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乡土歌 寻文化根”

2022-07-06韩保明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继承音乐课堂

韩保明

【摘要】咸水歌是疍家人的独特文化,历史书籍称为“疍歌”和“蛮歌”,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的咸水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技术、实践等特征。笔者根据工作实际尝试在音乐课堂中加入咸水歌教学,一来使非遗项目得到传承,二来让学生接触不同种类的音乐感受不同音乐带来的乐趣。因此,本文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咸水歌现状及如何在小学中进行有效传承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咸水歌;疍家音乐;音乐课堂;继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公约》的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了以下定义,即:“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定义中我们看到,非遗不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而且还包括从事相关活动的群体。与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其行为、知识技能及文化都具有出色的技术、实践、象征和口头特征。近年,随着海洋权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蓝色文化研究急剧上升,作为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典型例子,咸水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都从不同角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咸水歌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粤港澳非遗咸水歌的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咸水歌,也称为疍歌、蛮歌等,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和沿海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地区流行。为什么叫“咸水歌”?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这与人们居住的地区有关。而另一种解释,认为咸水歌中所唱的内容完全源于演唱者的生活,再加上广州话中“咸”一词是从远古时代继承而来,人们演唱的歌曲大多是情歌,因此被称为“咸水歌”。

笔者选择第一个观点,即那是因为与人们居住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沿海、受潮不仅会导致水与盐水混合,还让空气充满咸味,因此就将他们演唱的歌曲统称为“咸水歌”。

(二)起源与发展

根据清朝屈翁山《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这说明在明末清初,咸水歌非常流行。过去的人们在珠江沿岸活动,他们主要以养蚕和养鱼为生。由于他们从事的是捕鱼业,因此他们被后人称为“疍家人”。他们有特定的方言,还创造了光荣的文化并创作了丰富的民歌。目前,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粵港澳、珠海、中山、番禺、顺德、东莞等地。

(三)粤港澳咸水歌非物质性的特征

1.技术性

非遗的艺术形式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并需要经过时间沉淀和培训才能掌握。例如演唱民歌,通过聆听会发现歌手的演唱技巧,并且可以不断提升和改进该技巧。因此与民歌相比,在表演方面,非遗项目的演唱技巧似乎更为突出。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技术技能,才能唱咸水歌,才能创作和唱新作品,因此,非遗的技术保护和传承比保护其作品的成果更为重要。

2.符号性

这里提到的符号不是物质存在,而是文化存在。文学作品、雕塑和歌曲都是象征性存在,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符号所反映的美学和价值也是文化遗产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粤港澳大湾区的咸水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种族和地区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长期以来寄托着疍民们的情感。人们通过用歌曲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幸福,咸水歌已成为疍民的一种身份确认。

3.口传性

非遗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口头传播,也正因此,使得文化遗产与继承人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形成了“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现象。因此,非遗保护第一要务就是对继承人的保护。疍家族成长于一个大环境下,他们在生活中,在没有任何专业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演唱,并且人人都可以“爆肚”(水乡方言,意思是即兴)。他们唱工作、幸福、愤怒、悲伤、渴望和寻找。

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音乐咸水歌的生存状

(一)歌本及记忆库减少

咸水歌是疍家人生活的真实反映。他们用演唱抒发自己的情感,尽管咸水歌强调直接传播,但也有“手稿”或“模板”供参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数以万计的记忆在这些歌曲中的歌本已经大量消失,甚至所剩无几。根据东升吴桂好(生于1940年,来自东升胜龙北洲)的说法,在她大约18岁时,她听过近百首打渔歌,而今天,她和她的邻居只能回忆并演唱十几种。其他类型的譬如摇橹歌、出海歌等早已成为历史,也因此咸水歌被列为濒危文化。

(二)表演范式剧减、技法下降

咸水歌不仅类型多样,而且色彩丰富演唱形式多样,但方法一般特征是根据单词、句子,最后重复播放来要求唱歌。根据吴桂好的回忆,在她20多岁的时候,好多人可以唱数十首不同形式的歌曲,但到80年代后,能比较系统演唱咸水歌的就只有不到20人了。到现在,更是只有不到5人。这大大降低了咸水歌的艺术魅力,并失去了过去的海味。

(三)受众对象及范围紧缩

观众的急剧减少是咸水歌面临危险的有力信号。过去,无论在哪里总会看到一群被歌迷住的人。而在今天,这一群体的总人数有所减少,即使著名的歌手在舞台上表演,听歌听众也比以前少得多,并且观众也主要以6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年轻人不多。根据调查,50岁以下家庭成员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广场舞、微信、喝茶、打牌等,可见,娱乐活动的变化对咸水歌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三、活态保护视野下咸水歌走进中小学校以强化传承的策略

(一)加强重视,建立科学、完整、衔接流畅的传承机制

传承制度首先要保护继承人,然后是继承人的发展和繁荣。为此,必须从上到下关注继承人的“活”性,并在“活”的基本环节上努力。作为学校,我们可以采取加强师资培训、制作校本教材、开展咸水歌进课堂课题教研等措施使咸水歌的继承人“活着”。有必要通过特殊的系统例如继承支持等,使继承人的荣誉和相关权利得到应有的保护。并采取各种方法来建立继承人的梯队体系,培养专业的继承人,对于大多数感兴趣的人来说,他们是潜在继承人、随机继承人,可以鼓励他们成为真正的继承人,完善继承体系。9E3E16A6-E6C1-4FAB-BBD5-A3828749F3C7

(二)激发学生兴趣,正确引导,满足学生内需,通过课堂让传统文化散发勃勃生命力

文化的含义是满足人们的特殊行动。为了使咸水歌能够生存发展,它必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必须采取越来越多的行动来创造更大需求。

因为咸水歌演唱使用的是方言,所以方言这一方面就成了课堂推进咸水歌的最大难题,毕竟并非所有学生都是本地学生。因此在学咸水歌之前首先进行粤语字眼的理解。

例如:

[滚水]——开水 [老爷]——家公 [细佬]——小孩

[买返]——买回来 [推田]——平整田地 [返来]——回来

[破开]——砍开 [下秧]——播谷种[标好秧]—长好秧

其次推进咸水歌进课堂还要了解咸水歌的类型。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咸水歌,另一种是高堂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新民歌,它是在原有小调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易于年轻人,特别是外来人接受的民间小调。它有自己的唱腔,衬词更是别具一格,例如“妹好啊咧”“弟(娣)好啊哩”等称谓词唱喊句拖腔,拖腔结束唱“啰嗨”收尾,这个特点也成为了新民歌一个明显的标志。所以演唱时需注意演唱方式方法的把握。

此外,一直以来音乐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随着音乐教学的开放化,其多元性体现的也越来越淋漓尽致。所以在音乐课堂里加入咸水歌会让课堂更为丰富。综合学生学情、感受及能力等特点,在小学中融入咸水歌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舞台这点很关键。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把咸水歌的歌唱学习与简单的舞蹈动作有机结合起来,把相对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舞蹈动作,把他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

(三)适应新环境,推动新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逐步创新

为使所有事物进化并充满活力,它必须具有一种适应环境和自我发展的方法。比如,咸水歌演唱内容一般为唱生活等我們身边的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例如:学习插秧和播谷种的姿势、称赞时竖起大拇指等等,清楚理解歌词意思我们再进行歌曲教学。其次,将学习过的动作运用到歌曲当中,把生活经验音乐化,把音乐知识生活化,不断深化学生对美的熏陶。

粤港澳大湾区咸水歌作为岭南地方民歌的代表,是疍民祖先世代相传的宝贵遗产。音乐的“无形”特征使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仅保护音乐本身,而且也保护遗产,同时必须培育新一代继承人,特别是要走进中小学校。虽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在保护和传承粤港澳大湾区咸水歌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希望这项工作能继续在中小学校生根发芽,使粤港澳大湾区的咸水歌得到更有效、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音乐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的研究”(批准号:2020YQJK229)成果】

参考文献:

[1]范增.浅谈珠江口地区咸水歌的传承与保护[J].戏剧之家,2020(20):45-46.

[2]冯建章.三亚疍家咸水歌《水仙花》文化透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2(7):56-61.

[3]黄桂玲,张玲.审美经济视域下咸水歌发展困境的突破[J].经济研究导刊,2020(8):182-183 ,197.

[4]伍秋洁.广西北海疍家咸水歌的价值及其翻译效益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8):41-42.

[5]刘思言.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20(2):6-8.

[6]寇蔻.文化政策之非遗概念初探——以咸水歌、傩堂戏为例初探其在非遗政策下的保护与传承[J].戏剧之家,2020(3):207,209.

[7]马达,杨华丽.音乐地理学视域下中山咸水歌生存缘由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4):39-46、7.

[8]王珂琳.还是那首咸水歌——评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J].人民音乐,2019(10):24-26.

[9]花靖超.论海南疍家咸水歌的叙事主题与表现特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9):256-259.

[10]梁惠恩.传统民间音乐作品的整理、归类与传播——基于新会大鳌咸水歌数据库建设视角[J].艺术教育,2019(6):66-67.

[11]徐文泽.论珠江三角洲咸水歌审美形式的保护和创新[J].美与时代(下),2019(2):94-98.

[12]李萍.从“他者”到“本土”——民国至今珠江三角洲疍民咸水歌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变迁[J].中国音乐,2018(6):54-65.

[13]吴莲.北海疍家咸水歌[J].文史春秋,2018(8):35-39.

[14]黄少波.浅谈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8,38(13):25-26.9E3E16A6-E6C1-4FAB-BBD5-A3828749F3C7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继承音乐课堂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