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去的手写书信

2022-07-04李瑛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4期
关键词:信里收信人笔友

李瑛

多年不曾提笔写信,也早已忘却写第一封信的具体时间,忘记收信人姓甚名谁,只依稀记得,那是一个炎炎夏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依靠纸张传递信息,于是,信件便成了联系千家万户的主要通讯方式,又由于交通工具落后,信件只能一站一站中转,那时,村社没有收寄点,只有大的场镇或乡上才设立一个邮电所,每次写好了信,都要拿到镇上才可以寄出去。时年教书的街道很偏僻,自然只是设个点。邮件收发点就在学校背后,那是一个漏风的穿斗房子,一张破旧桌子,加上一坐就会吱嘎叫唤的小木椅,虽是简陋了些,但并没有削减收发点的人气。点上的邮递员叫陶明清,是个三十出头儿的精壮小伙儿,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是赶场天,他肯定早早来到小屋,先是一股脑儿倒出包里厚薄不一的信,再仔细地分类摆放,等待信主来取。一般情况下,无论天晴下雨,我是掐着时间最先候在小屋的主儿,等信件稀里哗啦倒出邮包,我则是第一个趋前翻找的人,怀揣盼了许久的信,躲到小窝儿慢慢地读……

等到十二点,邮递员收好发往外地的信,又翻过老君垭,从山这边到山的那边,给翘首以待的新主儿送信去了。整个行程,靠的全是送信人的脚力。因此,按照路程、速度以及信件所去方位推算,一封信的到达时间,少则八九天,多则个把月或者更长。经过长途跋涉又转来转去的信封,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尤其是偏远村社,送到收信人手里的时候,基本是皱巴巴的了,尽管如此,收信人非但不计较,还会千恩万谢,不等送信小哥走远,已经抽出信纸在读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后来有了座机、呼机,但因未能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因而大部分人只得继续沿用写信方式。再后来,大家开始选择电话为主要方式与外界联络,一时间,手机成了民众新时尚的追宠。到了今天,QQ、微信等社交软件已经完全占领了通信市场,慢慢地,人们不再写信了。

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可不管怎么方便了,怎么快捷了,我总感觉有些失落,这种失落,就是渐行渐远的手写书信。或许,是不想电话里的表情达意太过直接;或许,有些表白难以启齿,缺少热度;也或许,是为了找回写信的那种感觉,收信的那种期待,那种鸿雁传书的款款深情,那种望眼欲穿的遥相缠绵。再或许,有不少和我一样的人,依然喜欢写信,有的写给远在他乡亲人的信,即使信里说的都是生活琐碎事,甚至是一些唠唠叨叨,但是因为字里行间的深深牵挂和惦念,是现代通信工具完全表达不出来的。这类家书,一般都是定期写,多半是向对方问候,然后交代家里每个人的近况,最后,总不忘了写上那句具有时代特色的“家里一切安好,请勿挂念”,末了,遥祝对方健康平安……

有的信,是写给同窗好友的,写这类信,没有特定的时间规律,想对方了就写信。开心的、难过的以及好玩的所有事儿,都可以出现在信里,写完了信,情绪平缓了,心中郁闷散开了,整个人变得纯粹起来。在信里,跟朋友分享喜怒哀乐,或者开解开解收信的对方,自己也开心了、明朗了。所以,写信的心情总是那么美妙。

有一类信是写给曾经或正在悸动的那些人,不管你在信里写了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词儿,写信时那种特别的羞涩和快乐,都是前两类信里找不到的。简单地说,就是写情书,只要铺开了纸,落下了笔,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信里简简单单的问候和关心,都会演变成如痴如醉的恋歌,那种卿卿我我,是传达爱意的、含情脉脉的暖流。

当然,也有的信是写给自己的,相当于日记。这个时候所流露的文字,不需要考量,不需要斟酌。所有的措辞,都可以天马行空;所有的情绪,都可以任性爆发。在没有任何顾虑和束缚中,想哭就哭,想笑则笑,没人知道你在信里夹带的是哪种哀怨哪种忧伤,也不知道你疯到什么程度,颠成哪种样儿,是痛苦是秘密,只有自个儿才知道……

小青年说,老辈人写信就是找麻烦,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电子邮件省钱又快捷,电话、短信哪样不比寄信快?说得也是,所有人都在新世界里忙着新生活,哪有耐心一字一句给谁写信?对后来人而言,写信的那个年代,似乎变得很不潮流,是倒退。生活在缺少书信的快节奏时代,孩子们连写信的基本格式也不會了,每每遇到书信格式的考试作文,都会难倒为数不少的考生。

高中时,认识了一个叫斌的笔友,他也读高中,也很酷爱文学,算是我难得的写作知音。第一次收到斌写来的信,我很诧异,也很惊喜。在那期间,我们一直都用书信交流,连彼此是什么模样也不知道。斌每次写信,内容都很丰富,洋洋洒洒几大篇,每一次的信封不一样,信纸不一样,都很美观,因为他觉得,不一样的人要用不一样的信封和信纸,不一样的心情要贴不一样的邮票。至于这个做派,斌特别痴迷,一痴就是很多年。

每一次收到斌的来信,我都会忍不住开心好一阵子,生怕他等得久了,于是急急忙忙回信。在信里,我们互相欣赏,淡淡地关心问候,除了询问对方近期生活状况,聊聊学习苦恼,就是告知看了哪些课外书籍,写了什么作文,考了多少分,很少提及其他。偶尔,斌的信里也会夹张精巧雅致的小卡片,或者好看的漫画纸,再或者,斌组织创办的班级手抄报(其实,多是斌本人手写体),斌的字很漂亮,既刚中有柔,又龙飞凤舞,甚是得体,卡片上面总会写些我喜欢的好词佳句和唯美的文学絮语。看到回信里流露出我很欢喜的样子,斌也随着欢喜起来,斌说:“看你这么开心,我也格外开心,你那边的快乐很遥远,感染到我这边的时候,已经不再有距离……”

与斌的书信往来,一直持续很多年,这些过往的碎片,拼凑了我们青年时期那段人生的美好。也许,当年写给笔友的那些信件,早已被他遗落在某个角落,甚至不见踪影;也许,他还继续视为珍宝,心心念念地收藏,保存得完好如初。

至少,我还留着,留着过去那些不可消逝的青葱岁月……

匆匆数年,虽然我和斌失去联系,可是,回忆当年写信那个情景和那份心境,依旧是很亲切的。常常这样想,假如把那些信件翻出来晒一遍,再读一遍,心里会是怎样一种滋味?两个人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相遇了,相知了,相惜了,最后,相别了?再假如,时光可以逆转,我们重新认识一次,相见一次,又将会是怎样一个画面?那些放大的慢镜头,会定格成《第二次握手》吗?

诚然,人这一辈子发生的故事很多,它们的来龙去脉,平淡也好,动人也罢,而最终留痕的,不外乎是信里有,信外有,心里有,情里有……

猜你喜欢

信里收信人笔友
我们都是收信人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体系统深化“回信精神”学习宣传活动掠影
天地的信
感谢比你想的更温暖
与天真的人擦肩而过
短思
给阿姆拍荷花像
一封乌龙的信
一封乌龙的信
家书
我想和夏天交个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