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类高职院校中艺术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初探
2014-10-20曹海洋江文
曹海洋 江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非艺术类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与纯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两者的共性和差异,并对非艺术类高职院校中艺术类专业如何借鉴、消化、变通、融合纯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提出建议,希望为非艺术类高职院校中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艺术类高职院校 艺术类专业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艺术设计在生产生活领域中无处不见,需求的发展带来人才培养领域的挑战。各类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但是非艺术类高职院校传统的理工文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理念在许多方面似乎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格格不入。因此,在非艺术类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究竟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最适合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培养出什么样的设计人才,满足什么样的需求;该如何借鉴纯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本土化的特色;工作制该如何在非艺术类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1.工作室制教学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德国的包豪斯时代,其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专业课程知识为基础,以新型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传统的教室转化成为“工作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工作室是依托,企业岗位实际是出发点,以“准就业”的形式,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学生直接接触企业项目,并按照项目要求和工作流程,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在整个项目的设计制作中,学生体验到实际工作的情境,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2.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纯艺术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该校环艺系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发展理念,依托“江苏省工艺美术基础课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和“金螳螂设计院”等国内室内装饰行业知名企业,建设专业工作室,通过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主题+项目”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其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产学研结合开发课程。学院在与金螳螂等公司合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和实践了“主题+项目”的工作室课程教学模式,即将企业中设计实际项目导入课程,将设计制作融入教学全程,企业与教师共同指导,制订课程标准与实习实训计划,课程考核导入企业评判标准。项目课程通过实施,其成果最终转化为方案设计,部分项目还被企业采纳,投入实践。
2.2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优势互补。校企工作室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学校提供场地、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一定的配套资金并选派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负责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和工作室教学指导。企业则提供设备、设计项目并选派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全程协助、辅导和参与实训教学。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企业收获人才,学校获取经验。
2.3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苏工艺工作室制将“主题教学法”分为课题研究教学和项目研发教学两种类型。课题研究教学是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承担一定课题研究任务,在明确课程目标和学习方法之后,学生较独立地完成设计的构思与制作,课题研究教学往往用于一般的专业课程,类似于“实战演习”。项目研发教学往往出现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或顶岗实习阶段,主要是将实际项目带入课堂,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根据项目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按照项目的工艺流程进行分工,各小组之间相互协调,完成设计构思和制作。项目研发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更明确,是“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
2.4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通过项目的运作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动手、如何与人合作。在教学内容上由企业提出任务,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良性循环,实现知识为本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
2.5管理机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工作室区别于教研室,是以个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制为特色的。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后即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需要挑选项目组成员,在项目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项目负责人安排每阶段教学任务、目标、任课教师,甚至是课时分配比例,以实际的企业运作为导向,带领学生进行项目运作。
3.当前非艺术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现状
3.1艺术设计学科边缘化。非艺术类高职的起步和发展大多是以理工文学科作为基础的,其核心专业大多是具有历史背景和行业背景的理工文相关专业,缺乏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淀和底蕴。另外,传统理工文的教学管理思路和模式,忽视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和针对性,灵活性不够。再进一步说,非艺术类高职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发展,经费投入各有侧重,因此,很少有非艺术类高职能实现艺术类专业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过多,配套师资不够,专业教学资源不足等因素使艺术类专业在这类高职院校中很难照搬纯艺术类高职的教学模式。
3.2生搬硬套的工作室模式容易造成水土不服。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课程与课程之间孤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实践教学途径单一,专业产学研分离,教师缺乏行业企业经历,等等。许多院校尝试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脱节的问题。然而这些工作室类型往往较单一,无法营造真实的职场氛围,或是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模仿本科教学形式上,没有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导向,更重要的是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缺乏理论上的系统研究。
3.3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即具备“双师”素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艺术类专业的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丰富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此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偏少。这导致专业教学不能及时反映行业企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流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职业针对性不强,不能与时俱进。
3.4课程内容滞后于实际岗位能力发展。专业课程过于重视对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培养,实践技能训练相对薄弱,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职业岗位适应期延长。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还没有进入教学,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上没有得到全面实施。
3.5教学模式较传统。相当一部分非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许多专业课程的作业都是采用模拟课题的形式;实践教学形式上,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没有体现设计行业的工作过程流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机会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无法经历结构完整的“学习性工作过程”,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4.结论与建议
4.1改变观念,理论先行。“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从理论层面上探究如何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个要素构建高职艺术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并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践诠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课程观,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工作情境下的教、学、做一体化,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4.2提高艺术专业教学管理的灵活度,重视教学过程方式方法。在明确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的前提下,由项目负责人对课程负责,对项目负责,在项目的选择、课程衔接、课时分配、教师搭配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把实践教学的平台放到企业的生产现场,项目中各环节的授课让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专家和任课教师共同参与完成,体现出项目化教学的本质和特点。
4.3深化工作室教学模式中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依据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实践设计流程各阶段知识点组建课程体系,用项目化、主题化等方式确定专业课程的基本架构和教学途径。重点培养核心能力,通过实践实训,构建螺旋上升式的项目训练体系。
4.4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重点在于突出以企业的考核标准考核工作室任务完成的质量,突出工作室教师参在考核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以设计团队的理念让组员进行工作态度上的互评、从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方面进行小组互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
4.5培养师资和建设教师梯队。一方面,可以采用老中青结合的方式,对教师梯队结构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加大外聘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重。教学中聘请行业中一线的设计人员,将新理念、新潮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的知识带进课堂,同时也可以确保工作室的高效运行。
4.6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企业的实际项目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让企业深度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在工作室建设中,学校为相关工作室提供教学、实训场地和办公等基本运作条件和适当的经费支持。企业提供技术和项目,通过校企分工协作进行教学和管理,让工作室真正成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基地。
参考文献:
[1]窦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效能和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2-08-15.
[2]周彬.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引入[J].华章,2014-02-20.
[3]马丁.试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索[J].美术大观,2013-10-15.
[4]任健.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D].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