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角下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研究
2022-07-06金文玥
金文玥
摘要:学习共同体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重要组织形式,强调人际心理的相融与沟通,并在其基础上发挥群体的学习推动作用。本文从学习共同体角度出发,立足于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优化教学模式、开展互动引导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三个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课程的开展提供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
前言:
当前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是主观性较强的课堂教學内容,在现有艺术理论前提之下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群体主动性至关重要,只有在学习共同体系统框架之下,营造出适宜的教学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艺术类课堂教学的实效。
1.学习共同体的应用基础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于教学的态度革新,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营造出群体合力向前的原动力。这一体系框架在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着力于教师的引导。
当前我国艺术类院校的生源越发多样化,学生也多以“00后”为主,学生的认知差异较大、思维也比较活跃,整体的学情与之前出现较大的变化,学生思维的解放开始产生自身对专业知识内容的认知偏好,并且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社会教育初见成效,学生素质逐渐提高的体现。在这样的学情条件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首先摆正心态、放下架子,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观点的重要性,主动营造学习共同体的氛围,并有计划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这一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层面,还体现在自身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态度以及对高校教学的态度转变上,当前高校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学历也逐渐提高,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小,这是学习共同体这一新观念得以在高校应用的重要基础[1]。
2.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策略
2.1优化教学模式
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细化,从“学、仿、做”三个角度进行教学难度的设置,最大限度在日常教学中将情景教学落实到实处,确保学生能够对各类型艺术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于日后工作中,保证“学习共同体”计划能够获取到相应的结果。“学、仿、做”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能够独立完成教学项目的目标,从根源处激发学生对艺术专业知识“学的兴趣”,通过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教学成果”,最终完成整个教学计划。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全面分析,借助设计思考等环节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帮助艺术类学生入门,并且能够灵活将艺术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应该通过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做出自我诊断和改进,确保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能够适用于各种场景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要注意情境要由易到难,让学生看到结果,获得成就感,使教学情境落地。例如,设计一个纸质条形牙膏盒,教学情境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牙膏盒是如何折成盒的、所需尺寸、采用的结构、使用的工具等,通过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完成教学情境向教学成果的转化[2]。
2.2开展互动引导教学设计
为更好开展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互动引导教学设计同样极为关键,具体设计应结合“学、仿、做”互动,聚焦学生的实际体验,以此打造学习共同体。在具体的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聚焦客观事物进行学习类比,通过大量类比训练,保证事物间存在的诸多联系能够真正由学生发现,辅以临摹制作,加深学习对艺术类专业知识的理解。以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为例,这类课程往往涉及较为抽象的设计概念及计算机内容,教学可考虑结合学生的实体体验和生活实际情况,通过类比法连接学生常识和新知识,教学给人的抽象感及生疏感将大幅下降,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属于主体,教师则属于教辅者,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辅助,同时聚焦不同学生在艺术类专业课堂遇到的不同问题,教师需要保证相关问题能够及时发现,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且针对性较高的指导,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更好参与话题,其学习方法也能够通过类比完善,这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内心满足感产生均能够带来积极影响。为保证互动引导教学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教师需要对自身的艺术专业水平存在充足自信,同时在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状态的观察,通过对方法与技巧的引导,更好开展艺术类专业课教学。此外,还需要关注艺术类专业课教学内容优化,将项目式教学和类比学习相结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运行可由此进一步优化。
2.3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在高校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价值,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充分利用同样极为关键。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属于社会心理效应范畴,可简单将其视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够收获戏剧般效果的现象。基于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保证自身对学生“期待”的合理性,通过充分鼓励和实践价值回归达成目标。为保证学生能够真正达到教师的“预期”,必须设法激发其学习潜能,这需要得到科学完善的评学及奖励制度支持,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热爱自身所在的艺术类专业,在学习共同体的支持下,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与教师“期待”能够形成良性闭环。具体实践可考虑利用各类活动和平台,如开展课程分享会活动、基于微信公众号打造展示平台等,通过对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和推送,学生的自信将大幅增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也能够依托学习共同体更好发挥传帮带作用。高校还应关注学生团队建设,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将学生的实践作品带入企业和社会。只有学生的积极表现和教师正确引导,才能够依托学习共同体形成高效运转的艺术类专业课堂,这一过程必须贯彻学生为本原则,学生潜能将在课堂上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逐步激发。此外,还需要关注课堂体系和教学体系完善,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学习共同体的深入融合也不容忽视。
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共同体能够较好用于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为更好发挥学习共同体效用,高校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还需要关注混合育人及线上线下课堂教学融合。
参考文献:
[1]杨柳,徐锦芬.高校学习共同体的建构路径——以民族院校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2):174-180+188.
[2]潘水凡,孙新杰.“边界消弭”下的跨学科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海外英语,2021(21):164-165+184.
注明: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学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一般课题;
课题批准号:JG20DB047。24CD32E5-4678-42F6-A412-879CC254BE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