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农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22-07-05石建州段鹏飞丁传雨陶爱丽刘阳坤姚伦广

现代农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课程育人

石建州,段鹏飞,丁传雨,陶爱丽,刘阳坤,姚伦广

(南阳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农业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1 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推动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型[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注重促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4]。

国以农为本,农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其发展需要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新时代农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农业人才刻不容缓[5]。农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农学专业是设置最早、办学积淀最为厚实的主体专业[6],作为传统优势专业的农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具有科研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7]。目前,农学是发展最为完整的农业科学领域,是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专业[8]。由此可见,开展农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工作十分必要。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三个所有”:即“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强调“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老师主要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主要用于专业课程学习,所以,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主要依托和基本载体[9]。

2 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南阳师范学院的农学专业本科4年基本学制,须至少修读课程计划中的174.5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南阳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办法》,方能获得农学学士学位。培养目标旨在使学生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人文和科学素养、国际化视野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具备扎实专业基本知识技能;不仅具备健全人格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现代农业应用型人才,同时,能够成为为国家以及豫西南的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兼研究型或者创业型兼技术型的复合型本科专业技术人才。农学专业的教学目标秉承“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体现了博大、厚重、睿智、卓越的精神。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具体要求,包括专业方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有专业要求,又有思想品德的要求);对课程的要求,主要是对课程教学目标在知识、能力和价值等方面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章节,需要相关章节中的思政素材、元素和知识点的融合。遵循人才培养质量的产出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依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专业特征,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以达到农学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相关要求。南阳师范学院多年来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为基础,集聚学科专业优势,搭建科研平台,培养地方实用型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积极献智献力。

3 农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0]。南阳师范学院农学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作物学和生物学等。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种子学、农业生态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教学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农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包括对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道德修养、宪法法制教育的法律意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的文化内涵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家国情怀等。《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农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9]。发掘农学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正确把握农学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构建农学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使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获得双丰收。

4 农学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通路径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挖掘农学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设计与探索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高校教师的发展政策向教书育人取得成效的教师倾斜,这也将更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积极实施课程思政的热情。农学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通路径遵循宏观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具体的实现途径包括在教学的各环节中: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贯穿于课堂授课、课下辅导、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每一个环节。实施方法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对专业知识的阐述来说明做人做事的道理,用学术讲思政,专业知识承载思政元素,两者水乳交融,主要采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法。

4.1 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的目标,达到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加强了对课程思政主力军的专业水平、思想道德素养的要求。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主力军,着力提升教师团队课程思政素质水平和意识能力,影响着课程思政工作的效果。大学生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师责任重大。价值先行,深入挖掘,各学科、各专业、各课程都有着独特的育人内容和方式,教师认真思考课程思政元素和素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11]。

教师要认真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的相关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该门课程的教学,以期达到盐溶于汤、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9]。

提高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之一,课程思政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主要把握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两个方面。在生活中,教师留意学生的思想动向,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思想问题,教师应实时地予以正确的解决和引导。在教学工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对选用的教材、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教学策略、考核评价等环节要仔细规划和准备。有机纳入教学目标,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育人观念,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旨在思想启迪,将课程思政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11]。作为农学专业的教师需要积极发掘农学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各种思政元素,并进行总结和凝练,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程思政融汇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认同感和自己需要承担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和职业精神。通过农学实验实训的实践锻炼,训练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不畏艰险,探索未来,追求真理和勇攀科学高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调动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脚踏实地,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主动参与,争取有所作为,扩大知识面,努力提升综合素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久久为功,真抓实干,以期达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通过对专业课思政素材和思政元素的挖掘梳理,也会大大提高教师专业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由一名单纯的授课教师逐渐转变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实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目标。

4.2 理论课堂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实践课堂巩固思政教育成果

高校专业课不同于思政课,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问题,健全学生的政治方向、立场问题,使用显性教育的方法;而专业课在于帮助学生确立本专业兴趣、专业认同感、科学思维、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用隐性教育的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

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要求。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与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多维度地增加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了解国情民情,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理论课堂深挖思政教育元素,课程思政素材和元素都是从专业知识体系中挖掘而来的,与专业知识的讲解高度吻合,实践课堂巩固思政教育成果,学生易于接受。

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应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发掘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各环节;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体系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使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育人目标。农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路径,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协调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深入发掘各门课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各种素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农学课程体系,抓出成效,有所作为。

5 小结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客观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使传统农业向“科技化、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12]。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13]。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11]。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正确世界观、积极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精神品格等思政素材和元素,使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融为一体。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和关键,作为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有所作为,创造佳绩。教师应积极发掘本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选用正确教学方式方法,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政教育。同时,教师准确把握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素材,不要生搬硬套,更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积极构建并不断完善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关键[14]。人才培养的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核心,期待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的成长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覆盖,尤其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有效推进农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以提高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课程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