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
2022-07-06张海天陶海娟汪本学
张海天 陶海娟 汪本学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解决“三农无人”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確保“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人才基础。从职业农民的多元需求出发,研究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旨在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训需求;多重响应交叉分析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2-0240-09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2.06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Multiple Training Demands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Taking Q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Hai-tian, TAO Hai-juan,WANG Ben-xue
(School of Business, Quzhou University, Quzhou, Zhejiang 324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ociety and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especially young and middle-aged workers, are transferred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which leads to a serious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Cultivating a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way-ou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o one i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but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keeping their rice bowls firmly in their own hands”,providing a talent foundation for realiz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Starting from the diversified demands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raining demands of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Quzhou City,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Multiple training demands;Multiple response cross-analysis
农业是关系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角。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精英人才流失以及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农民不愿种田,大量农田荒芜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既是确保实现“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又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人才基础。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近年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对衢州农业及总体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和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等。笔者从职业农民的多元需求出发,在尊重农民需求意愿的基础上,剖析了浙江省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最后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提高农民培训效果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指导,为系统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保障。
1 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研究较少。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方面:①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定义的研究。朱启臻等[1]认为农业市场的主体应该是新型职业农民,相对普通农民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有更高的收入,农业于他们而言是终身的职业。他们还应该有更大的社会责任感、稳定性和现代意识。薛晴等[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应当具有“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特征内涵。②关于培训需求的研究。部分学者考察了农民的技能需求,分析了各种变量对培训准确度的影响。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规模种植业的农民。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是农民培训有效性和培训结构优化的目标和前提。米松华等[3]认为影响农民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培训意愿、培训层次、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和培训费用等。张水玲[4]指出职业农民培训还存在需求不足的现象,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合理设计和优化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③关于培育实践问题的研究。赵帮宏等[5]认为我国现阶段实施的教学培训内容和方式还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和培训模式的实施困难等问题。张姚林认为,新型农民培训存在规模小、覆盖率低、投入不足、法制保障滞后等问题[6]。周宗辉等[7]以江苏的培育实践为例,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职业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较低、教育培训内容设置不科学、缺乏完善的职业农民培训机制、缺乏改善和提升职业农民培训效果的能力等问题。④关于对策的研究。吴宏耀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加大农业吸引力是关键,吸引更多中青年积极参与农业的生产发展和成为新型职业农民[8]。赵爽等[9]提出应建立健全制度、提高质量效能、统筹教育资源、加大政策扶持、搭建交流平台、实施动态管理、普及信息化应用、强化延伸服务等一系列措施。高婉玲[10]和屈成等[11]提出优化农民培训系统设计、加强数字平台建设、丰富课程内容等建议,以助力新农村建设。
1.1.2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农民培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农民培训理论,强调培训农民的重要性。西奥多·W·舒尔茨[12]指出农业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是人力资本,强调对农民进行投资培训。Knowles[13]认为在培养农民形成良好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农民培训教师起关键作用。二是关于农民培训的效益研究。Van Crowder等[14]认为应足够重视农业教育培训。它是农民能力培养的关键,有利于农业经济价值的创造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同时还指出农业教育可降低人口贫困,各国应采取因地制宜的农业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Istudor等[15]调查了欧洲农民参与培训的情况,提出有效的农民培训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民教育问题的研究方面,Opara[16]调查了尼日利亚当地的农民,指出农民学习农业技术的最佳途径是通过政府农业发展部门组织的培训措施,这也是农民比较愿意接受的培训活动。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实践的研究,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观念在逐渐演变,标准不断更新和提高,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目前,新型职业农民被认为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实践者。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存在一定差别,前者属于主动选择,后者则是在大众固有思维中的一种身份。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农民的特点,此外还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的主体;第二,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稳定性,视从事农业为终身事业,有接班人;第三,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1.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向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学员传授必要的认知思维、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指在一定的培训环境下,利用培训工具和信息技术进行的培训,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知识、技能和现代观念等内容,使普通农民和准备从事农民职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普通农民和想从事农民职业的农民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主体,而新型职业农民是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最终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较高,一般职业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并不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要求也比较特殊。
1.2.3 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的研究对于培训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研究对培训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包括培训类型、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等因素,这些因素使培训需求变得多样化。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训需求主要是指农民在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构、培训时间、获取培训信息渠道等方面呈现多元化。
2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2.1 数据来源与调查状况
该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对浙江省衢州市新生代农民、职业农民(农创客)群体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来自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农业行业。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获得原始数据,包括发展现状调研和重点对象采访,收集培训目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期望时长等农民培训需求方面的第一手数据。
2.2 问卷回收结果 此次调查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无效问卷13份(10份重要信息缺失或问卷未填完,3份农户回答态度随意、数据可信度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5%。
2.3 新型职业农民样本背景分析
样本背景分析的目的是对样本的基本背景信息进行描述,主要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等基本人口学问题进行统计,摸清农民的基本背景信息,以初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情况。样本背景分析具体见表1。
在此次调查中,男性农民占54.01%,女性农民占45.99%;在年龄分布上,52.94%的调查对象年龄为31~45岁;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文化程度占18.7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37.43%,大专文化程度占22.46%,本科文化程度占18.72%;调查对象中26.74%担任过村干部;上一年从事涉农产业的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比例高达35.83%,而50万元以上的仅占8.02%,由此可见农业产业领头人的培养需要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培训。调查发现,学历程度不高的农民,从事涉农产业的年收入也较低。调查对象30岁以下的仅占比16.58%,可见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年轻人从事农业的人数较少。
2.4 新型职业农民样本特征和行为分析
样本特征和行为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了解样本的特征信息,分析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为特征。此部分调查是在样本背景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为今后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从图1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年限为2年及以下的农民占比高达46%;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仅占22%。综上可知,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年限普遍较短,但也有22%的调查对象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此次调查发现,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年限较长的调查对象对职业农民的培訓需求更加强烈。由图2可知,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以上的农民较多,占37.69%,此后他们选择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由此可见,农业相关工作已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重视,关于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从图 3可以看出,从事农产品种养殖业的人数较多,占比37%,其原因可能是进入该行业的门槛较低。从图 4可以看出,从事农业领域2年以下的占多数,说明近年来从事农业人数增多,农民培训需求也将会有潜在的增长。从图 5可以看出,农产品电子商务与销售和农村旅游业(农家乐、民宿)这两个行业从事年限都较短,原因可能是农民虽然已经逐渐意识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真正投入该领域的还只是一小部分,所以通过培训鼓励农民更多地从事这些领域很有必要。由此可见,农业相关工作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变得愈发重要。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分析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首先必须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基于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多元化的认知,通过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鼓励农民形成一定的学习模式,以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可以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此次调查数据,从各方面对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进行剖析。
3.1 培训目的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近90%(168人)的调查对象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掌握新技能,近50%的调查对象同时选择了发家致富,另有超过30%的调查对象同时选择了提高学历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图6)。调查显示,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是为了进一步获得行业的相关知识,只有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效果,才能真正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2 获取培训信息的渠道
由图 7可知,选择通过团组织或村里通知和网络、手机获取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调查对象的比例较高,其后依次为通过亲戚、朋友、同事,公司通知,报纸,杂志和广播。互联网时代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方式离不开新媒体,所以网络、手机已成为大多数人获取培训信息的重要渠道,这也为培训信息的获得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在一定程度上,获取培训信息的渠道和便捷性会影响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情况。
3.3 培训内容
随着衢州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培训的观念和要求也逐步转变,提高了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层次,主要涉及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电脑和互联网知识、电商运营和新媒体营销、文化素养培训、基于三农政策法规、市场营销知识、文化素质知识等。上述各类需求中,经营管理技能、电商运营和新媒体营销被调查者认为是最需要的培训内容,占比均为59.89%;其次为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选择人数也均超50%以上(图8)。新型职业农民对参与培训的需求全面务实,更强调培训的“实用、实效”和全面学、真心学,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全面性,反映其参与培训的务实精神和迫切心情。部分人逐渐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希望通过学习全新的农业技能和经营技能来提升自己,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3.4 培训方式与培训时间
从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图9)来看,农民更青睐于实地观摩会和基地现场教学、教师讲课和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及课堂集中讲授的培训方式。通过参加针对性培训可以熟悉农业专家,结交同行朋友,拓展人脉资源和信息渠道,也是他们喜欢参加各类培训的目的之一。调查对象对每期培训班时间长短很敏感,时间太长会影响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若时间太短,又怕学不到实用技术,培训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所以他们希望每期培训班的最佳时间为2~7 d。培训时间2~7 d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培训周期,能够为培训质量提供保障。
3.5 培训机构 培训内容、方式和目标不同,调查对象选择的培训机构也不同。从图10可以看出,政府提供的农民培训被调查对象选择得最多,这可能与操作培训的适当性和培训内容的相关性有关。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网络授课或函授、农业科研机构、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家庭农场提供的培训及其他机构均呈现出不同的选择概率。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机构的选择有一定的针对性,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培训机构。
3.6 培训期望费用
调查对象选择个人负担单次培训费用,希望免费(0元)的有138人,占比约70%,其他依次是200元以上20人、>0~50元12人、>100~200元11人及>50~100元6人(图 11)。调查对象对培训需求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不愿意付出经济成本来获得培训知识,大多数人对参与农业培训的价值认知偏低。这可能与以往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有一定欠缺,造成农民心里产生抵触情绪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关于培训的宣传工作尚未完全做到位。
3.7 期望培训时间
针对培训时间的选择,调查对象普遍期望在7—9月份进行培训,但农产品运输行业的调查对象则选择10—12月(图12)。从事不同行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期望的培训时间有一定差异,可能与所从事行业的淡旺季有关,旺季时农民忙于工作少有时间参加培训,反之,淡季时在工作之余会考虑参加农民培训来获得新知识。从培训需求角度来看,了解农民对培训时期的需求能够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安排。
3.8 培训需求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背景下,大多数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新技能。解决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问题,就是要培养农民爱农业、爱农村,培养适应新时期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衢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对培训内容需求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经营管理技能、电商运营和新媒体营销、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市场营销知识、电脑和互联网知识、基于三农政策法规、文化素质知识等;他们对培训方式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新型職业农民更青睐于实地观摩会、基地现场教学、教师讲课和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及课堂集中讲授的培训方式,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培训时长为2~7 d,也更愿意参与政府提供的各类培训。对于培训时期的需求,他们更愿意在7—9月参与培训,只有与农村旅游业相关的调查对象更倾向于10—12月。针对培训费用的选择,近70%的人更愿意接受免费培训,说明大多数人对参与农业培训的价值认知仍然偏低。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元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需求与多重因素有关,主要是性别和家庭年收入。该部分通过多重响应分析结合交叉表卡方检验,进一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性别和家庭年收入两大因素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选择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行为特征。
4.1 研究假设 政府及相关机构在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时,应认识到农民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决策与诸多因素有关,主要为性别和家庭年收入。
假设1:性别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具有影响,各项选择比例也具有显著差异。
假设2:家庭年收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具有影响,各项选择比例也具有显著差异。
假设3:性别对培训方式的需求不具有影响,但各项选择比例也具有显著差异。
假设4:家庭年收入对培训方式需求不具有差异,但各项选择比例也具有显著差异。
4.2 多重响应交叉分析设计
面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性别和家庭年收入都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选择。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将培训内容分为以下方面:①实用农业科学技术;②经营管理技能;③电脑、互联网知识;④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⑤文化素质培训;⑥基于三农政策法规;⑦市场营销知识;⑧文化素质知识;⑨其他。培训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课堂集中讲授;②开会或座谈会;③实地观摩会、基地现场教学;④教师讲课和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⑤广播电视;⑥远程教学;⑦提供资料自学;⑧其他。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选择都为多选。因此,这就需要建立多重响应分析结合交叉表卡方检验。
4.3 性别和培训內容的多重响应交叉分析
采用交叉分析研究性别与培训内容的交叉关系。由表2可知,性别对9项培训内容的选择有显著影响(χ2=16.041,P<0.05),结合当前数据,使用SPSS 20统计软件自动找出有明显差异的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实用农业科学技术选项,男性选择的比例为68.32%,明显高于女性选择的比例(46.51%)。同样地,经营管理技能和基于三农政策法规选项,男性选择的比例同样明显高于女性选择的比例。关于电脑、互联网知识,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和文化素质知识等选项,男性选择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选择的比例。
由表3可知,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差异 (χ2=115.581,P<0.05),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响应率或者普及率来对比差异显著性。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电脑、互联网知识,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市场营销知识这5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
4.4 家庭年收入和培训内容的多重响应交叉分析
利用交叉分析研究家庭年收入与培训内容的交叉关系。由表4可知,家庭年收入对9项培训内容的选择并未呈现出显著影响(χ2=35.782,P>0.05)。
使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分析培训内容各选项选择比例的分布是否均匀。由表3可知,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差异 (χ2=115.581,P<0.05),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响应率或者普及率对比差异显著性可以看出,实用农业科学技
术,经营管理技能,电脑、互联网知识,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市场营销知识这5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
4.5 性别和培训方式的多重响应交叉分析
利用交叉分析研究性别与培训方式的交叉关系。从表5可以看出,性别对8种培训方式的选择并未呈现出显著影响(χ2=12.096,P>0.05)。
使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对培训方式各选项选择比例的分布是否均匀进行分析。由表6可知,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差异 (χ2=273.403,P<0.05),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可以通过响应率或者普及率来对比差异显著性。课堂集中讲授,实地观摩会、基地现场教学,教师讲课和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这3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
4.6 家庭年收入和培训方式的多重响应交叉分析 利用交叉分析研究家庭年收入与培训方式的交叉关系。从表7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对8种培训方式的选择并未呈现出显著影响(χ2=39.527,P>0.05)。
针对培训方式选择比例的分布是否均匀,使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进行分析。由表6可知,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差异 (χ2=273.403,P<0.05),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可以通过响应率或者普及率来对比差异显著性。课堂集中讲授,实地观摩会、基地现场教学,教师讲课和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这3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较高。
4.7 结论
结合上述多重响应分析和卡方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性别对9项培训内容的选择呈现显著影响。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电脑、互联网知识,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市场营销知识这5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由此可见,假设1成立。
家庭年收入对于9项培训内容的选择并未呈现出显著影响。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电脑、互联网知识,电商运营、新媒体营销,市场营销知识共5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由此可见,假设2不成立。
性别对于8项培训方式的选择并未呈现出显著影响。
家庭年收入对8项培训方式的选择并未呈现出显著影响。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课堂集中讲授,实地观摩会、基地现场教学,教师讲课和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共3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由此可见,假设4成立。
5 建议
很多农民未充分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民也不了解如何参加培训。在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加强鼓励与宣传,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与培训的性质和内容有关。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公众参与度。在培训场所的选择上,以方便农民为原则,以村镇设立培训场所为主,需要在城市集中培训的,除了补贴交通费用外,还必须考虑住宿问题。
(2)选择对培训感兴趣的农民,激发农民培训动机,提高培训效果。选择合格的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培训积极性,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效果。
(3)以需求为导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培训对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原则上应根据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家庭年收入进行分类,在培训前认真调查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开发设计务实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选择易于为农民接受的培训方式,对学习时间的制定也必须让农民感到方便,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2(3):1-4.
[2] 薛晴,陈会谦,孙秀芳.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内涵及理论价值[J].农业经济,2019(8):72-74.
[3] 米松华,黄祖辉,朱奇彪.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特征、成長路径与政策需求:基于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4(8):115-120.
[4] 张水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需处理好的五大关系[J].农业经济,2016(9):64-66.
[5] 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6]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为职业农民[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2):3-5.
[7] 周宗辉,孙伟国.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思考:基于江苏实践[J].山西农经,2021(1):66-68.
[8] 中农办吴宏耀: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N/OL].农民日报,2012-03-21[2021-07-25].http://finance.sina.com.cn/nongye/nyhgjj/20120321/131511643340.shtml.
[9] 赵爽,李俊开,王兴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昆明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3):287-290.
[10] 高婉玲.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23):204-205.
[11] 屈成,付爱斌,黄新杰,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5):246-248.
[12]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 KNOWLES M S.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M].Chicago:Associate Press,1980.
[14] VAN CROWDER L,LINDLEY W I,BRUENING T H,et al.Agricultur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21st century[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1998,5(2):71-84.
[15] ISTUDOR N,BOGDANOVA M,MANOLE V,et al.Education and training need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Lower Danube Region[J].Amfiteatru economic,2010,12(S4):761-784.
[16] OPARA U N.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ources used by farmers in Imo State, Nigeria[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08,24(4):2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