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探究——以广西为例
2022-07-06王冬丽
王冬丽
摘要 乡村振兴作为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乡村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关注,乡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胜利,而后脱贫时代如何使得乡村贫困不再次发生,并向乡村振兴迈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作为一个发展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乡村旅游这一“造血”式途径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问题,即在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理清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提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向全域旅游发展,通过“绿色+”丰富旅游资源、“旅游+”设施配套齐全、“电商+”产业高度关联、“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等途径来实现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关键词 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 3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12-012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2.03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Logic and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Guangxi as an Example
WANG Dong-li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rural tourism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unique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of the southwest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ve also provide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rural issues have been attracting national attention,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has won victories, and then how to make rural poverty not recur in the er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ove towa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n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of development and revitalization. Developing the economy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rough rural tourism, which is a “hematopoietic” approach, contribut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Guangxi ethnic minority area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at is, the dynamic factors and constraint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practical logic of rural tourism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pos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rural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ourism, and realize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Guangxi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rough “green +” enriching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 complete facilities, “e-commerce +” industry highly correlated, and “tal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Border ethnic areas;Rural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站在全局规划的角度将其作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写进了党章,而在接下来的2018年中央颁发的一号文件中将其战略进行了更为微观层面的解读,可见其地位之重。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元年,国家对“三农”领域相关的扶持只增不减。在我国的“发展矛盾”体现在城市与农村地区,也体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指的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聚集生活的地区)。我国拥有多个民族,民族地区区域面积占据大半疆土,它既有我国农村地区的一般性问题,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民族地区的农村予以一定的关注。一直以来,民族地区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如何对其进行振兴与可持续性发展并筑牢其共同体意识是重要的也是必然的,这不但关系振兴战略的推动,同时关乎西南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及该地区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同的民族地区特色及发展不一,但其相同之处在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处偏僻等,也正因为这样,部分生态、资源、文化等保留较为完整而纯粹,自然、人文等资源都比较丰厚,地方文化也自有特色,有较大的吸引力。开展农村旅游从而为乡村实现振兴起到助推作用,在推进民族地区农村的产业升级及增加该地区农民的收入等方面产生有利影响,这是发展本地区的内生动力源,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切口。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结果来看,乡村旅游对民族地区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而民族区域农村旅游业健康发展还有待改进,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相对于较为熟知的几个中西部民族地区省份,西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较多且具有不同于中西部的民族特色。因此,在该背景下进一步探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C8A872FE-DFA4-438B-9D9A-EA74E9F11233
随着相关政策的颁布,各地的乡村旅游实践层出不穷,学者们也将其作为关注焦点。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目前是农村旅游探究的新发展阶段,从最初的研究探索到研究深化再到现在的新发展阶段,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热度直增,乡村旅游在资金、用地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其实践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1]。随着乡村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由“乡土中国”向“美丽乡村”迈进,因而其实践逻辑和路径须重新调适[2]。通过探讨相关的乡村旅游研究可知,目前的研究热点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连,“三农”问题作为重点问题,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等备受关注。而与此相关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问题[3-4],农旅结合发展模式[5],通过乡村旅游使得扶贫与乡村振兴相衔接[6-8],乡村文化融进乡村旅游[9],对传统村落进行维护[10]等方面,这些为研究提供思路,但研究大都基于一般的农村地区,当然其中也有少量文献研究民族地区,徐燕飞等[11]对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法治困境进行了分析研究,郭景福等[12]从其制度与路径对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分析,朱珈莹等[13]认为生态旅游是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及乡村振兴的创新之举,而在这其中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二者的互动关系研究较少,海笑等[14]运用“两山理论”及RMP昂普分析法来分析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的特征,对安宁河流域进行了分析。孔瑞等[15]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现实和乡村振兴的总要求进行了对比,需要发挥民族精英的作用。西南民族区域因其历史、自然条件等方面影响,在实施其战略时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而如何将其民族区域的独特点转化为助推力值得深究。因此该研究以此为背景和切入点,聚焦广西民族区域农村旅游发展,通过对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与问题分析、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探索,探讨广西农村旅游升级的实现途径,为其余民族区域农村旅游的发展起到示范效应。
1 现实起点: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与问题
2017年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曾说过广西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而如今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广西又迈进了乡村振兴方向,为了助力二者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应全面推动广西地区农村旅游向高质量迈进。脱贫攻坚时期取得的结果表明,广西推行农村旅游的发展具备较大的优势,例如资源、民族文化、政策支持等。但也会面临着一些问题,部分制约因素阻碍其发展,例如环境因素、地形因素、缺乏专业人才等制约。而这些是进行乡村旅游升级布局的必然前提。
1.1 动力因素
1.1.1 政策优势。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红利是显著且直接的。首先国家在制定战略时,民族区域的发展被重点关注并得到了重要支持。据相关统计,“十三五”期间,国家累计向8个民族地区转移支付3 800亿元以上,均衡性转移支付20 000亿元以上,这些强力支持了民族区域的发展[16],而在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关注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国家素来注重边境民族区域的稳定及发展,在2009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17],进一步表明了对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广西作为沿线民族区,为其带来了机遇。在省份结对帮扶中,广东结对帮扶广西33个原国定贫困县关系调整优化,取得了有效进展。近年来在中央的多项政策惠及广西的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广西地区的发展,在2021年对广西的考察中習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产业等[18]。最后,广西是民族自治区,在该区域享有规定的民族自治权,可在规则范围中给予相应的奖补资金及优惠政策。
1.1.2 资源优势。
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相比,广西民族区域内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较为独特。广西地理位置优越,也是我国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气候适宜,植被丰富,风景环境优美,冬季较短适宜旅游时间长,这也是广西民族区域来进行发展旅游的优势。而在自然风貌上也十分丰富,拥有喀斯特地貌区、丹霞地貌区、银滩、金滩、火山岛等。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有色金属重点产区之一,矿种占全国的45.8%,广西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还有风能等新能源。该区域的人均资源拥有量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地区,在技术、交通、资金等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广西乡村旅游的优势尽显,特别是特色农业及自然风光对人们的吸引力,这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诠释。发展生态的、有机的农业,农旅结合,加之民族特色中药结合,以此来发挥养老、养心等特色,例如作为“长寿之乡”的广西巴马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地的游客,然而在广西还有许多类似的甚至自然风光更好的农村地区还有待发展,在资金、交通等条件具备时,各地农村旅游振兴则指日可待。
1.1.3 文化优势。
在我国目前已进入的新时期,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旅游作为一个载体,在文化自信及传承中拥有自我优势,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族区域经济的滞后性,急需寻求新的途径,而将其民族文化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不失为一种优质选择。广西属于民族地区,有12个世居民族,据统计在该区有58个民族乡。少数民族在该区域分布较为遍及,每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及文化特征,而其中的许多文化被写入了省级甚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例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中就有广西宜州的刘三姐歌谣、广西田阳的布洛陀、广西柳州的侗族大歌、广西那坡的那坡壮族民歌、广西桂剧、壮剧、采茶戏、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瑶族盘王节、京族哈节、壮族蚂蛁另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壮族歌圩、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等[19],而在后续公布的其他批次中更多的广西民族文化被挖掘列入,例如广西“三月三”歌圩节,从2014年起自治区政府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在节庆时举行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等,可见其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地方的乡村文化也非常浓重,这有较大的吸引力。相对于其他地区,民族区域的原生态文化相对保存较好,传统文化更为浓重,加之天然景观更独特,例如广西乐业的天坑群、中越边境的德天瀑布、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河池三门海等,及不同的民族村寨特色,这些都为农村旅游的开展打下了基础。C8A872FE-DFA4-438B-9D9A-EA74E9F11233
1.1.4 后起优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旅游作为广西扶贫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旅游模式在该地都有不同的开展,由此而衍生出的产品也样式各异,基础设施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也可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交通网络的分布日渐紧密,高速公路、高铁等逐渐通车,这些也为少数民族与外界打开了连接通道。交通的发展使得乡村旅游得以进行,其便利性可吸引更多外界游客进入该地区旅游,乡村的自然、文化等逐渐为外人知晓,其发展后劲较足。例如在2021年7月1日建成并通车的“都巴高速”,这极大地方便了瑶乡人民的出行,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体验。交通不仅连接本地区还加强了对周围其他省市的连通,例如在2016年底通车的云桂高铁,将云南、广西、广东相连接,提高了便利性。随着网络在基层的逐渐完善,交通及网络的畅通为销售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支撑,本地区的特色民族手工艺品、民族地区特色加工产品等走出农村,销向全国,甚至出口海外。
1.2 制约因素
1.2.1 环境制约。
广西少数民族区域中很多都处于原生态,且大部分属于重点生态区,部分民族地区还属于重大的生态敏感区,有其脆弱性。国家对这些地区的保护较为严格,包括其中覆盖的乡村,对资源的开采或者开发建设将会受到严格管控,例如对通村道路、旅游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审批。除了明确规定禁止对其开发的区域外,其他部分地区例如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范围内,风景名胜区,溶洞、天坑等地质景观,需要在保证其完备性的情况下,进行严格的规划,适度开发乡村旅游。这使得生态区的经济价值尚未得以发挥,在吸引游客的规模上也将有所限制而“大打折扣”,这也对农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制约。
1.2.2 地形制约。
广西地形总体特征为山地丘陵为主,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大都分布在老少边穷山区,虽然面积相对比较大,但在广西部分地区地质条件较差,属于大石山区,可种植或者种植地产量低,抑或由于交通的限制,农产品也难以销往外地。部分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僻,即便有丰厚的旅游资源也难以发展,游客吸引受限。而广西少数民族较多,但其各自生活较为分散,对其相关基本设施的投入成本与维护成本大,其分散性也不利于农村旅游整体性发展,游客所需时间成本过大而不会选择深入该乡村旅游。加上雨季分布不均,洪涝、山洪等灾害时有发生,这些成为农村旅游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
1.2.3 发展制约。
现在虽然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基于上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脆弱性,发展的起点还比较低、基础还较弱。广西曾经的贫困面积较广,贫困发生率也高,虽然脱贫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2020年末实现了5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5 000多个村退出贫困名单,但由于其贫困程度之深,广西少数民族区域中乡村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相对较少,自我内生发展动力较弱,“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在相对贫困依然存有情况下,民族区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待改进,短期内难以实现。加之广西属于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特殊位置,民族问题、政治问题、边境地区维稳问题等方面的举措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其对经济发展的精力。
1.2.4 人才制约。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才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人才强国”理念的提出更体现了其分量之重。广西民族区域人口文化素质程度较低,近年来虽然国家政府也大力推进相关的人才培养政策,例如“少干計划”、定向培养等举措,但这也不能让人才需求得到满足,加上地区人员单向流动,即向大城市发展并扎根在城市,民族区域内乡村人才流离也较为严重。而虽然吸引部分外来人才,但大都是短期坚守,服务期满则离开,真正能够长期留下来的人才少之又少。民族地区的带头人大都是年长的村民,综合素质不高,而现如今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相关的人才进行统筹规划布局,且随着各类事物的飞速发展,原来的带头人能力有限难以带动。人才也成为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2 实践逻辑: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通过脱贫攻坚的结果来看,乡村旅游在发展广西民族地区的乡村经济上作用是明显的,该地区的乡村旅游主要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吸引游客并带动当地人员就业,增加收入。乡村旅游开发的低成本性、高回报性及可持续性等特点,成为广西民族地区实现脱贫的重要方式,同样也可助推乡村振兴。但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旅游在实现脱贫与振兴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在实现脱贫的过程中,乡村旅游的立足点在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及人民收入的增进,而这个标准是低水平的,因为其目的是绝对贫困的消除,在于解决部分贫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其目标群体覆盖面有限制、达到的预定收入目标是相对较低水平的,即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发展的乡村旅游并不是高水平和高层次的需要,且出于时间的紧迫性,乡村旅游发展会忽略其长期利益以及可持续性。乡村振兴是在乡村文化、生态、人才等各方面振兴,发挥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功能,从而在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是相一致的,表现在乡村旅游可助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带动乡风文明,促进治理有效,实现生活富裕等方面。具体体现在:第一,乡村旅游可助推产业兴旺,广西民族区域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的较多,农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推动其产业的升级,农业、加工产业及服务业的综合性可实现其三产业在发展中融合;第二,乡村旅游可助推生态宜居,可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生活理念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促使其村民环保意识的加强;第三,乡村旅游可助推乡风文明,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会随其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而被逐步认知,在进一步增强与扩大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中,可加强认知本民族文化,从而加快形成乡风文明;第四,农村旅游可助推治理有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参与其中,增强其主体能力,加快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从而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及治理现代化;第五,乡村旅游可以助推实现生活富裕,这是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后最直接的助推力体现,农村旅游得到发展后,经济得到发展,人们收入增加,其可持续的生计能力及收入来源稳定。因而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进行的乡村旅游要求更为全面,对其发展的层次以及质量要求更高,但农村旅游助推作用体现出这是客观的可行的。C8A872FE-DFA4-438B-9D9A-EA74E9F11233
3 实现路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随着人们生活层次的提升,乡村旅游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广西乡村旅游逐渐向好的态势发展,规模也逐渐加大,类型也在逐渐增加,这也成为乡村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之一。近年来,广西民族区域农村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区累计建立的农家乐接近4 800个,乡村旅游点约1 300个,农家休闲农业园750个左右,一年约6 300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20],而在2020年上半年,全区农村参观游客超过7 700万人次,占全区游客接待总量的43.2%,这为农村经济贡献了直接力量,改变了以往传统单一的农业经济来源方式,拓宽了收入渠道,表现出现实意义。广西民族区域的乡村旅游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但从总体来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及发展效益还与乡村振兴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脱贫到振兴,乡村旅游在原先发展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升其综合效益,从而助推民族区域乡村全面振兴。立足于广西民族区域农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可通过向全域旅游方向可持续发展推进。
向全域旅游的方向迈进,是全面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的举措。进行全域乡村旅游相融合发展,最终可实现乡村旅游和乡村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21]。全域旅游是在区域内旅游业成为了优势产业,通过对其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系统化的提升,实现其资源、产业整合及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来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22]。广西民族地区实现全域旅游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推进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等,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3.1 “绿色+”丰富旅游资源
民族地区生态开发是有限的,需要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绿色生态作为广西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优势,而一个地区要进行全域旅游的发展则需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方面的。应实施“绿色+”战略,坚持绿色发展,合理开发与生态修复双重实施。首先在生态的建设上,广西民族区域生态资源丰厚却也是脆弱区,需要坚守其生态红线;其次还需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注重对污染的防治,源头治理末端治理并行;最后还要处理好该民族区域的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亦可通过进行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整合,从而不断扩大其规模,以此来带动相关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最终达到资源在该区域的有效整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丰富其旅游资源。
3.2 “旅游+”设施配套齐全
随着人们生活标准的提升,乡村旅游从传统向休闲度假发展,需求层次上升,住宿、餐饮、休闲等多方结合的旅游配套设施来满足其需求,最终达到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可持续性。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实现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加快相关设备的配套齐全,例如对交通进行规划布局,改善民族地域间各农村线路的可达性,打造“全域旅游一小时”等路线,对县、乡等周围的民族旅行可开发资源进行考查,从而打造多样化的农村旅游圈,满足其多元需要。政府在规划相关的线路上还需要适度提升公共交通或是旅游专列的供给以此来提升乡村旅游点的交通通达性,这样不仅可以发展经济,在彼此的交流中加强乡村与外界的联系,还使得旅游者在短期内获得更好的体验加大宣传力度。
3.3 “电商+”产业高度关联
广西民族区域基于其地形等影响较为分散,而其特色的农产品及手工艺品等远离销售市场,而“互联网+”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电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得以“走出去”。全域旅游表现为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发展,相互促进,使得旅游产业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民族工业、农林等融合发展,并推动各方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在发展这一方面时需注意对农产品加工符合标准、绿色生产并富有民族地方特色,可发展本地区民族品牌,做好各少数民族区域的自我角色定位,向更专业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社会资本进驻民族地区农村,引进相关电商企业时还需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加快构建基层电子体系,对相关农村家庭的农产品进行补贴扶持等。
3.4 “人才+”可持续性发展
人才问题是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在少数民族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要素之一。需要培训农村产业发展能人、引进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吸引人才回流还得留下人才。人才的不间断性还需要有充足的“后备军”,发展本地区相关的教育、开设特色专业定向培育,同时需要提高相关待遇、分红等方式吸引人员,刺激其服务民族地域的发展后劲。同时搭建相关的平台,通过税收减少、风险补偿等鼓励相关院校毕业生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
参考文献
[1] 张行发,徐虹.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评述与展望(2005—2020年):基于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J].林业经济,2021,43(1):83-96.
[2] 谭志喜.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路径调适——恩施州个案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2021(2):161-168.
[3] 王璐,吴忠军.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21(2):169-176.
[4] 汪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扶贫研究[J].农业经济,2018(8):30-32.
[5] 張莞.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旅融合提升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9(4):44-46.
[6] 田海林,田晓梦.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5):34-40.
[7] 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5):42-49.C8A872FE-DFA4-438B-9D9A-EA74E9F11233
[8] 李畅,韩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3):15-16,21.
[9] 蔡新良,虞洪.乡村振兴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创新转化研究[J].农村经济,2019(5):137-144.
[10] 钟洁,皮方於.西部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与路径[J].民族学刊,2020,11(5):1-6.
[11] 徐燕飞,余贵忠.乡村振兴下民族生态旅游的法治维度[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10(3):72-77.
[12] 郭景福,赵奥.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制度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9(4):87-91.
[13] 朱珈莹,张克荣.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0(10):59-64.
[14] 海笑,覃建雄.“两山”理论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RMP分析:以安宁河流域为例[J].农村经济,2020(12):137-144.
[15] 孔瑞,何丽芝.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现实与要求的对比研究[J].民族论坛,2021(1):79-86.
[16] 闵言平.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EB/OL].[2021-07-21].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10331629-1.htm.
[17]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EB/OL].(2009-12-07)[2021-07-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9-12/07/content_1632.htm.
[18] 习近平.赴广西考察全记录[EB/OL].(2021-05-01)[2021-07-21].http://news.cnr.cn/native/gd/20210501/t20210501_525477271.shtml.
[19]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EB/OL].(2006-05-20)[2021-07-21].http://www.gov.cn/zwgk/2006-06/02/content_297946.htm.
[20] 陈静.广西生态旅游景点满八桂[N/OL].广西日报,2018-05-01[2021-07-21].http://www.gxzf.gov.cn/gxyw/20180501-692370.shtml.
[21] 劉楝子.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域旅游:一个分析框架[J].改革,2017(12):80-92.
[22] 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人民日报,2016-03-04(007).C8A872FE-DFA4-438B-9D9A-EA74E9F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