有毒的硬皮马勃属物种。

六、建议

(一)相关部门加强毒蘑菇卫生知识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市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对于野生蘑菇,最好是不采、不买、不卖、不食,以防中毒。

(二)餐饮从业人员与家庭人员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严格食品挑选、加工,避免混入有毒有害食品。同时掌握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食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的内容并严格执行,从根源上预防食物中毒。

参考文献:

司小双, 李正胜, 黄海平,等. 毒蕈中毒1例报告[J].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2021, 19(1):4.

薛荣旋, 刘国平, 黄莹偲,等. 分散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毒蘑菇中的6种野生蘑菇毒素[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 12(17):6.

[3]彭冬菊, 欧阳建华, 杨君,等. 食用野生蘑菇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 食品安全導刊, 2021(18):2.

猜你喜欢

救治
急诊快捷流程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救治中的应用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与护理方式研究
门诊胸痛患者的分诊与救治分析
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
移动互联技术在创伤救治中使用的展望
探讨院前急救在急性高危胸痛患者救治中的价值
肺性高血压的急诊救治研究
除草剂药害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