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7-05马炳航孙萱

关键词:青年学生提升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炳航 孙萱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维护国际格局稳定与世界和平演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国家赋予高校国际化建设任务的背景下,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目标导向,文章通过对全球胜任力在知识、价值观、态度、技能等四个维度进行探讨,在原有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的基础上,探索其新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胜任力;青年学生;提升路径;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7-0029-0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维护国际格局稳定与世界和平演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1]。目前,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呈波浪式前进发展,国际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升西降”成為未来国际格局的变迁趋势。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青年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时代使命和民族期望。因此,如何培养青年学生国际视野与核心素养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视角,试图探寻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新的提升路径。

一、全球胜任力概念及其培养路径的发展沿革

(一)全球胜任力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全球胜任力是以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为背景而提出,通过提高青年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以适应国际社会发展需要。

1.概念构成。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on for Economic Coopo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给予的官方定义中,将“全球胜任力”细化为四种能力,分别是针对区域性或全球性等跨文化问题的分析解读能力,对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包容能力,与不同文化他者开展开放和有效交际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在“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希尔(Andreas Schleicher)构建的评估框架中,全球胜任力由三大基础要件构成,即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技能层面向下细化分为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两大维度,全方位多角度涵盖了青年学生在应对全球化问题时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2.应用指向。全球胜任力的提出具有明确的实际应用指向,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个人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文化理解力、技能、态度、语言和价值观相结合,在交际合作过程中解决全球性问题,从而适应全球范围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要求。全球胜任力重视学生跨文化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强调学生关注诸如气候变化、移民和贫困等全球治理问题,并学会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由其衍生的全球学习力、跨文化理解力、全球流动力与全球公民力等子能力在当今时代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3.发展历史。全球胜任力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被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提出,当时主要适用于高等教育范畴,随着该概念不断发展和补充完善,目前被延伸使用至基础教育领域。该概念旨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国际社会变化,增加青年学生与世界的联系,并帮助他们在全球劳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我国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高校需要对大学生在全球胜任力方面进行培养,在基础教学中融合多元文化教育以及国际理解教育,从而提升青年学生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适应能力,对于我国“人才强国”的建设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经合组织于2017年末将全球胜任力作为独立模块加入2018版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2018),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全球胜任力作为评估个体胜任全球化挑战、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所必备的能力,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背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面向新时代复合型国际青年人才需求,如何培养具备宽阔国际视野和过硬核心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青年学生既是全球胜任力的客观载体,又是其传播使者,在世界青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核心价值和时代意义。全球胜任力的提出为全世界青年学生把握时代机遇、适应国际环境指明了奋斗内容和努力方向,关于其提升路径的研究成为当前重要的教育改革课题。

2.培养目标。全球胜任力培养教育是一种培养青年全球素养与国际视野的教育活动。国内学者认为对于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应当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在国内营造更为活跃的教育环境,通过国际理解教育的普及促进青少年全球胜任力的全面提升。纵观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历程与现状,结合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求,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教育应当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定式,重新审视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与作用。适当借鉴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深化教育全球化改革,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注重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探究性研究,系统性地发展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路径,能够培养青年不断拓宽国际视野以及传播中国故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发展挑战。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5G光纤、无线网络等跨距离信息传输系统井喷式发展,国家间互动距离缩短,跨国际沟通日益增多,这为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的发展提供机遇,但也伴随着挑战。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扰乱了正常的社会运行节奏,也迫使现代教育模式与业态发生了转变。因此,在全球一体化节奏放缓、地缘政治和公共卫生安全双重影响叠加的巨大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应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才教育培养导向,聚焦全球协作以解决诸如全球变暖、环境生态、能源安全等全球治理问题为指向内容,为迎接全球教育系统性改革而作好准备。6E979412-36A4-49DB-91B2-B98335136FEA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胜任力解读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同富裕,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关切,从而寻求共同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指出中国的崛起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发展新视角,以和平发展为己任,寻求人类社会共同利益和价值的新内涵[2]。随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解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多个场合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构建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人民所向。该理念以全人类福祉为出发点,提倡各国人民共同面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和全球性问题,共同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繁荣、欣欣向荣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国家行为体享有平等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权利,“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搭建以多边主义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模式,积极协调国际问题相关方良性互动,消除国家间发展不平衡鸿沟,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实现全人类共同进步意义深远。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面向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不变”的“中国方案”,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培养青年全球胜任力息息相关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向世界发出倡议,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现阶段触手可得的美好目标,而是需要全人类携手共进、薪火相传才能够实现的远大目标。时代考题已经列出,青年学生应时刻准备为继承社会主义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在其主旨演讲中将构建命运共同体凝练成“四个坚持”,并详细阐述了“四个坚持”的内涵和实质(见表1)。这与经合组织发布的“PISA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中对全球胜任力给出的定义不谋而合。如果说“四个坚持”是在国家层面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的基本规范,那么全球胜任力的“四个维度”就是在个人层面对如何适应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给出的具体要求。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胜任力的概念融合

全球胜任力在知識、价值观、态度、技能四个维度有着明确定义,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我国实际需要,作如下解读。第一维度,青年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准确分析区域、全球等跨文化问题,理解国家间制度差异和文化差异,掌握国别和区域相关的史地政经及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第二维度,秉持多元价值,对新鲜事物保持理解开放的心态,对不同种族、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求同存异,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接纳和包容不同观点与行为,并适时调整个人的情感和应对行为等。第三维度,能够熟练运用除母语外的至少一种外语进行流畅表达,与国际同行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入交流沟通,在国际社会和跨文化职场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并善于化解跨文化冲突等。第四维度,强调勇于承担责任,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在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需要提升青年学生的全球素养,以更好、更快地实现共同繁荣。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本土提出的概念,全球胜任力作为国际提出的概念,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成为本文的关键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宏大思想框架下,为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路径找到准确的契合点需要一个有机协调融合的过程(见图1)。

三、我国当前对于青年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现状

(一)基本概况

面对世界青年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现实,我国高校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成果[3]。随着各国以及国际组织对全球胜任力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青年进行全球胜任力的针对性培养,通过国际教育理念引导、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学习能力框架等途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等院校针对上述四个维度的解读,为学生拓展第二课堂的宽度,通过搭建国际新闻动态和学术动态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国外高水平院校直播课程等方式,将外语技能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并贯穿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始终。高校还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开放型环境,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坚定学生传播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在国家层面,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为青年学生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提供大量出国留学和就业机会,在学习实践中提升个人全球胜任力。

(二)存在的不足

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的生产仍呈现井喷态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对青年全球胜任力也有新的要求。在此过程中,我国对于青年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路径也显现出不足。

1.现阶段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形成针对全球胜任力提升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在课程思政和国际化课程中加入部分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部分高校通过国别和区域研究等专业或开设“跨文化交际”“国际理解”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时政和全球治理等相关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水平。但相关课程内容对全球胜任力的内涵和维度体现仍有不足,全球治理问题与课程衔接不够,课程设置呈现单一化和碎片化的特点,缺少课程体系各要素间的系统整合,因此教学效果并未达到课程目标。

2.现阶段部分高校专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我认同感方面有待提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外国文化,缺少了对获取内容的筛选,也缺少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青年学生充分认同民族文化,清晰地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精髓,增强民族自信,从而实现民族文化在国际社会传播,以便于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全球胜任力不仅要求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还需要掌握本国文化,从而实现跨文化的思考和分析,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这便要求高校在未来的课程思政和课程设置上加强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理解的相关内容。6E979412-36A4-49DB-91B2-B98335136FEA

3.我国高校对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教育水平地域分布失调。各高校对全球胜任力的理解认识和培养能力差异显著,国际化水平较高的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规模大,因而对于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意识和能力提升明显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

4.教师总量不足且水平有限。由于部分高校对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意识不足,教师参与相关培训较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目前,部分高校主要以国际主题研讨会和国外访学活动作为教师获得教学材料和教学技能提升的途径,因而缺少规范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时,由于高水平的外籍教师较少,致使高校师资队伍全球胜任力提升的作用发挥不显著。

(三)新的时代要求

中国始终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注入强有力的稳定剂。面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我国积极倡导全球疫苗合作行动,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始终站在抗疫合作第一线,让疫苗跨越山海、跑赢病毒,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送去“及时雨”。作为最早承诺将新冠肺炎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最早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最早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生产合作,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疫苗的负责任大国,中国疫苗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世界的疫苗[4],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贡献无可替代。抗疫过程中,我国无数医疗人员、翻译人员和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为世界防疫筑起安全屏障,这正是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真实写照。中国人民始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全球胜任力为载体,与世界人民休戚与共,共同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

同样,“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不懈动力,而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年人才,可以为推进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助力“一带一路”向前推进。因此,对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主动关注国际时事,对全球环境、能源、经济、发展等议题进行广泛了解;能够熟练地运用母语和至少一种外语进行流畅沟通,能够准确地对区域性或全球性问题表达个人观点;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能够在国际社会和专业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勇于承担责任,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的奉献精神等。

四、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路径规划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培养青年学生全球意识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势在必行。结合我国现阶段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的不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胜任力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构建完善的全球胜任力课程培养体系

为改善我国高校缺乏对全球胜任力提升针对性开设课程的现状,将碎片化的课程进行系统整合,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针对全球治理问题开展专题课程,培养学生追踪国际时事的习惯和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开设的全球勝任力课程不要流于形式,而要积极探索其实践意义和精神内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思考出发点,让学生置身于全球时事中,树立历史参与者的心态,从而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并锻炼学生的国际思维。第二,从国家层面出台关于全球胜任力课程培养体系的评价标准。目前,各高校主要通过主观认知或以往经验进行相关课程设置,因而造成课程设置呈现碎片化态势,应当调整资源配置,为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并出台适合的行业规范以确保有效实施,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执行上的可行性。

(二)构建“四个自信”的课程培养目标

“四个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自信不仅有利于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更是当代青年提高自身修养的必经过程。因此,应当将树立“四个自信”作为课程培养目标,培养我国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因此,教师在课程中应积极发挥课堂思政的作用,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整体认知,系统构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认同感。

(三)平衡我国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和全球胜任力培养水平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双非高校与双一流高校间虽存在差距,高校间国际化建设水平有所不同,为解决此类问题,出台特殊地区帮扶政策将是有效的解决方式之一。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不同高校设立帮扶项目,结合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落后地区的学生搭建国际信息获取平台,以开拓其国际视野并培养其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从而在国家层面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四)加大全球胜任力教学师资培训投入

为全面提高全球胜任力教学师资水平,扩大授课教师总量,应当进一步重视对相应师资的培训。通过组建定点培训机构,定期对相关师资进行全球胜任力的系统培训,并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聘请在各行各业中表现突出、有所成就的行业领袖参与到全球胜任力的实际教学中,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维分析思路,并能有效弥补师资缺口等。

五、结语

百年大变局向青年学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广大青年发出的号召,“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青年学生应当不负众望,不断提升全球胜任力,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为此,高等院校需要进一步克服在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上的众多不足,依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进行教育国际化改革,在构建完善的全球胜任力课程培养体系基础上,将树立“四个自信”列入课程培养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大在全球胜任力教学师资培训方面的投入,从而实现高校国际化建设水平和对全球胜任力培养水平的均衡提升。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支撑下,通过对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源源不断的青春智慧。

参考文献:

[1]秦亚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9).

[2]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EB/OL].(2013-02- 16)[2022-01-1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216/c40531-20496626.html.

[3]杨启光,王伟豪.世界青年大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4]王毅.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阔步前行[EB/OL].(2022-01-01)[2022-01-10].https://www.fmprc.gov.cn/wjbzhd/202201/t20220101_10478337.shtml.

收稿日期:2021-07-22

作者简介:马炳航(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中法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别和区域研究(欧盟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基金项目: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诠释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2021-KYYWF-0071);黑龙江大学2021年学生学理论课题立项(一类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青年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202104)6E979412-36A4-49DB-91B2-B98335136FEA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提升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