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层级互动式陪伴·共同规划式沟通”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2-07-05覃明勇林剑
覃明勇 林剑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教师、家长、学生三个层面构建家校协作科学体系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五层级互动式陪伴·共同规划式沟通”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家校深度沟通,提高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质量。
【关键词】规划成长 五层级互动式陪伴 高质量陪伴 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8-0011-05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协同互动,离不开家长、教师的陪伴和高质量沟通。但在现实中,家长陪伴缺失、“陪而不伴”、无效陪伴等现象普遍存在,家长与学校教师缺乏沟通、沟通较少、“告状式”沟通等问题十分突出,不利于形成家校育人合力,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密切家校联系”,强调“家长要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由此可见,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提高家长育儿能力,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的团队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构建“五层级互动式陪伴·共同规划式沟通”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促进家校深度沟通,提高家长陪伴孩子成长的质量。
一、构建家校协作科学体系的必要性
基于当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时代需求,有必要探寻家校合作新路径,重构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提升学校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家长参与、教师指导的家校高效互动的协同育人机制,以解决家校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从学校层面看,教师急需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现代社会紧张忙碌,很多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的压力往往转嫁到了学校教师身上。目前,许多教师承担着班级管理、课程教学、学校行政或党建等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与家长沟通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能用简单的方式处理,如:面对不得不处理的“問题学生”,采用向家长“告状”的方式,简单告知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对家长提出的一些诉求,无法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久而久之出现无力感、疲惫感。因此,急需建立切实可行的家校互动协同育人体系,引导家长主动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提高育儿能力,转变“孩子送到学校,教得好不好是老师的事”的错误观念,共同架设家校沟通的桥梁。
(二)从家庭层面看,家长迫切需要获得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除了一些特别忙或不够负责任的家长,如今很多家长都有较强烈的指导孩子成长的意识,希望获得系统的支持和科学的指导,提高自身的育儿水平。
有的家长由于不了解教育规律及孩子的内心需求,缺乏科学方法和有效工具,面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常常不知所措,导致亲子沟通不畅、问题越积越深,从而产生挫败感、无助感,这种感受在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时尤甚。有的家长常常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孩子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少一些),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观把握,对孩子的未来发展缺乏规划,产生慌张焦虑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传导给孩子,给孩子带来压力,导致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以上仅是一些共性问题。具体到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出现的问题可能都不一样。而传统的家校合作无法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家长遇到教育难题时,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并会因此产生茫然与焦虑的情绪,出现“不陪孩子母(父)慈子孝,一陪孩子就鸡飞狗跳”的情况。因此,家长迫切需要获得专业育儿方法的指导。
(三)从学生层面看,他们希望获得科学合理的教育与陪伴
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很多时候并不领情,甚至出现反感和抵触情绪,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家长所使用的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不合理。例如:教师总是私下向家长“告状”,或当着众人的面批评、指责学生;家长总爱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家孩子进行比较,或用挖苦、谩骂、侮辱等语言指责孩子;学校、家庭跳不出“唯分数论”的评价观,忽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等等。未成年人作为正在成长的个体,如果所接受的教育无法契合内心需求,就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导致教育效果低下或无效。从我们日常了解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孩子都希望教师、家长能够尊重自己的人格,采用科学恰当的方式方法,陪伴自己成长。为此,迫切需要家校双方共同探寻一种切实可行的协同育人模式。
二、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一)构建系统
我们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各阶段的生理、心理、行为、思维模式等方面的特点,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确定学生成长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构建基于家长、学生、教师“目标一致”的问题诊析、目标确定、规划设计、计划执行、检测矫正的“五层级互动陪伴系统”。同时,围绕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育人目标,家校双方共同制订育人规划并分工执行,共同参与学生成长结果的考核、检测和矫正。家庭成员、学校教师共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和方法进行沟通,高质量陪伴学生个性化成长,改变传统家校合作“说+教”、“说”与“做”不一致、过度期待、目标单一(唯分数论)等教育模式。为了反映本模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家长、教师各自“该做什么”,特以本页表1进行说明。
由表1可知,依据本系统设定相应的学习方式,明确教师、家长、学生在特定时间段该做什么及应达成什么目标,体现了“互助”“协作”“规划”等理念。
(二)具体使用
1.问题诊析。基于表1所设计的各项任务,诊断分析学生在各个阶段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孩子用问题树等工具从多个角度查找问题的根源。以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中心小学学生黄××(2019年9月起在该校上五年级)为例,教师按照上述任务细化表的要求,以“问题树”的形式分析了该生存在的问题(见下页图1),发现该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均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数学学科存在学习态度问题(懒得细心去写、做题马虎、不及时交作业),且因“学习不主动”,导致“找不到学习目标”。
2.制定目标与规划。依据上述分析,明确学生黄××在学习与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按照“五层级互动式陪伴·共同规划式沟通”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操作系统,制定针对该生的“阶段成长规划”(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学生黄××的家长决定五年级下学期尝试运用本模式帮助孩子成长,所以表格中的时间段从2020年4月算起。
3.计划执行情况。根据上述“阶段成长规划”,学生黄××的家长及其本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列出任务清单(见表3),明确各时间节点的任务。任务完成过程需要家长和孩子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教师则承担规划微调与指导等任务。
4.检测调整。围绕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量化目标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下一个阶段教育策略的调整(略)。
经过上述系统科学的教育和干预,学生黄××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如:积极主动做作业,不再出现不交或迟教作业的现象;逐渐喜欢上了阅读,对语文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习作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在家玩手机的次数减少,代之以看课外书、参加体育锻炼等。该生上初中后的学业表现较为突出,体现了较强的“后劲”。
(三)系统支撑
上述操作必须经过家校双方的磨合,逐渐提升家校双方协同育人的能力。为此,我们针对家校双方开展了培训、互动与交流等一系列工作。
1.开展教师培训,增强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在每学期开学前夕,针对基地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规划成长的理念、工具、技术、方法。开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指导家长共同编制学生成长规划手册,根据手册中的“目标”“措施”,系统地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教资源,采取过程性、增值性、综合性评价,呈现学生成长目标达成的状态,再以此为任务驱动,引导教师向“成长规划导师”的角色转变。此时,教师不仅是科任教师的角色,还是学生成长指导师、家庭成员学习指导师等角色,由此拓展了教师的育人思维,形成更多的指导方法,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2.突出交互思维,组建家庭社会化学习组织。基地学校借助家庭教育规划成长操作体系,利用线下基地、线上平台(微信群、公众号、钉钉学习平台、腾讯会议等)组织家长进行学习,为家长提供科学教育孩子的课程、方法和操作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使用的教材、方案、成长手册,指向学生阶段成长目标,引导教师与家长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通过参与制订孩子成长规划的过程、参与孩子的项目活动实现个体育儿水平的提升。对家长遇到的教育问题,我们提供实时交互式指导,通过创建“家庭教育规划成长活动学习营”、家庭教育规划成长互动平台,在成长导师的引领下组织家庭交互式学习,使家长从中得到实时有效的指导,减少教育焦虑。
3.强化合作互动,建立家校陪伴学生成长共同体。我们通过家长委员会组建“家庭教育成长规划活动学习营”,各年级家长在其中参加有关的课程学习培训活动,根据成长规划阶段目标及学生成长目标策划亲子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围绕学生阶段成长目标(知识构建、素养形成、能力提升、见识增长等),成立以学生为主体,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各类社团,围绕团队目标开展项目式活动,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家—生—校”三方有效互动机制。通过诊断分析、目标确定、规划设计、计划执行、检测调整等各个环节,实现家长、教师、学生相互支持、互动陪伴,持續性地帮助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学生参与规划成长的过程中,前有目标引领,中有措施推进,后有成果检测,从而构建起以教师为导师的家长、学生成长共同体。活动中,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一起组成目标制定小组,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孩子成长目标的制订。上述活动中,学校是学生成长规划的实施主体,家长是规划的献计者、助力者,学生则是规划的执行主体。
(四)试点验证与推广
2017年3月起,上述“五层级互动式陪伴·共同规划式沟通”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在广西6所学校(2所幼儿园、3所小学、1所中学)开始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同年7月起,我们组织专家开始在桂林、南宁、玉林等地的学校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培训,将“五层级互动式陪伴·共同规划式沟通”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推广到全区十几个县(区)几十所学校进行实践应用。
三、主要成效与问题
(一)主要成效
1.有效呼应了新时代对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引导几十万家庭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建设的号召,通过实施本模式,辐射区内近十个县(区)几十个乡镇,在多所学校建立了家庭教育规划成长活动学习营,建立了家庭群学习型组织,促进了家长的社会化学习,提高了学校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解决了1 000多名学生的厌学问题。借助“规划成长平台”,10万多个家庭转变育儿方式,关注孩子全面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五育”并举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
2.解决了制约家校陪伴与沟通障碍的三大问题。一是解决了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薄弱的问题。本模式强化教师作为“规划导师”的角色,拓展了教师的教育思维,形成了更多的指导方法,提高了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我们对52个基地校800多名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教师更新家庭教育指导理念的占88.8%,能有效指导家庭教育实践教学的达92.8%,借助本模式提升了职业素养的占73.8%,92.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得到提升。二是解决了家长的教育焦虑问题。通过实施本模式,几十所基地学校10万多名家长参与线上或线下活动学习,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系统掌握了与孩子互动的科学方法,得到了学校教师实时有效的指导。根据问卷抽样调查结果,基地学校的家长喜欢用规划成长的方法与孩子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占86.3%,87.6%的家长改变了传统的“对比式”“咆哮式”“讽刺式”“放任式”等不良教育方式,家长的焦虑情绪普遍下降。三是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过去,学生在家长、教师双重过度期待的压力下,学习生活没有规划,被动式、机械式学习的时间过长,由此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如今,通过实施本模式,学生获得了科学、合适的教育引导,有了家长的高质量陪伴,综合成长态势良好,不少“问题学生”、学科“潜力生”、学科“中等生”等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提高。问卷调查显示,基地学校81.2%的学生学会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任务,学习感到轻松、有成就感,88.5%的学生消除了厌学情绪。
3.社会参与度较高,丰富了协同育人实践成果。基于学生成长过程的家校协作系统,以“共同协商”机制取代传统的家校“各说各的、各干各的”模式,为家校从被动合作到主动协同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自实施以来,本模式得到了家长、学校的高度关注,许多教师、家长纷纷通过朋友圈、公众号广为宣传。我们创建的“规划成长互动平台”针对社会人士开设的讲座,日均访问量(9:00—22:55)超过1 600人次,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认同。目前,我们团队及基地学校共计形成了1 000多份“孩子成长规划书”,撰写了“家庭教育规划成长操作手册”和“项目式活动学习手册”书稿,提炼了15个家长解决教育难题的典型案例。
(二)主要问题
1.家长运用系统规划工具不够熟练。部分家长因学习时间紧且自身工作较忙,参与培训不够到位,系统思维没有完全形成,不能熟练掌握相应的工具和技术。
2.模式操作系统还需进一步优化。本模式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形成的成长规划操作系统需大量家长熟练掌握并上传数据,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系统不够优化,部分家长参与度不够高,未能取得“一学就会,一用就有效”的效果。
3.成长规划系统数据库有待完善。由于本模式的建立与推广缺乏资金支持,导致成长规划系统數据库的开发尚未完善,在持续促进学生成长方面未能发挥预期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增加参与学校的数量,加大系统工具使用培训的力度,完善学生成长数据库、目标库、措施库,并进行关联性推广应用研究,以帮助更多家长学习使用本模式指导孩子成长。同时,积极争取妇联、儿基会等机构的支持,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规模化、常态化推广运用本模式,助力广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明勇.家庭教育如何规划孩子的成长[J].广西教育,2017(9):55.
[2]成辉.成长规划表让孩子变得更好[J].时尚育儿,2018(2):107.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委托重点课题“广西家庭教育‘成长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AA044)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明勇(1965— ),广西北流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成人教育;林剑(1977— ),广西昭平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期刊出版编辑、教研论文编审。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