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在食品文化中的融合应用
2022-07-06郭珊
郭珊
摘 要:我国食品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多样性、统一性及等级性的文化特征。汉语文化作为食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食品文化的融合中也深化了食品文化内涵,在食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文章提出借助汉语文字设计食品包装、利用汉语文化命名食品名称以及通过文学作品推广食品文化等措施,旨在将汉语文化与食品文化相融合,推动我国食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食品文化;融合;汉语文化
Fus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Food Culture
GUO Shan
(Shangqiu Business School, Shangqiu 476100, China)
Abstract: China’s food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gradually form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unity and hierarchy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food culture communication, Chinese culture also deepens the connotation of food culture in the integration with food cultur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od cultur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designing food packaging with the help of Chinese characters, naming food names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ing food culture through literary works, in order to integrate Chinese culture and food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culture.
Keywords: food culture; fuse; Chinese culture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延续千年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承载着国家文明、文化的发展。透过食品文化,不仅反映了我国食品文化的发展变化,还显示了国家文明的发展演变。在食品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汉语作为食品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凝聚多种文化,对食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对当前世界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食品文化的传播更应充分发挥其文化载体作用,赋予食品新的文化内涵,扩大我国食品文化竞争力。
1 食品文化概述
1.1 食品文化的发展
中国食品文化突出养助益充,讲究“色香味”俱全,食材搭配和烹饪方式复杂多样。我国丰富的食品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發展而来的,而是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改变,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增进制作技艺,融入民族、宗教、民俗和地域等特色发展而来。从发展历史进程看,中国食品文化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①第一个阶段是食品文化的萌芽时期,即史前至商朝时期。在这一时期,火种被发现,人们逐渐开始利用火蒸煮,进入熟食阶段。同时,陶器、铜器的发明制造也为食品的传播提供了器皿,推动了饮食发展。②第二阶段是食品文化逐渐形成阶段,即商朝到秦朝时期。这一时期内,第一变化是商周时期酱油、酒、醋等调味酱出现;第二变化是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逐步出现了酒楼、厨师、酒保等职业,并提出了火候和调味概念,食品文化初步形成。③第三阶段是食品文化发展时期,即秦朝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内,豆制品和蔗糖被发现,植物油被利用,人们重视对烹饪技术的研究,烹饪类专著首次出现。此外,这一时期的人们对食品卫生、食品保鲜的认识都较从前有了极大进步。④第四阶段是食品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即民国后至今,在这期间,无论是食品种类还是食品生产加工技术,都有了较大进步[1]。
1.2 食品文化的特征
1.2.1 多样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中国食品文化的多样性。①从地域上看,中国疆域面积广阔,自南到北气候差异显著,各地区内的特色农作物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特色。在地理环境差异下,受环境、气候、物产及烹饪技术等影响,中餐形成了各种具有地方风味特色的流派,当前广泛受到承认的是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及徽菜八大菜系[2]。②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受历史发展影响,各民族人民也形成了不同的口味特色。此外,种植技术等因素也造就了多样化的食品文化。
1.2.2 统一性
中国的食品文化既呈现多样性,又有着统一性。从膳食结构看,中国自古以来就极重视饮食结构的丰富与均衡性,与西方重视肉食饮食结构不同,中国更倾向于以素食为主,荤素搭配的食物结构。同时,中国食品文化重视饮食、营养与医疗的三位一体,由此衍生出食养合一、食药一体、医食同源等理论,奠定了中国食品营养学基础[3]。
1.2.3 制度化
中国食品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也显露出鲜明的制度化特征。食品文化的制度化体现在各方面。例如,饮食所使用的餐具、举办宴会时的座位顺序、进食时间、食品种类及食品数量等,都显示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制度。食品文化中的制度化特征在清代达到顶峰,从食物器皿的材质、造型,到各种宴会的名称、参会人数、举办时间、地点、座位的排列及席间音乐等,均有严格的规定。发展至今,当前的宴会也会存在价格、食材等方面的差异。
2 汉语文化与食品文化融合的内在逻辑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承载着国家历史发展,汉字的出现,强化了饮食与文化的联系。
2.1 汉语是食品文化传播的载体
汉语包括语言与文字两大方面,通过语言口口相传,能够快速传播文化,通过文字记载传播,则能将文化完整地保存,有助于文化传播更悠久。例如,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了使用火来做熟食,考古学家发现,人们当时利用石头凹槽,将食物放置在有水的石头凹槽之中,再将散落的石头用火烧热后投入水中,如此反复,直至将食物烫熟;又或是人们在石头片下放置草木籽实,对石片进行加热,通过石头传热将食物炕熟,这两种加热食物的烹饪方法被后人在书中记载为“石烹”及“燔谷”[4]。这些早期的食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汉语言文字的记载下得以流传至今。而我国汉字库中,一些与食品有关的象形文字更是生动形象地记载了食品文化。例如,与粮食相关的文字“禾”,是典型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与金文的“禾”字在形态上都像一棵成熟了的谷子,沉甸甸的谷穗弯垂着,上边象征着穗子和叶子,下边则象征着根部与茎部,《说文解字》中将“禾”解释为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从省。象其穗。凡禾之属皆从禾。即禾,美好的谷子。二月开始发芽生长,到八月成熟,得四时中和之气,所以叫它禾。禾是木属。春天木旺就生长,秋天金旺就死去。由木、由省会意。下垂的像它的谷穗。大凡禾的部属都从禾[5]。由此可见,汉语言的出现,为食品文化的记载及传播提供了载体,有效推动了食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2 汉语文化的融入深化食品文化内涵
汉语文化与食品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食品文化丰富了汉语文化,而汉语文化也深化了食品文化内涵。中国的烹饪方法在汉语中就有爆、炒、煎、炸、炖、闷、蒸、煮、烧、炝、熏、烤、卤及拌等多种表达,通过这些文字的记载,能准确区分开各种方式。汉语文化的融入,也丰富了食品文化内涵。如我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记载的“曲水流觞”活动就是古代酒文化中的一种,即人们列坐溪水旁,把酒杯斟满,放水上漂流,酒流至谁处,谁即要饮酒作诗[6]。其中,他们所使用的盛酒器“觞”,通常选取材质较轻的木头,椭圆、浅腹、平底,小而轻巧。文人雅士即兴作诗中不乏有关于饮食的诗词,增加了食品文化内涵。此外,餐饮界中对于菜品的命名也是汉语文化融入食品文化的重要体现。例如,福建闽菜中的经典菜“佛跳墙”,所选食材丰富昂贵,极尽奢华,而菜品名字则取自诗句“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陀也会被这种美味牵动凡心,越过墙来大快朵颐,来表达了这道菜带给人的醇厚醉人的感受。由此,“佛跳墻”这道极具文化内涵的菜品就传承至今[7]。由此可见,汉语文化的融入有效增强了食品文化内涵,推动了食品文化发展。
3 汉语文化融入食品文化策略分析
根据汉语文化与食品文化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汉语文化融入食品文化能有效促进食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1 借助汉语文字设计食品包装
食品的包装设计离不开汉语文字的协调,文字在包装设计中主要发挥着两种功用:①传递必要的食品信息,如食品生产日期、配料成分介绍、食用禁忌阐释及使用方法等信息,这类文字一般安排在食品包装的侧面或背面,以简洁、准确和明了为主;②发挥文字的广告营销作用,广告文字在设计中更侧重灵活性与多样性,拉进消费者与食品之间的距离,既能突出品牌效应,又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例如,洽洽瓜子在包装中将“洽洽”二字艺术化,像两个大笑的口,从视觉上使消费者产生愉快的感觉[8]。
3.2 利用汉语文化命名食品名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购买食品时,人们不再局限于食品本身,也逐渐加入了对食品附加值的考量。因此,食品要想在市场中扩大竞争力,就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增加食品之外的附加值。其中,食品的名称作为食品的重要组成,对消费者消费心理影响较大。例如,基于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可以利用文字增加食品的命名创意,如“霸王别姬”这道菜品,以鳖和鸡这两样食材为主,巧借历史题材命名,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理,又增加了菜品的文化意蕴。
3.3 通过文学作品推广食品文化
一些文学作品离不开对饮食的描写,借助文学作品,将汉语文化与食品文化融合,对于人们了解并传承食品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大量对中国饮食文化元素的刻画,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汪曾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高邮市的端午节习俗及饮食文化[9]。
3.4 借助汉语文化丰富食品内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保留了大量文化典籍,其中不乏与食品相关的历史故事,丰富了食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依托汉语文化,赋予食品文化价值,也是推动食品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汉语语音中,“鱼”与“余”同音,鱼也因此被赋予“年年有余”的文化寓意;我国的传统美食“月饼”则象征着团圆,也被赋予思念之意。借助于汉语文化,大大丰富了我国食品文化内涵,也为食品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文化与食品文化联系紧密,食品行业可以探索将汉语文化融入食品文化中,丰富食品文化内涵,推动食品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卫齐.中华食品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启示研究:评《食品文化概论》[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2):673.
[2]震江.概念只有四十年 底蕴却有几千年“八大菜系”: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J].国家人文历史,2019(4):98-105.
[3]刘敬者.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4]燕珊珊.汉语言文学在食品文化中的应用:评《食品文化概论》[J].中国酿造,2021,40(5):225.
[5]品诗文网.《禾》字义 《禾》字的字形演变 小篆隶书楷书写法《禾》[DB/OL].(2020-08-03)[2022-04-26].https://www.pinshiwen.com/yuexie/shuojie/20200803283048.html.
[6]赵攸宁.中国古代行酒令文化[J].人文天下,2018(16):64-67.
[7]林筱聆.《佛跳墙》[J].福建文学,2021(5):145.
[8]闫秀娟.论汉语语言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5(20):73-74.
[9]张君蕊.汪曾祺文学中的饮食文化探究:评《饮食文化》[J].粮食与油脂,2022,35(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