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研究
——以津市市毛里湖镇青苗社区为例
2022-07-06陈俊宇周克艳刘芳清黄振国祝琪雅金龙新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陈俊宇,周克艳,刘芳清,黄振国,祝琪雅,金龙新 (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5)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国家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引领的核心要点,将我国“三农”发展建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家战略引导下湖北、四川、湖南等地结合地方乡村发展特征因地施策,相继提出了省市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脚点在村(社区)。目前学术界有关乡村振兴规划的研究多集中在县市区和乡镇层面,鲜有村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相关的研究。因此,笔者以湖南省津市市青苗社区为研究对象,对村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开展研究,探寻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从土地利用、产业兴旺、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对应的规划思考研究,以期为村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 区域概况
自然资源条件。社区位于111°59′25″~112°0′23″E、29°22′34″~29°24′17″N,南北长3.2 km,东西宽1.4 km,土地总面积3.2 k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位于洞庭湖区毛里湖畔,水资源十分丰富,是典型的平湖地形地貌,地势呈北高南低,地面高程在30~45 m,南部区域土地较平整连片,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社区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优势,辖区内石龟山曾出土1 500 kg古铜钱,见证了此地古代先人的文明与生活。
区划人口。社区辖13个村民小组,共有708户,总人口2 480人,其中农业人口1 462人,劳动力890人。辖区内有土家族移民52户、168人。现有贫困人口12户、29人。2017年社区居民年人均收入7 500元。
土地资源。社区土地总面积为321.47 hm。其中,农用地面积232.00 hm,占总面积的72.17%;城镇及村庄建设用地48.73 hm,占总面积的15.16%;交通水利用地21.54 hm,占总面积的6.7%;未利用地19.2 hm,占总面积的5.97%。社区土地平整连片,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
地理行政交通区位特色鲜明。社区地形平坦,农业生产适应性广,打造以农渔游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条件好;对外交通便利,距津市、安乡、澧县、临澧、常德城区车程在1 h以内,有利于吸引城区居民旅游休闲。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础较好。土地流转环境较好,已流转土地面积103.00 hm;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基础较好,现有各类经营主体47个。
农产品加工传统手艺特色鲜明。农产品传统手工加工产品品种较多,产品生态优质,风味好,价位高,市场畅销。
青苗品牌社会影响力显现。自2015年已成功举办四届“青苗腊八节”,“青苗腊八节”已成为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乡村品牌。
乡村人文环境好。村民崇学氛围浓厚,全村共培养出大专及以上学历176人,有一技之长村民195人。社区干部均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人。
缺乏科学的整体发展规划。干部村民发展有想法、有行动,但多局限于单一项目的近期发展,整体性、协调性、长远性、科学性不够,没有一个好的总体规划引领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尚未建立。村民从事农产品传统手工加工有优势,休闲农业发展已经起步,农产品节会销售来势较好,但农产品生产方式比较传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层次较低。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缺乏科学合理布局,良种与技术推广欠规范、不配套,农产品生产水平不高。
经济实力不强。社区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民富裕程度不高,产业开发和乡村建设资金投入缺口大,需要多方融资。目前,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较低。
2 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青苗。
坚持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统筹谋划社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社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客观分析社区资源环境条件特点,找准乡村振兴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特色,彰显优势,走适合区情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宜业宜居。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高效致富产业,加强社区人居环境整治,保护社区生态环境,将社区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多方联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组织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乡贤回乡创新创业、外部人才和企业入乡创新创业,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振兴的规律性和发展走势,注重规划引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全面铺开,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以“节”为“媒”,打造以农渔加游融合发展为特色的滨湖田园综合体。以“青苗腊八节”品牌节会为契机,不断丰富节会品种和内容,着力打造国内知名乡村节会品牌;以节会为平台,吸引广大消费人群,畅通产品销售与服务,引领地方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加工,带动生态优质农产品生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总体目标。力争到2022年,将“青苗节会”打造成为国内知名乡村节会品牌,将青苗社区建成特色绿色优质农副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省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具体目标。2020年,社区产业发展布局成形,各项目基地建设全部完成,农产品生态优质生产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绿色优质生产率达到100%,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80%,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00%,“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50%,接待旅游休闲游客达到3万人次,生产经营总收入达到5 837万元,增加值达到2 611万元,土地综合生产率达到181 575元/hm。
2022目标:社区农产品生态优质生产经营体系成熟,运转高效,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60%以上,接待旅游休闲游客达到5万人次,生产经营总收入达到7 896万元,增加值达到3 466万元,土地综合生产率达到245 625元hm。
3 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社区现有土地利用情况,结合功能分区,将土地用途分为:稻油生产区、旱地作物生产区、林果生产区、生态种养区、水产养殖区、河流滩涂保护区、村镇建设用地区。一是稻油生产区60.00 hm,包括社区内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农田,开展水稻、油菜种植。二是旱地作物生产区66.67 hm,包括社区现有旱地、不需要季节性灌溉的农田和灌溉条件不好的农田,主要开展蔬菜瓜果和旱杂粮种植。三是水果生产区46.67 hm,包括社区现有果园、其他园地和农户房前屋后的果园,主要开展柑橘、桑葚和四季水果种植。四是生态种养区13.33 hm,包括社区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农田,主要开展稻田养虾、蛙、鸭。五是水产养殖区50.00 hm,包括社区现有池塘水面,开展池塘健康名优鱼、虾、螺养殖。六是河流滩涂保护区12.53 hm,包括社区内河流水面、内陆滩涂和其他湿地,主要是保护滩涂湿地水面,严禁在湿地上进行开发和从事破坏湿地功能的不合理建设。七是村镇建设用地区72.27 hm,包括现有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建设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农村建设。该区在各组均有分布。
稳定耕地、林地、水面,调减村庄居住建设用地面积,适度增加园地、道路水利用地和旅游休闲建设用地面积。
农用地结构调整。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安排耕地、园地、林地等各类用地。2022年农用地230.07 hm,比2017年232.00 hm减少1.93 hm;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7年72.17%调整到2022年的71.57%。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实现建设用地与人口协调增长,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先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满足必需的城镇建设用地、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满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必需的村庄建设用地需求。2022年建设用地78.87 hm,比2017年70.27 hm净增加8.60 hm;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7年的21.86%调整到2022年的24.53%。
围绕“乡村振兴”建设,结合耕地中低产田改造、居民点整理和土地综合整治,开展社区“田水路林村房”整治,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增加耕地的同时,做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建成集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社区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重点开展:旱地改水田13.33 hm;建设标准蔬菜园33.33 hm;完善33.33 hm农田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综合整治社区废弃建设用地。
4 产业兴旺规划
以青苗节会产业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传统手工加工产业和农业旅游休闲产业,整合社区特有乡土资源,通过建立新主体、新机制,探索新模式,充分利用和保护社区田园风光和乡村民居的资源优势,建设集“生产、亲子、观光、养生、科普、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全面构建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产业布局合理、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环境生态的田园综合体。
以集体村办企业“绿野青苗旅游产业有限公司”为主体,依托水果、水产养殖、蔬菜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采用“公司+社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招商引资,着力推进社区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育社区电商企业,搭建统一电商销售平台,扶持发展一批0.67~2.00 hm的水稻、油菜、旱杂粮、蔬菜、水果种植家庭农场(大户)。
建设生态优质水稻油菜生产观光片、绿色蔬菜生产休闲基地、稻田养虾生产观光片、莲藕生产观光片、绿色水果生产休闲基地、池塘小龙虾养殖休闲基地、池塘鱼田螺养殖休闲基地。到2022年,农产品生态优质生产经营体系成熟,运转高效,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60%以上,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 976万元,增加值2 385万元。
依托社区现有农业产业和传统手工艺传承,对生产农产品进行商品化处理和传统手工加工。重点建设农产品传统手工加工生产园、优质稻米和油菜籽加工厂。到2022年,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家,培育社区传统手工家庭作坊50家,社区加工业实现总产值2 000万元、增加值600万元
充分利用社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科技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和特色人文资源,将社区建设与观光旅游联动发展,在规划社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时,同步进行休闲旅游农业规划和景点、线路打造,将社区打造为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科技普及、田园观光、乡村休闲、农业体验和购物消费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休闲目的地,努力建成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景区。
重点打造沙滩公园娱乐休闲区、稻油景观区、水果观花采摘区、蔬菜观光采摘区、垂钓休闲小区、腊八节文化广场节庆文化观光休闲区、环社区旅游休闲观光大道、美丽土家屋场、龟山寺和石龟山古墓等观光休闲景点。到2022年,产业发展基本成熟,游客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实现年接待游客达到5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 500万元。
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社区集体经济企业“绿野青苗旅游产业有限公司”为载体,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理集体经济企业,大力拓展企业增收渠道,扩大企业经济规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和收益分配机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规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使用,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为实现社区居民共同富裕和推进社区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到2022年,社区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80%以上。
5 村域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布局。构建“一心、多线”的村庄建设空间格局。一心:社区居民中心包括社区综合管理中心、游客集散中心、腊八节文化广场、沙滩公园。多线:尊重现有村庄建设沿乡村主要道路成块相对集中的空间布局,新增村庄建设规划向现有居住相对集中区聚集。在每个居民点配套农家屋场、文化、休闲、体育设施以及景观绿化。
村镇建设。重点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腊八节文化广场和沙滩公园。一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主要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办公楼内部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办公楼前坪党建、村务公开展示墙建设,强化社区党建和综合服务功能。二是腊八节文化广场建设,占地面积2.67 hm,主要建设居民活动康养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文化活动广场、传统手工加工家庭作坊一条街和生态停车场。三是沙滩公园建设,占地面积3.33 hm,主要建设游泳池、休闲娱乐鱼池、沙滩球场、滑沙场、儿童游乐园、管理服务中心及配套相关设施。
生态民居建设。一是新建住宅向现有居住相对集中区聚集,严格执行用地标准,统一规划设计方案,做到与现有村庄建设整体协调。二是对老旧住宅升级改造,拆除农户废弃土厕所、猪栏房和其他附属建筑;规范农机具、小车库房建设;规范农户房屋建筑、庭院围墙等外观颜色,建设硬化农户入户通车道路。三是建设农村屋场,在每个居民小组村民相对集中居住区,建设1个100~300 m的农家屋场,保持原有自然生态风貌,地面铺设生态砖、石和草皮,设立宣传展示栏、牌,配置休闲健体设施、休闲椅凳、夜景照明等设施设备。四是在土家族移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土家族移民小区和1个土家民族风情园,打造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宜游示范民居小区。五是建设休闲农庄民宿,引导一批通行方便、闲置空房面积较大、具有餐饮住宿接待条件和能力的农户,进行房屋内部改造装修,添置相关设施,建设生态农庄和生态民宿。
生态保护。重点保护社区湿地资源和耕地产能。保护好社区内临澧水河的7.60 hm滩涂湿地,严禁在湿地上进行开发和从事破坏湿地功能的不合理建设。在湿地上科学规划种植芦苇、菖蒲等植物,为鸟类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推行生态种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肥种植,在果菜种植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和水肥一体化现代高效节水农业试点。实行免耕少耕、深松浅翻、深施肥料、旱粮轮作套作的保护性耕作制度。对未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率。
污染防治。重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生活环境染综合防治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社区内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种植、生态健康养殖和稻田综合种养,在蔬菜、水果、稻油等生产基地安装杀虫灯,种植绿肥,使用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和农膜使用量。推行“绿色存折”工程,进一步开展与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相配套的无害化改水改厕、农户粪池改造,污水接户收集和农家乐污染的治理。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蔬果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利用作物秸秆的青贮、干贮。
社区环境建设。重点开展村容村貌建设和美丽庭院创建。实施社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开展社区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美化亮化和公共绿地建设,推行“四改、四清、五无”,确保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整洁,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开展美丽庭院创建,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开展庭院卫生整治、庭院绿化培育、庭院美化提升和家风文明培育。
文化繁荣行动。重点开展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民俗文化传承工程、传统美德弘扬工程、道路文化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对辖区内龟山寺进行改扩建,加快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图书室、爱心书屋建设),培养社区艺术能人。以腊八节为引,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拓展节会数量,传承传统手工艺制品的制作工艺。在社区内设置传统美德“文化墙”景观,对社区道路进行命名,在社区道路主要节点设立道路标牌、指路牌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科普文化展示牌。
乡村治理行动。重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工程、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乡村德治工程、居民民主自治工程、平安社区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积极推进“智慧党建”建设,着力提高社区干部和党员的为民服务水等。颁布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协会的作用,成立社区志愿服务队,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开展广场舞健身、移风易俗戏曲宣传等文体活动,引导农民群众革除各种陋习。开设社区道德讲堂,积极倡导乡贤文化,充分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成立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民主监督小组,全面贯彻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并在社区各主要交通路口及公共场所安装监控设备,建立社区义务巡逻队,构建防治体制机制。
改善民生行动。重点开展扶贫攻坚工程、居民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社区社会保障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按照“精准帮扶,一户一策”要求,为贫困户制定家庭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养殖技术和加工技术培训,扶持家庭自主创业,同时依托社区相关企业、合作社、基地等优先为贫困农户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助力全社区脱贫攻坚;开展农民致富技能培训、普法教育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建设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搭建信息平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建设社区卫生室,完善社会救助帮扶体系,提升社区社会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