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十四五”商洛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2-07-05

现代农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商洛农业产业十四五

殷 莉

[中共商洛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既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商洛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条件,紧紧围绕“菌果药畜茶”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实施规划引领、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培育特色品牌等措施,特色农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20年底,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但农业基础薄,产业链条短,生产要素保障不足以及发展效益不高等仍是制约全市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为此,“十四五”期间,如何破解瓶颈制约,全力推进全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1 近年来商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成效

1.1 县域特色产业初具雏形

近年来,全市通过制定出台《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的意见》《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菌果药畜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规划,大力实施以“菌果药畜茶”为主的特色产业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以商州食用菌、洛南核桃、烤烟、丹凤天麻、葡萄酒,商南茶叶、食用菌、山阳中药材,镇安板栗、蚕桑、魔芋,以及柞水木耳等为代表的县域特色农业产业。与此同时,在发展中也带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强的产业镇、产业村和区域产业带。

1.2 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加之这些年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全市逐步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党支部/致富能人)+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全市大力推广低碳循环、多产融合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比如,洛南县宇航产业合作社通过采用“农光互补模式”种植大棚西红柿,不仅实现了西红柿亩均过万的收益,同时也实现了光伏发电和果蔬种植的双赢。

1.3 地方名优品牌培育丰硕

商洛是最早在陕西创建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的地市,生态农业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共计497个[3],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58个,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4]。其中,“商洛香菇”“商洛核桃”“柞水木耳”等也分别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中国特色农产品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在“十四运”官方特许商品中,商洛市“柞水木耳”“商洛核桃”“商洛茶叶”“商洛香菇”“商洛板栗”“商洛鸡蛋”等6个产品成功入选。

1.4 新型经营主体逐渐壮大

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2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41个,其中国家级25家、省级76家。发展家庭农场123家,其中省级54家,市级69家。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园)15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7家。与上年对比发现,全市省级以上各类经营主体明显增加。

1.5 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市在不断扩大“菌果药畜茶”等特色农业的生产规模上,产业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高。2020年全市发展食用菌3.48亿袋,鲜菇产量37.4万t,产值36.3亿元。核桃232 466.7 hm2,产量16.2万t。板栗面积180 313.2 hm2,年产3.01万t,产值3亿元。中药材170 906.7 hm2,产量104.52万t。茶园面积37 400 hm2,年产值15.5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市食用菌、核桃、中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市肉、蛋、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4.68万t、9万t、5 561 t,其中肉鸡、鸡蛋产量居全省第一,生猪出栏量居全省第三。与此同时,全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特色小镇、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探索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诸如近年来该市着力打造的玫瑰小镇、木耳小镇、天麻小镇、茶海公园等。

2 当前制约商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一是立地条件较差。“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使得全市在发展农业上先天存在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地块分散的短板。资料显示,全市高标准农田仅占耕地的33%,机械化率仅为27%。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现有的路、网、水、电、气及物流等设施建设还存在质量不高、覆盖不全等问题。同时,由于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也导致了较高的物流成本。三是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市突出存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能力薄弱(自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缺编少人的尴尬局面)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并存问题。

2.2 产业总体效益不高

一是商洛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作用有限。据统计,全市国家、省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省数量的4.5%和5.9%。二是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以核桃、板栗、食用菌产业为例,最终产品大多数以初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形式出售,农产品深加工率仅为2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三是在三产融合发展上,县域间产业发展存在低层次、同质化以及缺乏文化内涵等问题,制约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2.3 生产要素保障不足

一是资金不足。地方财政支农乏力,主要以补助为主。金融机构基于风险考量普遍“惜贷”。二是人才短缺。一方面,全市现有农业劳动力多数未接受过专业技术系统培训,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业对新技术、新工艺、高科技等的应用。现有农技服务人员普遍年龄大,知识老化,不能满足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当前全市缺少相应的奖励激励保障机制,也导致农村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严重短缺。三是用地不畅。由于全市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在农业用地的供给上不够充分。同时,国家严守耕地红线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规模设施农业建设。

2.4 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受全市农业企业的规模实力所限,企业大部分没有与农户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存在国家给投资就“联接”,不投资就不“联接”的现象。同时,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弱,带动农户能力有限。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仅占32.7%[5]。

3 “十四五”商洛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市,商洛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商视察关于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盯短板弱项,多措并举,着力推动全市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一方面,统筹规划,精准施策。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同时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优化特色农业区域布局,避免县域间产业结构同质竞争,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另一方面,着力在“特”字上做文章。坚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强化绿色生产技术应用,制定特色农业的生产及质量标准体系,做到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真正生产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农产品。

第二,优化服务、强化保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村路、水、电、气以及垃圾处理等传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同时,要重视加快全市农村5G、冷链物流、低温仓储及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市城乡要素的流动。二是强化各类要素保障。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促进农地和建设用地的盘活利用。紧抓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对农户开展种养、病虫害防治、加工、电商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建立人才创业扶持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尤其是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创新。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小额信贷,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产品保险等,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供给。鼓励和引导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去,支持他们在产前、产中、产后向农户提供包括物资、信息、技术、初加工等服务[6]。

第三,壮大龙头、集群发展。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划的“4+N”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优先做强菌、果、药、畜等产业,持续发展茶叶、菊芋、蚕桑等特色产业,通过扩基地、统标准、强服务、补链条等措施,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全市果蔬种植、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二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一方面,着力在政策、市场和金融等方面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发展一定数量的上市企业。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模式,发挥龙头企业核心作用,突出围绕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搞加工、促增值,形成“种、养、加、销”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三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等,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的特色和品质,打造享誉域内外的农业品牌,真正实现我市商洛香菇、商洛核桃、柞水木耳、丹凤葡萄、商南茶叶等地域品牌的优质优价和优品优销。四要积极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7]。坚持做好一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与加工、文旅、康养、教育、科技等产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在产业融合发展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而提高全市特色农业产业的综合发展效益。

第四,开拓渠道、创新营销。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上,农产品产出来只是基础,重要的是要能卖出去,并卖得好。为此,一是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建设。二是做好产销对接工作。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开展产销对接会、展览会、交易会和洽谈会等活动,推动生产经营主体与当地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加工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对接合作关系。三是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培育和引进电商企业,鼓励电商卖家开设主题馆、旗舰店,推动特色优品进驻电商平台,扩大上行范围和种类。同时,善于利用抖音、微信、快手等新媒体,多渠道解决农畜产品卖难问题。

第五,紧密联结、受益农户。产业发展并不能自动惠及广大群众,只有让群众广泛参与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方可使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为此,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村能人、种养大户、科研人员及返乡农民工等创办农民合作社,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合作服务范围。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等。同时,要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合作社发展,不断提升合作社带动小农户、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采取土地租赁、务工劳动、土地入股、股份合作、生产托管、保底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起稳定的利益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猜你喜欢

商洛农业产业十四五
陕西商洛商州区:抓早动快精心谋划产业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
——张润清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作品赏析6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我的是故乡商洛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