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班级合唱中的共鸣训练

2022-07-05郑燕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7期
关键词:共鸣艺术性

郑燕

摘要:合唱就是多个声部再通过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合唱其实更多地是淹没自己而突出集体,所以共鸣训练是合唱训练中的基础训练之一.通过发声及共鸣训练,从而做到: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

关键词:共鸣;自然过渡;弱声唱法;哼鸣唱法;艺术性

合唱是一门对和谐度共鸣度要求极高的艺术学科,它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教堂的诗歌班,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合唱就是多个声部通过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合唱其实更多地是淹没自己而突出集体,所以本文从分析合唱中的共鸣训练的重要性入手,来论述共鸣训练是合唱训练中的基础训练之一.

一、正确吸气是使各音区达到共鸣的基础

发声首先需要正确的吸气,通常我都会让学生躺下,以睡觉的姿势感受吸气,再站起来吸气,明显,睡觉的姿势吸气我们的肚子是鼓起来的,而站起来的吸气肚子是不变的,那是因为平躺的姿势吸气能吸得深,而站着吸气,气只能达到肺部,气息比较浅,所以要求学生对比之后采用躺下的姿势深呼吸,感受气下丹田的状态,也可手插紧腰部,腰围用力抵抗,运用力的作用,形象的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吸气和控制气息;正确的吸气之后便开始发声,之后便对共鸣器官的运用,共鸣器官主要有可调节的喉腔,咽腔,口腔等;另一种是不能调节的胸腔,鼻腔等;共鸣器官又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为头声区(高音区)、混声区(中音区)、胸声区(低音区),人声的三个音区的划分既独立又有紧密的联系,它是个系统的声乐体系,我们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使三个声区统一起来,使整体声音达到平衡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共鸣效果。

二、使不同的声区音色上自然过渡。

发声是经过喉头也是启动声带,此时喉头要放松,才不会伤到声带;再达到口腔,口腔要打开,然后再上升到鼻腔、头腔,形成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统一传送出去,使声音得到美化。

要使学生获得有共鸣有弹性又圆润的声音,就要训练学生能够正确的调节省体的共鸣腔体,训练时要掌握好中声区的混合共鸣,从中音区向高音区发音时要逐渐调节软口盖,逐渐上提,保持半打哈欠的状态,我经常提醒学生口里像含一口水,使声音饱满,圆润;例如八年级花城版第三单元歌曲《我和你》,第一句歌词我和你的我,一发音就让学生用打哈欠的状态唱出我,并通过气息的控制,自然過渡到中音区,在中音区也要保持高声区的感觉去唱,才能使声音统一和谐。

三、常用的共鸣训练方法

1、弱声唱法(Mwzzo  voce):弱声唱法不是虚弱无力,而是在于能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形成高位置。学生能自然地调整共鸣器官和声带的适度张力,使肌肉放松,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先有声音的想象,养成准备好后再歌唱得良好习惯。唱弱声时气息控制要像练太极一样控制内在气息,使气息如流水般细而不断,此时应微张鼻孔,胸腔打开,整个身体就像一个高音质的音箱,发出美妙的声音。所以在平时训练时我们可以用u、v母音开始,例如用LU、LV进行练习;在练习时可不断提醒:第一:保持u母音的竖感和通感,使声音通畅不会出现由声带带来沙沙的声音,唱时唇部及鼻腔有轻微的震动感,好像声音是从鼻子上端发出来,然后慢慢张开唇部来唱母音。我们可以先用哼鸣来寻找气息的稳定和共鸣的感觉,合唱中的哼鸣其实是解决气与声的统一,一般弱声唱法一开始尽量要用p或pp的力度来唱,但声音不能虚弱,一定要有内在的气息去支撑,正确的哼鸣时不能漏气,要保持声带和气息对抗的平衡与协调。例如我们可以简单的用字母m进行练习,然后在哼鸣m的基础上,再加入所有的母音(a  o  u  e  i  ),即分别用ma mo  mu  me  mi来进行练习,在合唱训练中,及时加入多声部的哼鸣练习,可一举多得,并提醒学生要将所有母音向哼唱状态靠拢。总的来说,弱声练习就是培养学生在合唱中的内在听觉,而弱声训练时所有的声部都能听得到,从而控制自己的锋芒,做到音色能融合在一起。

四、如何协调共鸣器官

如何调节共鸣器官首先唱低音区时要想到头腔高音区的位置,最有价值的低音不在于能唱多低,而是在于是否具有高位置。反之,唱高音时要想到低声区时的通畅及松弛的状态,最好的高音的价值在于它是建立在坚实底座上面,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为:“唱高想低,唱低想高”。例如我们可以采用第一垂直式训练:由低到高的上下级或八度跳进练习,多采用V U O 母音的练习;第二多练习下行音阶。

五、提高班级合唱艺术性

学生在全面了解合唱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应当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各个声部之间的协和,促进各声部之间的合排工作,使学生在合唱过程中更具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做好艺术性处理工作。在开展合唱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统一音色,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逐渐学会统一声音的技巧。学生进行合唱声音训练时,由于发声技巧掌握不足,发出的声音或柔或刚,起音时若时强,声音或连或断。音乐教师需耐心分析及指正学生的此类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发声技巧,保持合唱的共鸣性。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声部来说,在合唱过程中应当时刻坚持统一性原则,保证声音和谐、统一,提高合唱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在合唱时声音的力度、节奏以及速度上的整齐性。学生合唱时若出现抢拍或者落拍的现象,合唱声音混乱,将会直接影响整体合唱的效果。除此之外,音乐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合唱曲目蕴含的情感,加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将自身的感情与曲目融合在一起,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提升合唱的艺术效果。

总之,共鸣腔体的调节是正确歌唱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对歌唱的音色变化起着重要作用的手段,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合唱团整体的声音,通过发声及共鸣训练,都要做到: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并充分感受合唱曲目蕴含的情感,加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将自身的感情与曲目融合在一起,真正理解作品的情感,提升合唱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杨鸿年著.《童声合唱训练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120-122

[2]王毅著.《论中学音乐课中的多声部合唱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5-8

[3](德)埃曼,(德)哈泽曼著《合唱队训练的几种方法》2008.15-19

[4]《浅谈合唱中的发声训练》---百度学术

猜你喜欢

共鸣艺术性
我们的国宝 鹰形陶鼎——原始社会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浅析老龄化背景下公园小品设计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