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山诗迹
2022-07-04章岿然
章岿然
流人,一般是指因获罪被朝廷流放之人。清代的流人多是因为政治原因,流放地一般是东北。这些流人很多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朝廷把他们流放到关东偏远苦寒之地以示惩罚,并以此来震慑其他知识分子。清代流放犯人到东北,一般认为是从天聪七年开始,至乾隆二十一年结束,主要集中在清初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函可、张天植等。这些流人走上流放之路,辽西地区是他们走向东北腹地的必经之路,而坐落在辽西,作为五岳五镇之一的医巫闾山给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流人们面对着风景秀丽、翠峰连簇的闾山,怀着各种复杂心绪,借闾山抒怀,留下了许多关于闾山的诗作,这些诗作有的是赞美闾山秀丽风景,有的是见山思史、感慨古今,也有的是借写景表达对新朝的拥护。总之,这些关于闾山的诗作成了反映清代流人心路历程的历史见证。
一、山水宽慰—赞美闾山秀色
流人们被流放到东北必然要经过辽西。相比东北腹地的苦寒之地,辽西气候相对温和,地理环境好于关东极北之地。流人们到达辽西时,辽西异于关内的景色让诗人们意外并惊叹,尤其是面对医巫闾山时,医巫闾山的峰峦奇秀、雄峰异石更是让流人们赞美不已。闾山历史久远,在《周礼·职方》中记载:“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这点出了医巫闾山的区位和名称。元、明、清帝王都格外看重闾山,经常到山下北镇庙遥祭闾山。很多流人流放到此,面对这座风景秀丽的关外名山,被大自然的秀色打动,创作了抒发心怀的诗作。此类作品表达的是纯粹的喜悦之情,无关政治。流人中的代表人物函可在途径医巫闾山时,面对层峦叠嶂、翠峰连绵的医巫闾山的秀美景色,他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望医巫闾
一片晴云万壑闲,行人立马自开颜。
风沙此际还留胜,岂必罗浮是故山。
此诗是从赞美的角度描写医巫闾山之貌,以及人们对医巫闾山的喜爱之情,而无关政治。首联从远处描写,晴朗的天气下,远处的闾山巍然屹立,白云荫笼下一片高山大壑、景象壮观,第二句描写行人到此望见如此壮阔的风景后心情大好,驻马观望以至于“开颜”,完全忘了自己是负罪而来,前路尚远。第三句“风沙此际还留胜”表示诗人历经坎坷,因政治上的波折一路颠簸至此,面对闾山美景却能欣赏不已,尾句“岂必罗浮是故山”意为闾山之美不次于家乡的罗浮山。到了闾山脚下,诗人仿佛就到了家乡的罗浮山。诗人家乡的罗浮山,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被称为“百粤群山之祖”,历代很多著名文人如李白、杜甫、李贺等都在罗浮山留下过文赋和诗作。罗浮山有如此魅力,又是诗人故里,诗人远走他乡,更不免思念家乡罗浮山的山水,但到了关外辽西之地,诗人却被眼前群峰连绵、苍翠欲滴的闾山美景所打动,甚至暂时忘却了思乡之苦,把他乡的闾山当作了故乡的罗浮山,可见闾山之美让诗人忘却了暂时的忧伤和愁苦,也证明了闾山风景确有治愈流人心结的作用。
二、对山感慨—睹景咏史
流人们经过辽西时,面对辽西闾山的景色,感受各不相同,有的因美景而兴奋,有的情绪低落,见景皆悲,即使是同一人同一地,心情也是起伏不定的,最终导致诗作主旨不同。
(一)借闾山赋诗抒发朝代更替的兴亡之感
江山变色、王朝更替一直以来是文人们咏叹的题材,一些由明入清的文人感叹旧朝逝去,对新朝感到陌生和恐惧,看到山水、古迹、战场,容易引发对旧朝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在辽西闾山附近,因为明、清双方在辽西展开长期战争,大战过后双方都无暇收殓阵亡者的遗骸,致使白骨露于野的悲惨情形随处可见。一些被放逐的流人到达闾山脚下时,看到随处可见的战殁者的遗骸,联想到自身际遇,不禁悲从中来,遂留诗为念。函可的《关山月》就是其中一首:
月向巫闾山上出,不照人间照死骨。
死骨千年更不还,魂随山月度重关。
关山叠叠归魂苦,苍茫不记来时路。
闺中少妇独夜眠,心心嘱梦去寒边。
梦去魂归不得遇,明月如霜草虫语。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与征战有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关山月》中就曾描写,“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函可的《关山月》把背景移到了辽西旧战场。在函可的《关山月》中,首联点出环境,月光洒在景色优美的闾山,在月光下,田野里的白骨清晰可见。颔联指出这些亡者生前到辽西征战,死后也想回到故乡。颈联描写“关山叠叠”,意为路途遥远,魂魄们已无法回到故里。第四联诗句“闺中少妇独夜眠,心心嘱梦去寒边”,借鉴了唐代诗人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都是闺中少妇,即使在梦中,也挂念着丈夫。尾联阐明,此时的丈夫,早已成为野外枯骨,相伴他们的是皎洁的月光,和不时鸣叫的草虫之语。全诗读完让人倍感凄凉,王朝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无数生命逝去,不管为新朝还是旧朝而战,阵亡者都无人理睬,下场之凄惨,令读者宛若亲见。诗人亲眼看到荒野遗骨,切身感受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怆,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可见一斑。
在另一个流人诗人张天植的诗作《望医巫闾山》中,诗人同样表达了朝代更替、天下兴亡的感慨:
驱马遥看古岳前,疏林黯黯下寒烟。
日衔双塔倾西向,云拥群峰拱北悬。
地发玉膏开汉土,天垂赤简纪尧年。
名山阅尽兴亡事,鐵马金戈落照边。
首联从远处着眼,诗人驱马来到山脚下,从远处遥望古老的医巫闾山,“疏林黯黯下寒烟”描写此时的光线昏暗,照在稀疏的树林上,雾气升起好似寒烟,让人感到了寒意。颔联描写夕阳下太阳逐渐西转,照耀在辽代城内西北的“双塔”之上,“云拥群峰拱北悬”意为远观闾山翠峰矗立连绵不断,拱映着天上的云朵。颈联描述闾山历史久远,“玉膏”意为神话传说中玉的膏脂,“地发玉膏”即意为土地肥沃,“开汉土”意为早在汉代闾山地区就被开垦,下一句中的“尧年”意为古代传说尧统治下天下太平,诗人以尧年比喻太平盛世,此句意为此时的闾山地区太平无事,人们安居乐业,从而记录在史册。尾联点出诗人心声,即历史的幻灭感:古今多少族群从崛起到衰亡,从称雄到消逝,从改朝换代到衰朽无踪,最后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而医巫闾山依旧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人类社会的铁马金戈、刀兵来往,烽火狼烟,起伏湮灭,最后所有的人事都归于沉寂。
(二)借闾山题诗抒发对新朝的拥护
这部分诗歌政治立场站到清廷一边,歌颂统一,诗人借景咏史,在赞美医巫闾山风景的同时,表明对清王朝持拥护态度,如吴兆骞的《广宁道中作》:
巫闾千嶂削芙蓉,走马东来翠几重。
残碣久迷辽日月,毁垣犹记汉提封。
射雕旧俗争驰猎,买犊新田早事农。
共道广轮今一统,朔云十载罢传烽。
首联写医巫闾山引人入胜的景色,远观闾山峰峦叠起,如芙蓉花一样秀美,骑马置身山中,如在翠幕中穿行。颔联追想历史,“残碣久迷辽日月”,描写残破的碑碣揭示着辽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文化交往。辽代耶律阿保机长子,“人皇王”耶律倍倾慕中原汉文化,广泛搜集汉书并藏在医巫闾山望海楼;“毁垣犹记汉提封”指出汉代的残垣古迹虽毁,但也依然记载着关外少数民族人民和关内汉族人民的历史交往。颈联则写出少数民族由于与汉族的交往,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生产方式,居住此地的满、蒙等民族,已经改变了昔日“射雕”“驰猎”的旧俗,农时将到,他们也和汉族人民一样开始早准备,进行“买犊”“事农”的农事行为了。在尾联,诗人表明拥护新朝的态度,“共道广轮今一统”,是歌颂天下一统,广大地域都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从此天下天平;“朔云十载罢传烽”则意味深远,从先秦始,中原王朝与北方的草原、渔猎民族的征战便无休止,明清之际,辽西地区更是征战无数,烽火不息,双方人民都痛苦不堪,向往着和平。诗人流放经此地时,国家早已统一,人民终于实现了和平的生活。诗人能够摆脱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偏见,赞颂国家统一,充分表现了其进步的思想。
另一个流人陈掖臣也在诗作《登闾山》中表达了对新朝的拥护态度:
舜日高悬自可攀,医巫闾出大荒间。
远开冰雪无边路,长奠龙蛇此一山。
老树参天云影直,空青扑地石花斑。
已闻讲殿诸儒进,为告成功战马还。
首联首句的“舜日”,即点出当时是太平盛世,此句意为在这样安定平和的时期,诗人可以无虑地攀爬医巫闾山。第二句点出闾山的位置,即辽西平原,“大荒”泛指辽远的地方,此句意为在天地辽远的辽西平原上巍峨矗立着一座大山—医巫闾山。颔联“远开冰雪无边路”意为在一望无垠的冰雪之中开出道路到达闾山,“长奠龙蛇此一山”意为闾山气势雄伟,山脉连绵起伏不断,如龙蛇蜿蜒一般,也可意为闾山气势不凡,多受历代帝王青睐,有龙兴之气。颈联从近处描写,“老树参天云影直”,意为进入闾山,山中山高林密老树参天,在天空云影的映衬下笔直挺立;“空青扑地石花斑”意为雪后山中岩石如同青玉般点缀在林间,斑斑点点,莹润可人。尾联“已闻讲殿诸儒进”意为清朝开博学鸿词科,收罗天下名士,开经筵讲席。“为告成功战马还”即指康熙十八年三藩之乱最后平定,入云南平叛大军凯旋。尾联显示出诗人对清朝的拥护,奉清朝为正统,認为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为一大盛事。诗人游览闾山时由景及事,想到朝廷已经用武力安邦,而开博学鸿词科正是以“文”定天下的举措,朝廷以武定边、以文兴世的举措深得诗人之心,故作诗大加赞赏。
清代流人们经过医巫闾山,医巫闾山以其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景使得流人们赋诗抒情,闾山抚慰了流人们的心灵,减轻了他们因政治遭遇带来的痛苦。同时,流人们的诗作也给辽西地区的文化建设留下宝贵的文化成果,为辽西闾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增添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