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2-07-05伊六喜李志伟王树彦侯建华
伊六喜,李志伟,王树彦,侯建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课程思政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把思政的内容贯穿到每一个课程当中,培养政治觉悟较高的专业性人才,体现了全面提高教书育人的新局面。种子科学蕴含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历史文化元素,可以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示范课程。《种子生物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结合,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种子生物学》是研究植物种子的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属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种子生物学》作为种子科学与技术的核心,对种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种子是植物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种子植物个体发育的一个阶段,是遗传信息的保存者和传递者,是物种适应环境胁迫而存活和繁衍的产物。植物的种子包括果实及其他许多营养器官,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生存延绵的主要繁殖器官,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种子。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而粮食安全与种业发展有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子科学领域的研究投入了大量资金,培养了大量的种业创新型人才,为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种业人才培养方面《种子生物学》发挥着重要作用。《种子生物学》是种子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种子是农业发展的源头,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充分体现了对种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中央推进我国种业振兴的坚定的决心,为我国种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种子生物学》中蕴含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的特色和优势。课程教学核心是通过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和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种子形态特征、结构、化学成分等内容;通过讲授种子发育、成熟、萌发、活力、寿命及休眠等内容,让学生掌握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与环境条件的联系,加深对种子的认识,为后续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学、种子贮藏与加工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1]。课程以培育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渠道作用,围绕思政教育要点,以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人文情怀等元素为主线培育学生。从课堂思政、课间思政、线上互动3个层面同向发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积极的人生观,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从打好种业翻身仗到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不到一年时间里,中央高位部署,地方积极行动,掀起了种业全民自立自强的新高潮。种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扎实的理论研究,种子生物学在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保护和推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意义
随着农林种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形势多变、高度信息化、思想观念因循守旧等问题的涌现,大学生的思想理念如何适应当代文化底蕴,以及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当中是教学改革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种子生物学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具有种质创新和三农情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种子文化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明形成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2],比如在《诗经》中详细介绍了130多种子植物。这些资源信息结合到《种子生物学》课程的所有章节,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学到我国古代的一些文明历史。近年来,我国考古专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年代超万年的水稻种子,为人类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宝贵财富。
2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近年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在人才培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目标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农业农村情怀,全面振兴乡村发展,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种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改革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具有指导意义。种业面临一些“卡脖子”问题的情况下,种子生物学作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对种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要。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种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挖掘专业知识本身蕴含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巧妙的教学活动,提升专业课程内涵,打造多维度、有温度的立体化课堂。
3 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方案
3.1 《种子生物学》课程大纲修订
通过实践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在原来《种子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修订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及每章内容对应的思政目标。明确让学生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扩展思政内容,注重课程核心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有效衔接。以上核心内容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理想信念、传统文化等教育,为我国种业发展储备高层次优秀人才。
3.2 课程思政元素与《种子生物学》课程内容的融入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融入哲学原理,特别是《种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是实验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和原理,为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论证素材。通过讲述《种子生物学》内容,以种子学发展前沿为契合点融入爱国主义元素,激发同学们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讲述种子的形成发育、成熟、休眠、萌发和活力等内容时可以融入以下思政内容:①启发同学们明白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国家命运是不可分割的,激励同学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作出自己的贡献;②强调“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加快种质创新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健康发展,激发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④延伸到青年学生要有朝气、有活力、有担当,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要勇担重任,不负这个伟大时代赋予年轻人的使命;⑤引导同学们立志在有限的生命中为党、为国、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出自己的光和热;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却可以不同,生命的意义是在于贡献,在于给予,在于珍惜;⑦引导学生种子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怀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比如讲授杂交种或转基因种子时,介绍新品种选育的原理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意识到种业发展的必要性。介绍转基因种子时,首先讲授转基因的理论原理,让学生们理解转基因的来历和原理,比如人们把基因转到植物之后植物通过一系列代谢途径转化成蛋白质,与传统食品中的其他蛋白质一样,其进入人体后正常消化代谢后提供营养,跟人类基因组不会发生任何反应或者累计。因此,科学认识转基因的植物或食品,而不是跟着社会舆论盲目地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是世界第二个转基因棉花研发国家,到2020年,累计推广近5亿亩,减少农药使用70%以上,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种子生物学》课程包含内容丰富,从种子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贮藏运输、生产加工等各个领域深入研究,体现了种子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种子生物学是植物学发展的结果,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种子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相关性。在讲授“种子萌发和幼苗”一节时,用钟扬教授事迹来举例,让学生深刻认识植物种子学科的发展来之不易,植物种子的收集保存和辨别等工作凝聚着无数植物学家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因此,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种业自我奉献意识、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3-5]。
我国东西南北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分布着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春秋时期的《诗经》、北魏的《齐民要术》、明代的《本草纲目》和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等著作均提出了植物种子多样性,表明种子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特殊文化符号的作用[6-7]。将我国种子的发展历史文化融入《种子生物学》课堂,引导学生有大国情怀,肩负种子文化继承者。比如,在讲授“种子化学成分”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禾谷类和油料作物种子之间的差别,提出不同化学成分的作物在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启发学生对种业的思考,随后引出本次课程将要讲授的内容。
3.3 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对《种子生物学》课程考试内容和考核方法实施改革和创新,将原来的考试为主要形式改变为考试、考核、考查有机结合形式,创建新的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学生掌握的综合知识,部分章节以论文综述的形式评价打分,计入到期末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期末考试中适当增加一些课程思政内容,比如综合题的考试,之前单独考某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转变为课程重点内容的概括与课程思政结合方式考试,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课堂上多提问,让学生自由发挥回答种子生物学内容与国家种业发展政策之间的关联。课程教学完成后,可以分组讨论或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交流《种子生物学》课程内容。总之,《种子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后,考试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改革,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4 结语
《种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种子活力、寿命及化学成分、发育成熟、萌发等代谢规律。为后续理解和掌握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技术、种子经营管理等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种子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批判性科学思维、培养崇尚科学精神,加强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