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的声音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研究

2022-07-04袁夕毕文馨李欣蓓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4期
关键词:韵律凤凰杜甫

袁夕 毕文馨 李欣蓓

在艺术上,唐诗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境界。唐诗 风格多样,不同时期的风格声音模式不同,而同一 时期的诗人利用声音表达意义和情感的方式既有共 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以杜甫和李白的诗歌为例探 讨诗歌的声音模式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分析声音模 式在特定诗境中对诗歌意象或者情感主题所产生的 回响,研究声音除了节奏、韵律、声调之外,还和用词、语法有什么样的关系。

英国大诗人蒲柏曾经在《论批评》中说过:“声 音须成为意义的回响。”声音负载着意义,诗中的 思想和感情能够通过诗的形式创造或增值。在诗歌 创作中,如何驾驭声音、控制节奏来表达涵义大有 讲究。美国著名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查尔斯·伯恩斯 坦在谈及诗歌的声音时曾说:“声音在后索绪尔逻 辑之中被严重低估了。”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用语 言作为物质手段来表达情感,语言产生声音,诗人 就是手握指挥棒的指挥,调度每一个汉字发出和谐 的声响。

现在通过比较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研究诗歌声 音和情感表达的关系。

一、李白与杜甫诗歌语言特征比较

(一)意象疏密与语言凝散

叶嘉莹先生在《说杜甫诗》中提到李白的七律写得不好,因为七律的平仄对偶好像一个笼子把他关在里面,他飞揚的“翅膀”张不开了。杜甫用他 天才的艺术给笼子制造了弹性,不管是声音、结构 还是次序,总之是文本的各种微妙的变化作用,使 杜甫的七言律诗在每句七个字的限制中有了伸缩的 弹性:他无论哪边的“翅膀”一张开,都可以把哪 边的笼子推出一块去,真是万转千回,有多少曲折 深隐的表现。

我们首先通过《登高》这首诗来看杜甫七律的 特色。《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每句各包三景,分别是风急、天高、猿 啸哀和渚清、沙白、鸟飞回,意象比较绵密。对于 如此密集的意象,我们读诗时不能快速读过,要有 反应的过程,会在每个意象和景物处自然地停顿, 自然也不会像读李白的诗歌那样流畅和飞扬。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两句层次丰富,感情复杂,语言凝练。宋代罗大 经在《鹤林玉露》中提到:“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同理,杜甫诗歌层次丰富、感情复杂、语言凝练,这样的特点使得我们在读诗时感受的时间要长一点儿,感受过程的加长也影响了诗歌的流畅流利,增加了停顿的时间,增强了诗歌的顿挫感。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首联第一句有“凤凰台”“凤凰”两个意象,第二句有“凤”“台”“长江”三个意象,好像是五个意象,其实第二句的“凤”和第一句“凤凰”是同一意象,“凤凰台”与“台”是同一意象,因为有重复,五个意象其实是三个意象,意象的重复,字词的重复,冲散了意象的密度,句子变得散漫而不像杜甫诗歌那样句子凝练。该诗的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句意也比较简单,层次单一,感情没有那么复杂,句式比较散漫,意象比较疏朗。

(二)语法简易与语义歧义程度

杜甫的诗歌语法结构比较繁复,句式凝练,注 重炼字炼句。《登高》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二句,表层结构是两个对仗精工 的对句,“艰难”对“潦倒”,adj;“苦恨”对“新停”,adv+v;“繁霜鬓”对“浊酒杯”,adj+n。但是,“苦恨”也可以理解为名词“苦难痛恨”,这时候,“艰 难苦恨”作为主语,“繁”作为谓语,是形容词用 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二句意为艰难苦恨使 得霜鬓更加斑白,像繁霜一样。

李白的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李白的诗歌句式比较简单,李白坐上船将要 走的时候,忽然听到踏歌的声音。这两句的主语都 是“李白”,便于理解可以简化成三个简单的主谓句,“李白乘舟”“李白将欲行”“李白忽闻踏歌声”。该诗的后两句可以解释为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却没有汪伦送我的情意深。李白的诗歌很容易看出主谓宾来,特别是主语很明显。即便是律诗,李白的诗句也不难理解,如《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 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主谓句很明 显,“凤凰游”“江自流”“埋幽径”“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后面两句也很好理解,意为总是因为浮云能够遮蔽白日,长安望不见让人愁闷。

(三)韵律与语法协调情况

如果语法成分切分的结果与韵律的节奏一致, 那么诗歌就很流畅,反之,诗歌读起来要停顿,读 起来拗口,自然不会流畅。杜甫的诗歌“(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从语法切分是2-(1-2),可是读的时候人们的第一感觉从韵律出发读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可是“连三”“抵万”表达什么样的含义呢,汉语 中没有这样的词(词组),这样按照韵律读时语义 表达就成问题,所以在读的时候需要从时间上理解语义,就不会那么流畅了。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叶嘉莹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啄”是用嘴去啄,香稻没有嘴,怎么可以啄呢?碧梧是树,它又不是一只鸟,怎么可以栖呢?应该倒过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文法才通。不过你要知道,这样一来文法虽然通了,但意思上却有了微妙的变化,变成了完全的写实。而杜甫本意所要写的,却是香稻之多,多到不但人吃不了,连鹦鹉都吃不了;碧梧之美,不但引得凤凰来栖落,而且凤凰还要终老在这碧绿的梧桐树枝上再也不离开。由此可见,这两句本意不是要写鹦鹉和凤凰,而是要写香稻和碧梧—其实也不是要写香稻和碧梧,而是要写开元天宝年间那太平的“盛世”。由此可知,杜甫在写实中所把握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对现实描写的“真实”。杜甫在符合诗体韵律的基础上打破语法的位置与语义关系所作的尝试,使得理解语义比较困难,读者感受的时间增长,诗歌读起来有顿挫的效果。“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达到了新奇和陌生感的效果,杜甫的诗歌用韵律与语法的龃龉达到顿挫的效果。

而李白的诗歌韵律与语法很多时候是协调的。 如李白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只有第三句稍微不太协调。《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总为 /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李杜诗歌声音模式的特点

(一) 杜甫诗歌声音模式的特点

杜甫诗歌的总体风格特征,文学史上通常以“沉 郁顿挫”来概括。“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代严羽之后成为杜 诗艺术风格定评。

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第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第二,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第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嘹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顿挫”既是杜诗的风格特点,也是杜诗声音模式的特点,即音调铿锵嘹亮,节奏顿挫变化。

(二)李白詩歌声音模式的特点

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以豪放飘逸为主。赵翼在 《瓯北诗话》卷一说:“(李白)诗之不可及处, 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 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 可羁勒之势。”

“飘逸”既是李白的诗歌风格特点,也是其声 音模式的特点,即自然流畅,气势强劲,喷薄而出。

三、声音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八说:“夫诗惟情与辞,情辞合而成声。”强调辞与情的融合,只有当辞、情融合,才能“成声”,并从声情的角度 比较鲍照诗与庾信诗的差异:“鲍之雄浑在声,沈挚在辞。而于情反伤浅近,不及子山乃以是故。”“鲍 境异于庾,故情逊之;庾时后于鲍,故声逊之。”很显然,只有将声之雄浑、辞之沈挚与情之郁烈融合起来,才能避免拙率、涩病、浅近的毛病,而杜甫正是“深悟此理”,才“超俗”“轶群”,戛戛独造。

(一)用侧韵与起伏音调表达悲痛的心情

李东阳说:“杜五七言古诗多用侧韵,如《玉  华宫》《哀江头》等篇,其音调起伏顿挫,独为矫绝。”(《杜诗详注·补注》引李东阳《麓堂诗话》)

侧韵指的是仄声韵,是相对于平声韵而言的。 杜甫的古诗《哀江头》押入声韵,入声字以辅音结尾,声音短促。入声不能拉长快速收住的特点,有点儿类似吞声,很好地表达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这首诗的情境和诗人的心情,当时杜甫既悲痛又小心机警之意。并且,“哭”也奠定了此诗的基调,此诗乃是泣血而成,内含无限悲愤。叶嘉莹曾说:“杜甫透过声音选择用字,用字的声音来感动读者。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和绝句,其感发生命是和声音、形象结合在一起的。”

(二)用读音的开口度大小来表示愉快程度

杜甫的《兵车行》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诗人连用十二个带[i]的韵,[i]是开口度较小的读音。

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人民的悲惨遭遇, 写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兴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宝应二年春,即763年,他听到“收蓟北”的好消息,欣喜若狂,遂挥笔写下了七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这也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押的是阳韵。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开口较大的音如[a:] 和[?]等一般读音多响亮、厚壮,意义相对昂扬奋发,相反,开口度较小的读音如[u]和[i]等多沉钝、拘谨,意义相对压抑收缩。这种由特定的语音 形式引起某种心理联想的语言现象也称“语音联觉”(phonaesthesia)。诗人们往往根据声音的差异, 按照诗内容的需要选择声音的搭配。通常悦耳的声 音与愉快的内容一致,而不悦耳的声音则表现不愉 快的内容。杜甫的这首诗歌正是利用了“语音联觉”, 使诗歌达到了声情合一。

李白的《将进酒》,除了四个入声韵以外,全 诗用韵也是开口度较小的读音如[u]和[i],以此 抒发人生无常、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三)诗句语法的难易与意象的疏密影响诗歌的流畅程度

李白的诗歌句式比较简单,语义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李白的诗读来比杜甫的诗轻松,语言变化要少一些。杜甫的诗歌语法结构比较繁复,句式凝练,注重炼字炼句。而李白的诗更率性,更接近自然,所以两相比较,杜甫的诗意象密实,李白的诗意象疏朗。明人王世贞说:“十首以前,少陵(杜甫)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李白) 较易厌。”这就是说读杜甫的诗比较难理解,十首以前读不懂;但是读李白的诗,读了一百首以后就会发现李白的诗读起来都是一个样子,缺少语言变化。诗句语法的难易与意象的疏密影响诗歌的流畅程度,李白的诗歌句法简单,意象疏朗,韵律与语法关系和谐,读起来比较流畅;杜甫的 诗歌句法复杂,意象密实,韵律和语法有不一致 的地方,诗歌声音比较顿挫。

通过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对比,我们发现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都是用侧韵与起伏音调表达悲痛的心情,用读音的开口度大小来表示愉快程度。同时,诗句语法的难易与意象的疏密影响诗歌的流畅程度,李白的诗歌意象疏朗,更率性,自然流畅;杜甫的诗意象密实,注重雕琢,语法复杂,语义难解,读起来不是那么流畅,比较顿挫。

猜你喜欢

韵律凤凰杜甫
凤凰飞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杜甫改诗
韵律之美——小黄村
杜甫与五柳鱼
凤凰精选TOP10
杜甫的维稳观
无声的爱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