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与方法研究

2022-07-05王英于霜柏余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王英 于霜 柏余杰

摘  要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缺口巨大,企业发展困难,依靠高职院校单独培养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在此背景之下,校企协同育人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详细阐述基于“典型企业—典型产线—典型产品—典型案例—典型教材—典型教案—典型实验实训室”的深度产教融合模式,“五教合一”、团组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课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6-0090-03

Research on Training Path and Method of Cooperative Talents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based on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WANG Ying, YU Shuang, BAI Yujie

Abstract  With China’s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continue to accelerate, the demand for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s more and more urgent,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aking Su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seven typical” integratio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five education in one” “learner centered” and “course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are expounds detailed. In addi-ti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elec-tromechanical related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urse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0  前言

2019年初,國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1],明确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随后,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2],

支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自此,专业群建设在高职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促使各大高职院校积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群,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点、行业背景的发展优势,打破传统的办学格局。因此,创新人才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是专业群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功能。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持续推进与步伐加快,企业逐渐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机器代替人已是主流,产品智能化、设备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单一技能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从而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强烈冲击。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当今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融合指明改革和创新发展方向。可见,对于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全面加强和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尤为重要和关键[3]。

然而,目前部分校企融合还流于形式,停于表面,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直接对接或者融入企业的实际生产中,与企业实际所需人才不匹配[4]。因此,在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双高”专业群建设背景下,如何与企业深度融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是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目标所在。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

1.1  教学要素与企业生产脱节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地区的产业和企业都提出智能化改造或者转型升级的需求,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也随之改变。然而,传统的和现有的教学实践由于内容的单一和匮乏,不能满足行业或企业的快速更新换代,以致当前的教学要素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的需求,校企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例如:教师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传统等,都会造成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企业的工程应用脱节,从而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进行培训,增加企业人力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好感度和需求量。

1.2  校企融合广度与深度不够,脱离时代需求

校企协同育人一直是各大高校争相创新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校企合作中,常常由于信息不全面或者缺乏高校与企业之间有效的互动平台,使得部分校企合作的模式仍然局限于冠名班、订单班等初步形态,企业并不能真正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主要只是为学校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单位,提供师生参观学习等,从而造成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脱离当前时代的需求。此外,校企性质不同,追逐短期效应,经常导致双方合作的方式、内容、目标不能很好地协调一致,从而使得双方的合作流于表面,效果与成效甚微。

1.3  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约束

校企合作大多只限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政府、行业部门的相关政策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双方的合作行为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约束,学校存在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签订相关企业,企业为了解决用人招人的问题与学校合作,从而造成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固定、经常变换,校企双方互信度降低,达不到预期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效果。

2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0年,江苏13个设区市的就业服务机构招聘技术技能人员577.5万人次,制造业需求277.6万人(次)。面对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以及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江苏装备制造转型升级,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苏州地区装备制造中的智能制造领域,依托国家“双高”专业群、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点、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等,紧密联系苏州智能装备类企业,通过校企互聘、互培共育,全面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企业典型产线典型产品为典型案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结合数字双胞胎、虚实结合等实训设备的深度产教融合路径,构建将教师、教室、教材、教案、教风与企业项目、企业产线、企业案例以及企业规范、工匠精神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

2.1  “形影相随互融合”的深度产教融合路径

首先,联合学校、企业、行业及相关政府部门成立瞄准苏州本地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共同制定相关行业规范与标准,选取最具有典型性的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企业,与专业最为贴合的企业,结合企业的典型产线、典型产品,共同建设典型的实验实训室,将最新的、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等组成教学的典型素材和案例,校企合作共同編写相应的典型教材及教学设计的典型教案,即构建“典型企业—典型产线—典型产品—典型案例—典型教材—典型教案—典型实验实训室”的“七典型”深度产教融合模式,全面培养满足当地大多数企业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其次,通过校企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发挥教师团队的中坚力量,共同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问题。通过深度产教融合,企业不是孤立的企业,学校也不是孤立的学校,而是学校紧随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能需求,动态地更新和优化教学案例、教案等,企业则通过学校不断地吸纳高度符合的人才和技术,达到“形影相随互融合”的美好局面。

2.2  “五教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苏州市十百千工程的持续推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及时跟踪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沿问题,在为企业服务和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案例,对接企业规范,将教师、教室、教材、教案、教风实现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教学要素与企业生产同步、与技术更新同步、与企业需求同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区产业经济持续有效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适用性人才。

3  人才培养体系

3.1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形式,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机制[6],突出校企双主体,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结构化设计。校企联合根据典型合作企业的技术需求及岗位需求共同招聘教师,组成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专兼职教师团队。校内教师围绕企业典型产品进行实践,提升实践技术技能水平;依托校企联合共建的典型实训室和研发中心,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同进行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将企业研发成果开发为教学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

另外,学生自入学起,即与专兼职教师团队进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可选择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在学生三年学习期间,学院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多方位培养学生。“双导师”队伍包括学校教师、企业讲师和岗位师傅,采取“一对一”“师带徒”“老带新”等方式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与实践、顶岗与实习活动,并进行相关考核评价,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联合育人、教师专家共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和能动性,为政府决策和校企双赢提供有力保证。

另外,校企共同育人要明确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待遇等,形成吸引人才、吸引企业专家的稳定队伍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认定标准和认定资格、日常教学行为规范,定期开展校企教学研讨工作。学校为企业导师提供教学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基地,鼓励校企双方师资人员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科研类课题的研究,从而提高“双师型”团队的整体水平,校企双方互帮互惠。

3.2  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其指导思想即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为适应企业对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接X证书的技能要求与标准,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将课程的授课方式、组织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精准对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课程體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即是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拆分和重组,分成若干个模块交叉教学的一种新课程体系,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青睐和改革创新。模块化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分块,而是将专业课程设计成若干个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将不同的内容或知识点穿插在不同的模块里[7]。同时,依据“1+X”技能证书等级要求和标准,结合对应的课程进行课程梳理,先打散再重构,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学院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中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将电机与电气控制、PLC与可编程控制器、工业传感与检测技术等专业课程打散重构,形成模块化式课程体系。

4  总结与展望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形成有机结合体的最佳状态与方式,实现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通过“七典型”产教融合模式、“五教合一”人才培养方式,努力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需求,校企合作,全力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A/OL].(2019-02-13)[2019-08-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A/OL].(2019-03-29)[2019-08-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 辛宪章.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0(10):51-56.

[4] 何钢.基于产教融合的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80-81.

[5] 赵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1):77-78.

[6] 宋云艳,唐敏.基于“1+X”证书的高职书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J].南方农机,2020,51(13):141-142,145.

[7] 王雪香,吴海霞,赵丽娟,等.基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10):113-114.

*基金项目: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ZD2020010101);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化课题研究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团队共同体‘科教协同、团组协作’模式与机制研究”(TX20200103);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1+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激励与评价机制研究”(2019JSJG500)。

作者:王英,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主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教育研究;于霜、柏余杰,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15104)。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