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刍议
2022-07-05陈彦妤
摘 要:在“大思政”背景下,立足于中职英语课堂,围绕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索。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应提高自身教育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深挖思政要素,整合教学资源;创新课堂评价方式,落实浸润式育人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彦妤(1993-),女,江苏宜兴人,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改革、专业融合。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中职英语课程任务是提高语言技能,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我们的课堂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英语课堂现状分析
(一)中职教师德育意识弱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如星火般蔓延而来,中职教师思政要素挖掘和运用能力亟待加强,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仍停留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融入。因此,教师往往为了思政而思政,或者生搬硬套,教师疲于在恪守知识化应试的同时勉强塞入思政元素,使得“思政”浮于表面。
(二)中职学生价值偏差
中职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懵懂”与“个体意识”此起彼伏,这意味着他们更需要优秀价值观的引导。而中职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接触信息化工具和网络信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中有很多博主靠各类低俗表现、猎奇刺激等噱头博眼球,推崇享乐主义,像对“躺平”“蹲族”等词汇的解读已严重偏离社会主流的正向价值,极易导致中职学生浮躁的同时发生价值偏差。
(三)课堂教学形式滞后
中职英语课堂过度依赖教材,恪守书本组织原则,使得课堂维持着程序化的流程,未能紧密衔接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内容。同时,课堂的核心内容仍在强调语言知识点的记忆,未能很好地对接学生的实际诉求,忽视了英语语言在真实场景中的运用,无法实现趣味性、习得性、思想性的课堂目标。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整合化
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工具,学生在感受中西方差异的同时,应更多承担对外输出中国优秀文化的责任。中职英语课程,涵盖学校生活、个人兴趣、人际关系、生活安全、传统节日、专业实习等内容,可以挖掘和转化的思政要素较多。但书本部分内容已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需要教师在挖掘思政的同时,确立本课或单元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对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借助不同单元的各個主题,在完成实用性语言教学的同时,结合时事政治、校内外案例,传承中国优秀思想和文化,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如在电影专题教学中,原有听力材料《变形金刚》已经脱离时代特征,于是笔者将其变更为2021年颇受好评的历史战争片《长津湖》的推荐语篇,将对话句型从简单的一般疑问句“Have you seen the movie? Yes, I have. / No, I haven't.”“Do you like the movie?”改成了“What do you recommend?”“What impressed you most?” 等更具有话题拓展意义的实用句型。以电影为切入点,去寻访这百年间祖国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又是如何从磨难中崛起,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中职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将课堂的主体身份还给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多地预留学生展示与合作的空间,让学生在情境的深度参与中达成在“做”中学,在“感”中立。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专业特色,布置课前任务,合理安排团队合作;创设虚拟真实情境,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闯关的动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如 “趣配音”“点读绘本”“慕课”等软件和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云平台”的实时互动与监测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交互性。
如在教学大赛中,笔者创设了“冬奥会志愿者招募”的任务情境。课前学生登录平台,完成线上学习及海报制作;课中先通过视频欣赏、听力研磨等方式实现词汇的句型的积累,完成范例模仿。之后学生通过歌曲演唱、红旗交接等小组合作展示,完成影片推荐,深入了解中国不同时代的挣扎与奋斗,更好地在寻访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认同感。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师对学生学习和习得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从空洞的、宽泛的模式转向具体的、个性化的内容。教师一言堂下的终结性评价已经不适用于课堂的思政性发展,不能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无形中不利于师生情感、态度的交互。教师应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从专业知识、第三方观感、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评,并及时给出正向反馈,将教学目的有机融入评价内容,增加学生自我反思与完善的空间。同时,鼓励学生互评,“蹲下来”看问题通常能看得更清晰,由此学生站在同一平面上进行互评,往往更能戳中各自的想法,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如在评价数媒班学生课前绘制的海报时,英语教师从主题、画面、字迹等方面评价,从专业课教师的角度则提出了“对比色”“远山近水”等专有名词,而小组成员和其他学生则从情感、态度、合作等各个维度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的反思,并增强其责任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隐性思政目标。除了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引入外部评价量规从整体衡量本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如“好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评价表等。
三、中职英语课堂渗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分析
笔者以教学大赛案例“光影岁月,传承百年”为例,围绕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展开分析。
(一)学情分析
此次授课对象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对陌生词汇有畏惧心理,且不愿意开口说英语;但是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有关能力、性格、职业、生活等词汇及相关表达,对讨论影视及人物的简单对话有一定的理解力;同时,学生基本都能够使用剪映、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简单的图片编辑,同时有素描等美术基础专业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会鉴赏和介绍中国影视作品,理解和领会作品的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提升影视鉴赏能力,提高英语表达的勇气和语用能力;2. 过程与方法:运用查阅资料、演唱歌曲、欣赏视频、推荐影片等多种形式,以电影为切入点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的发展历程,领悟红旗传递的真正内涵,学会推荐影片;3. 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践行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课前“峥嵘岁月”资料包里的单词和词汇(如:recommend/plot/ director/characters/ patriotism等);掌握影片推荐相关句型(如:What do you recommend? I recommend the movie..., whose type is.../ What was the background? The movie takes... as background.等);2. 教学难点:通过红旗传递的方式,结合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小组合作完成海报设计和电影的推荐任务;能从影片中感悟红旗传递的真正内涵,成为红色基因的践行者。
(四)教学过程
课前:为了让学生在情境学习的深度参与中达成“在‘做’中学”,教师在平台上创设“冬奥会志愿者招募公告”情境,布置课前任务单,筛选、设计并投放资源包,同时根据软件反馈,及时跟进学生的自学情况,并适时推进课前任务的完成;学生登录学习平台领取任务单,借助资源包进行知识储备,小组分工合作绘制海报、制作ppt、学唱歌曲等感受爱国精神。
课中:1.导:为了加强历史代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播放视频《祖国百年缩影》,学生观看峥嵘岁月发展史,感叹祖辈们心酸却坚定的探索精神。2.析(分析电影知识):为了让学生通过“听、论、说、仿、展”几个过程,习得电影推荐的相关表达并在由浅至深的对话练习中内化,教师播放最新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与听力材料两遍,引导学生总结文本情感、电影类型以及影评角度,并分析推荐电影的范本;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参与讨论,仿照句型、组队操练,仿照范文、合作撰写电影推荐词。 为了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教师课前邀请美术老师对各小组课前绘制的海报进行点评并录制视频,学生课上观看专业老师的点评,获取除英语技能外的专业评价。3.鉴(小组推荐电影):为了让学生调动“眼、口、耳、手、肢”等多种感官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运用与表达能力,教师将中国百年历史划分成四个时代(Bacon Years烽火岁月, Socialist Construction火红年代,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春潮涌动, The Great Rejuvenation復兴伟业),将红旗传递给第一小组,给各小组充分表达与展示的空间;学生按组逐个上台,分享影片推荐词,用歌曲、舞蹈、诗歌、影视片段等各种手段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完成每个时代的红旗交接仪式。4.探(探究核心价值):为了让学生通过影片理解祖国崛起的核心精神,明确该如何将红旗接力并将精神传承,教师设置问题讨论“What is happiness and what should we do?”,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当代中职生该如何立足当下,不负先辈,不枉青春。
课后,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接触中国传统优秀影视作品,对中国历史有进一步的理解,加强文化自信和爱国精神,教师布置电子海报任务,并利用学校公众号进行推送,发动全校学生投票选出最具感染力作品。学生为自己所做的影片推荐单写推荐词,制作成电子海报。
(五)教学反思
1.创新点:以建党100周年为探讨点,以四个最具代表性的年代串联整个课堂;以影视作品为切入点,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融入英语课堂中;以推荐单和红旗交接为串联点,将中国精神传承和发扬。2.改进措施:要重视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拓展和课后延伸的环节,更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杜绝生搬硬套的思政教育。
四、中职英语课堂渗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成效
(一)学生涉猎更广泛
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变序与重组,使得中职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教材变为教材原有重难点与最新时事热点的结合,让学生在不忽视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涉及更多更为广泛的社会新闻,由此增加相关话题的词汇量与句型表达。例如,教师将每月节日(about traditional activities)、冬奥会(about BingDwenDwen/gold medals)等内容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学生在学习与分享中感受到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他们因掌握更多的流量知识而自豪不已,在无形中端正了三观,形成正确的荣辱观。
(二)课堂形式更多变
教师通过融媒体手段的挖掘、组合与运用,使得中职英语课堂不再枯燥单一,让学生在一茬又一茬的教学活动中,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充分调动。例如,教师会利用点读笔和歌曲拓展法来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备,会利用各种情景体验让学生更有仪式感与参与度。学生体验新颖、丰富的学习方式,每节课都兴奋、期待地迎接教师的到来,教师回以愉悦的微笑,一节美妙的英语课便开始了。
(三)教师素养更提升
当课程思政元素渗入中职课堂,就要求中职教师不但要有善于挖掘要素的能力,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了达到浸润式育人,教师不得不每天更新时事新闻、提升思政敏感度,这从客观上促进了教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与知识的积累。
综上所述,紧跟“课程思政”这一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将中职英语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备“课”,也要备“德”,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前、课中、课后、评价等各个环节,赋予课堂新的生命力。因此,英语教师首先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紧随时代潮流,顺应学生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核心素养,这样才能进一步促成中职英语课堂“学与思”的融合,在提供双语教学环境的同时,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黄怡凡.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文教资料,2018(5):209-211.
[3]杨惠敏.“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35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