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2022-07-05白建华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云南

白建华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1、引言

2015年1月19-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个定位”重要指示。7年来,云南民族大学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三个定位”的具体措施,立足于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和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云南民族大学为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院校之一,也是建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的单位之一。2013年11月14日,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在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举行基地挂牌仪式。

多年来,云南民族大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培育适应并能推动区域体育事业发展人才和形成优势教学与竞赛训练模式的需要,结合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而增设校本课程,以供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的学生、体育专业本科学生、其他学院学生的公共体育课选读学习,基地建设的成效明显。这对推广民族体育文化、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成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参加历届全国、省市民运动会代表队队员的比赛训练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这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承担着重要角色。基于此,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学为对象进行调查整理,实地调查走访,阐述云南民族大学传统体育基地建设经验和启示,将对研究成果进行细致认真的评价,旨在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建设经验和科学的理论启示。

2、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的现状

2.1、体育基地项目设置及学生选拔要求

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依其项目建设规模和筹建的目标来看是综合的基地。民族体育项目的设置,结合学校以独立单位身份参加历届云南省民运会和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民运会的实践经验,围绕民族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掘要求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现实需要而进行设置。截至目前,基地设置有高脚竞速、蹴球、秋千、板鞋竞速、射弩、民族健身操、吹枪、龙舟、陀螺、武术等民运会比赛项目,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相关项目运动队。

由表1可见,各项目运动队均配置了1-2名数量不等的教练员,人数最多的运动队47人,最少为4人。各个项目运动员的选拔条件及范围均为在校内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少数民族学生(大一、大二),训练方式为日常训练和集训两种方式,在日常训练中,每周训练次数2-4次的有蹴球队、武术队。每周训练次数3-5次的有秋千、民族健身操、射弩、吹枪、陀螺等队伍。高脚竞速队、板鞋竞速队、龙舟队每周4-6次,其中龙舟队因其训练场地为校外训练基地的特殊性,因而实行工作日在校内体能训练为主,周末前往龙舟项目训练基地进行登舟练习。各项目运动员的训练时段均在不影响学习的课后时间段进行。集训时段安排在运动赛事开赛前2-3个月,期间严格打考勤,执行请销假制度。

表1 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队览表

2.2、场地器材的建设状况

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是云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以学校体育学院为依托而建,场地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由民族大学招标建设。截至目前,基地建有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馆1座,专用的高脚竞速塑胶跑道、专门的射弩训练场地、秋千场地2块,陀螺场地4块,综合体育馆1个,内含民族健身操馆3个。

从表2可见,训练基地场地设施比较完备,场地“一地多用”规划得比较好,“合用”场地的利用,实现场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场地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对少数民族体育竞赛场地建设要求而施工建设,旨在更好地让运动员熟悉运动场地,发挥训练和竞赛水平,以提高民族体育竞赛项目的成绩。

表2 基地的场地使用情况览表

2.3、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训练方式

基地师资力量相对齐全,拥有一支50余人规模的师资队伍,职称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师资队伍不仅结构合理,而且专业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绝大多数教师参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并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基地还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的攻读和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研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教学与训练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基地在实施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时,实行公共体育课的理论与实操教学、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操教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项目运动队的选拔和训练相结合。公共体育课主要通过“游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传播民族文化,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操教学由专门项目的专业教师及教练进行科学施教,分阶段进行专门教学,其意义在于教授学生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及项目实践经验,起到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项目运动队选拔与训练,由12名教练员负责选拔与训练(见表3)。从职称来看,有教授1人,占练员总教练人数的8.3%;副教授5人,占总教练人数的41.7%;讲师3人,占总教练人数的25%;助教3人,占总教练人数的25%。可见,基地的教练员队伍结构合理,新老教练配合执教,从教练员层面来说体现新教练对老教练执教经验的继承,从运动员层面体现运动员和不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学习,共同为基地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表3 基地民族体育项目教练员职称结构

2.4、体育基地教学训练的成果情况

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多次承办云南省民运会和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并以独立单位参加云南省民运会,获得优异奖项,对竞赛的组织与运动员选拔训练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基地正在稳步地发展成为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研训练以及教学中心。优秀的理论基础指导科学的训练方法,促使基地的民族体育项目运动成绩稳步提升(见表4),在提升基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和传承领域的影响力的同时,也树立了基地师生切身弘扬优秀文化的自信心。

表4 训练基地近俩届全国和省级民运会获奖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基地能够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是基地结合长期积累的理论基础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而取得的。基地重视科研工作,经过全体教师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2000年至今,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民族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4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基金项目1项;云南民族大学教学科研项目1项;云南省体育局横向联系课题1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公开发表体育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篇);获省部级科研论文奖4项;获地厅级科研论文奖15项。基地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开创了民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3、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的经验

3.1、明确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丰富,源于各民族生活生产的原始积累,容易被各族群众接受和参与,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云南民族大学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

(1)民族文化传承。全国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云南省内聚居着人口超过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多达26个,占省内常住人口的1/3以上。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多元丰富的民族文化需要传承、发扬。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资源相当富集,全校目前已经聚齐来自全国各地的56个少数民族学生,这无疑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非常好的条件。而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群众对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的积累。云南民族大学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深层次探究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并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开设了《武术》、《板鞋竞速》、《民族健身操》、《陀螺》等等一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创新引入体育课堂教学。未来规划依托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特色办学理念,发挥自身优势,开创出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局面;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能力培养。民族特色,体现于民族体育属性中的竞技体育的属性,通过竞技体育方式,体现出的是不同民族对于自己文化的诠释与表达。同样通过竞技体育方式,促成文化在各民族间交流,进一步带动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基地的建立,不仅带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带动民间竞技体育项目的比赛效果、训练方式方法与比赛技巧等方面的创新进步。因此,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培训高素质的竞技项目教练员,以教练的专业水平对民族体育项目运动员采取科学专业的训练,促使队员适应规则适应比赛,掌握技术要领,并通过以赛代练方式,学习交流,提高能够用于实战的竞技水平。

3.2、推进基地载体功能基础建设,夯实民族体育项目训练与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是一种兼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载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训练活动载体、传播和交流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具有教育属性的特殊载体。这其中的民族文化载体功能是这几种载体功能的核心,服务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践行民族项目竞技训练,提高项目竞技成绩。创新包括民族文化课程、民族竞技体育训练理论与方式方法、教练员和运动员培养机制等多种途径,进而推进基地载体功能建设。

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就是这样一个载体,专业教学层面,一直以来走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发展模式,除了开设常规专业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羽毛球等常规现代体育以外,也将民族传统体育理论课程、板鞋竞速、高脚竞速、秋千、吹枪、表演、武术、陀螺、蹴球、射弩、抢花炮等十多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基地体育课程教学之列。而且其中的项目也常年进行队员选拔及训练,用以历届省民运会和市民运会各项目的参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3、以赛促建,重视交流吸取成功经验

参加民族体育赛事,一来可以检验基地建设成果,二来可通过民族体育赛事与其他单位交流学习,通过“以赛促建”相互交流和吸取基地建设成功经验,是促进基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自1989年云南省第4届民运会,云南民族大学以独立单位出队第1次参赛,此后的第5届、第6届、第7届、第8届、第9届云南省民运会也从未中断参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另据2013年建立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建立为新起点,先后参加了2014年第10届、2018年第11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绩稳步提升。此外,“民体杯”全国民族健身操推广大赛于2019年在云南民族大学呈贡校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3支代表队500余人参加比赛。2019年成功举办了云南民族大学首届民族健身操、舞蹈大赛等。丰富的民族体育赛事参赛经验,既得到了交流学习,同时也形成了扎实的基地建设经验。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推传统体育基地高质量发展

基地的建设,民族体育项目训练的组织与实施,离不开教练员队伍的建设。目前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拥有的这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教授7人,副教授15人,绝大多数教师参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练员或裁判员的培训,并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赵静冬教授与寸亚玲教授为教学名师,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与科研方面建树良多。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的助推下,不仅能够培养出一批批新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还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少数民族体育专业高素质人才,为基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力量。

4、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的启示

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成功建设经验,无疑是有益的,附有启示意义。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既要定位基地的功能和目标,发挥基地在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能力、培养传统体育教练员等方面的作用。又要发挥基地对民族传统文化、传统体育项目竞技训练、传统体育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载体功能。也应当重视比赛交流,传统体育基地的成功建设,通过以赛促建交流学习是一种非常有助于基地发展的方式。此外,师资力量以及质量是基地高质量发展的保证,高水平师资力量来组织一线教学实践,对基地的建设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自2013年在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挂牌成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以来,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培养民族体育工作者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科研成果显著,基地已建树多篇国家社科项目,形成了众多民族体育教材,为基地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是宝贵的、有指导性的。在区域内来说,为今年认定的云南省首批7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建设性指导和科学的理论启示。从各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实质性建设来讲也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5、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应如何集合优势资源来确定发展目标,实现基地的功能,如何通过合理方式实现基地的成功建成和高质量发展,上述案例的经验给出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从民族体育项目、场地器材、师资队伍、交流学习等基础方面着手,注重基层平台建设,涵盖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创新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成绩显著。并得出基地的发展目标要求和功能定位要求,推进基地载体功能基础建设,夯实民族体育项目训练与传承,以赛促建,重视交流吸取成功经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推传统体育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此为启示,为更好地服务云南省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特色,引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云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成语魔方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