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维度探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培养

2022-07-05谷春雷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师资体育专业

谷春雷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400)

体适能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针对人体各部位机能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而提出的概念,能够作为衡量人身体健康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体适能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为后天的身体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心智反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促进病人恢复身体健康。体适能教育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体育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体育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和健康体魄,才能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支持。

1 明确育人育才目标

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目标是培育体育人才的“指路标”,对落实育人育才使命至关重要。如果高校不能充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教育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素质发展和能力构建需求,明确体育人才培养策略,势必会让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成为“空中楼阁”,失去原本的价值和效用。特别是在全面贯彻和落实“体适能”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下,高校体育专业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积极明确体育专业的育人和育才目标。为此,高校应理顺和弄清“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学生成为这样的人?”“怎么让学生作为这样的人创造个人价值”等问题,进一步深化对体育专业教育的认知与理解,从中收获育人体会和育才启发,以此推进体适能师资培养。高校还需要从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构建角度出发,明确体适能师资培养目标,完善体育专业教学策略,通过提供必要性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的支持,为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创造环境和提供支持,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和体适能训练中实现个性、情感、心理及体能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

2 加大师资投入力度

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充足教育资金的支持。只有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扩大和提高师资力量,才能为培育素质高、能力强的体育人才提供保障。在扩充教师人手方面,高校可以丰富招聘渠道,提高岗位薪资待遇,促进社会上的优秀体育教师来校执教。对于高校来说,体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力量的壮大与发展,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高校需要从政府和企业方面需求帮助。一方面,最大限度争取政府的扶持,依托优质的教育发展计划,争取政府的政策红利和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交流,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为相关企业提供人员培训和人才储备支持,争取在体适能师资培养方面获得更多的益处。

3 推动课程建设

体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实力的壮大与提高,需要高校深刻认识体适能教育的落实方法与策略,特别是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课程建设作为体适能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高校应深刻认识,加强课程建设是培养体适能师资和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素养和能力的必要路径。特别是针对当前体育教师存在的实践能力强、理论能力弱的特点,将薄弱的体育理论、零散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体适能锻炼经验进行有机融合,然后以标准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呈现出来,才能有效提高全校人员对体适能教育理念的认识,推动教师教学素养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到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的体育知识,从而实现理想的育人和育才效果。高校需要组织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加强体适能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托体育专业课程和专项体育技能,进一步完善包括学生的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等素质的培养方法。结合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体育专业课程,保证每个课程都有相应的体适能训练活动进行跟进,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能和体质。

4 创新教学模式

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和应试体制的影响,高校体育专业形成了以教师为课堂中心,以学生为受众群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教学成果,也不利于发展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甚至对体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日常体育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依据教学大纲的需求,进行照本宣科式的“一言堂”教学,只注重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不注重完善能力。这不仅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限制了教师教学素养和能力发展,还让学生失去主体学习地位,严重遏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潜能的开发。虽然部分教师在体适能训练活动中,重视训练方式和方法的使用,但受教学模式的限制,未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需求、身体素质等角度出发,依然不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调动学生参与体适能锻炼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认识到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比如,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健康的角度呈现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作用发挥的影响,从体育技能的角度呈现如何进行体育技能锻炼,如何提高身体敏捷、协调、爆发力及速度等,进一步激发学生锻炼体育技能的兴趣。

5 完善师资培养模式

提高体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培养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在整个体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培养过程中,教师作为最核心的元素,其专业素质和能力发展需要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只有实现教师能力发展带动学生能力发展,才能将体育专业教育做大做强,为国家和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为此,高校应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师作为复合型的通才,其教育理论、素质、能力及知识技能结构,都是保证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石,所以高校需要结合现实发展需要,探究教师培训学习项目,以实现精准培训教育。通过建立“菜单式、自由化、开放性”的培训服务平台,提供真实的教学训练情境,使教师能够在实践学习中锤炼专业素养和能力。同时,高校要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为教师成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是要注重拓宽教师的学习渠道。比如,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让教师深入到体适能知识讲解、技能运用、体育设备生产的一线。再如,可以加强与其他体育教师的交流,通过分享彼此的教学心得、经验,促进教师提升教学素养和能力。

6 推进体适能教研

高校体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培养离不开体适能教研成果的支持,所以高校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的投入,结合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学习需求、能力特点等因素,制订出更加合理、科学的体适能教研方案,以保证教研成果精准地作用在体适能教学中。为此,高校需要从对学生的体适能训练结果中定位体育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体适能训练,了解学生对各个体育运动项目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充分认知全面发展学生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活性、柔韧性等方法,深入理解这些体育运动项目对培育学生勇敢、果断、顽强、执着等意志品质和心理适应效果。通过精准定位理论和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技术训练、身体素质练习进行有机融合,进一步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潜能,从而让体适能教学更具效果。同时,高校要结合国家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人素质发展和能力构建情况,确定体适能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将专项技术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高校要加大对体能素质训练的教研力度,将如何有序、稳定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为落实人本教育的把手。特别是在教学要求上,教师决不能给学生过多的锻炼压力和心理负担,应在完善教学环境和设备的基础上,讲授掌握辅助项目基本技术及身体素质练习方法,以及配合更具针对性的提升方法,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及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加强实践练习,逐步完成体能和身体素质提升目标。

7 加强完善评价

对于体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培养来说,加强教学评价和完善学习评价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从以往的教学和学习评价模式来看,其评价结果并不能直观、立体、真实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换句话说,这种评价结果不利于高校制定体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培养策略。因此,高校需要将改进教学和学习评价机制作为重点改革工作任务,使其转变成推进师资完善工作的有力把手。在教师体适能教学评价方面,高校应结合体适能教育发展趋势,科学地增加一些能够反映教师教学素养和能力的评价项目,如教学情况、教研水平、理论知识讲授能力、知识竞赛成绩等。通过结合体适能师资结构优化要求,合理赋予这些评价项目权重,并展开及时有效的评估,以实现对教师体适能教学素养和能力发展情况的了解。针对教师体适能教学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足和完善,从而促进教师提高素养和能力,促进体育专业体适能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学生体适能学习评价方面,高校需要及时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学生体育能力构成的各个因素,逐步实现从传统、单一的体育技能考试向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的转变。通过科学地增加一些能够反映学生体育素养和能力的评价目标,如学习态度、锻炼意识、身心素质及课堂表现等,并通过做好权重分配,有机融合笔试和运动测试,对学生体育知识掌握成效、专项技术能力运用能力及身体素质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性的评价,以切实了解学生体适能学习上存在的不足。通过让教师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以此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和体育能力的进步。

8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培养仍是体育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高校应明确体育专业体适能师资建设与发展的不足,并立足于自身条件和现实需要,制定师资培养策略。通过明确育人育才目标、加大师资投入力度、推动体适能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健全用师制度、完善教师培养模式、推进体适能教研,并加强教师教学,完善学生学习评价,才能切实促进体育专业体适能教育改革,构建更加先进、系统的师资体系,为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猜你喜欢

师资体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我们的“体育梦”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