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优化策略研究
2022-07-04贾雪云
贾雪云
城市治理一直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难题,它更直接地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如何更有效地积极动员城市公众集体参与建设创建首批全国省级文明城市,是政府确保我市创建首批全国省级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高效率顺利推进的重要决策保障。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城市公众集体参与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具体现状和存在问题,选取西部一个省份a市,对该市近年来推动公众集体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具体情况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收集、比较数据分析、总结论证归纳,对创建全国省级文明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城市公众集体参与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资料了解和深入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a城市在参与创建首批全国省级文明城市建设方面的具体存在问题,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引 言
城市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载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新型和谐社会的有效政治行动机制载体,也是与党建立更加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途径。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推进城市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也是社会文明城市社会建设的重要主导力量。公众参与是文明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发展的生命力源泉。本文调查了a市公众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方案,来促进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
a市公众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a市在去年启动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过程中的城市公众公共参与有效性,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份关于a市公众有效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调查问卷,在整个a市主城区作者共计成功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1000份,其中有效公众参与调查问卷927份,有效率92.7%。
最后再由作者对创文活动公众参与有效性调查问卷进行了综合分析,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公众意识
1.全国推进文明城市集体建设人员公众群体知晓率调查总体最高达到79.9%。从各个知情调查人群的公众具体情况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公务员(100%)和机关事业单位(88.7%)的公众知晓率明显大幅高于普通城市村民和其他无固定流动单位的流动人口,农村居民的公众知晓率明显大幅低于普通城市居民。
2.在宣传渠道方面,十大渠道中排名前三的是:户外(公路、墙壁、广告牌等)、社区办公室(村委会)或单位通知等;最后三项是:发放宣传资料、报纸和开展文明创建主题活动。
就目前全国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建设宣传工作主要具体内容的公众知晓率而言,公众整体知晓率仅仅约为3.3%,说明各级政府的政策宣传在不断提高,政府宣传在城市公众整体知晓率水平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但政府宣传过于肤浅和抽象,宣传不够深入,公众对宣传活动的主要具体内容和深刻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公众参与
1.了解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必要性。通过这项调查发现,90%以上的全国公众普遍认为该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必要的,89.3%的全国公众认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比较有利于他们的工作或日常生活。这不仅说明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活动的早期公众宣传基础比较是坚实的,也充分说明了一些政府部门早期公众宣传比较能够到位。
2.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参与热情意识。86.5%的城市公众选择积极参与城市创建,61.9%的城市公众普遍认为今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首个主力军应该是"政府",而不是"普通公众"。这事实表明,尽管广大公众对于参与文化创作管理工作的参与意愿还比较高,但广大公众对自己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作用的整体认识还有需要不断提高,参与热情的可持续性还不够。
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自觉性。当记者问"你正在(或已经)参加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是主动还是被动"时,49.3%的社会公众选择了"被动"。这充分表明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自觉性仍然有待不断提高。
4.了解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原因。当被问及"他们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时,前三名是他们自己的素质,自觉响应和工作需要。研究表明,公众素质、工作需求和参与积极性存在正相关关系。
5.了解公众参与全国创建打造全国首个文明城市的多种方式。所以当被问到“您更愿意以何种方式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评选活动结果至少概括如下:随时随地参与社会日常生活、有效率地参与社会工作、参与学校阶段性开展主题教育活動、参与长期社会监督。这充分表明,公众不仅希望参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建设评选活动更加规范化,公众参与的活动有效性也主要取决于社会公众随时参与的宣传工作普及型与参与的便利性。
a市公众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主要问题分析
参与意识淡薄,公民有效参与不足
这主要体现了在以下两个问题:
1.对城市宣传的组织广度性和关注不够。目前,a类城市的组织建立和开展宣传主要重点集中体现在几个中心都市城区和重点县域,对重点乡镇村的重视关注度不够,城市公民的实际知晓率明显地要高于其他农村。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还调查发现,间接主动参与组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其他单位和相关个人的实际知晓率明显地要低于其他直接参与组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其他单位和相关个人。
2.宣传的知识深度不够。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年轻人对我市创建首批全国首个文明城市的相关具体内容和工作要求知之甚少。大部分人的知识内容集中在城市环境卫生、市容环境市貌等几个主要方面,对城市制度文明建设、政府职能、社会保障、文教、质量安全监督、公益活动等等的相关知识内容存在了解不够。
公众素质参差不齐,理解不到位
调查中的问卷结果显示,约60%的调查者不愿承认自己曾经有过不文明的各种言行;当遇到不利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种言行时,只有60.5%的地区公众直接选择"有时监督劝阻";68.7%的地区公众直接选择"平均参与"等。调查结果表明,受公众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公众积极参与今年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网络建设的积极程度不够;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公众不善于参与今年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网的建设,部分公众不认同、不支持。归根结底,公众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认识、理解和认可还有很大差距。
对政府的认识有待提高,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通过调查,笔者不难发现部分地方政府职能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对a城市创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工作认识还不够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省级文明城市"文明"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含义仍然缺乏全面、科学的正确认识以及把握,没有这个正确认识和把握,对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意义认识就不到位。更多的是从形象塑造、争光争光、提升经济等方面来考虑,很少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建设文明城市的意义。
3.公众对城市创建和在全国推进文明城市的建设重要性仍然缺乏正确认识。在实施全国推进文明城市化的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过程中,a类城市的许多各项建设管理活动几乎与城市公众利益脱节。全国文明城市化的建设在极大程度上必然是由城市政府自主安排的,导致了城市公众参与心理的恶性循环:公众参与失败意识程度不足——公众参与效果失败——公众参与热情程度不足——公众参与失败效能感低下——公众参与意识薄弱。
参与机制和实施机制不完善
在分析a级城市近年来的参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制度建设各项工作中,发现城市公众民主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制度建设仍然面临诸多制度性质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建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整体运行机制,关键仍然是我们所谓的城市公众民主参与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虽然由于当前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和社会格局的不断调整,很多参与人都拥有了更多的社会公众表达诉求和社会政治上的参与热情,但可能由于受当前阶段性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这造成a市目前在公众参与和组织实施各项制度建设上的诸多滞后性和局限性,直接影响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再公众深度参与。
相关对策和建议
增强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进行全方位宣传,突出地方特色,贴近公众实际,关注社会焦点,不断唤醒和提高公众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积极性。创建建设全国首个文明城市,必须大力深入弘扬中国社会主义人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切实着力提高人民公众思想道德素质,以鲜明的中国公民道德精神为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精神动力,更有效地充分发挥人民公众在推动建设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的社会主体作用。政府部门和其他公职人员在指导创建完善全国文明城市组织方面也都发挥着重要的组织领导协调作用。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国公职人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的组织指导理念,对于加快全国文明城市组织创建工作步伐具有积极意义。
促进公众参与信息透明化
公众知情权是政治参与的基本前提。当前,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首先要加强重大决策公开制度建设。重大行政决策公开解释制度一般是泛泛指在办理政府监督管理事务过程中,涉及公民社会多数和个人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应当向公民社会公开或者解释,人民群众可以参与讨论,表达个人意愿。
例如,水利设施建设、学校重建和其他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果是推进重大城市公共服务基础配套服务设施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和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产业结构转型。
各级政府相关决策者在作出决定是否作出一项政府相关决策前,应当通过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面向社会人民大众传播信息媒体向普通人和社会人民大众展开公布有关政府作出决策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说明其政府决策主要意义、目的、利弊,在广泛分析研究建议听取普通人民群众反映意见的具体情况基础上,这才能最终作出正确政府决策。
各级人民政府在广泛研究建议制定重大普通社会群众公共政策时,应该通过定期展开政府民意调查来充分深入性地了解社会群众反映民意,这才有可能认为是一种更科学的政府决策处理方式,进而达到最大化的最有限度地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与普通社会公众的有效直接沟通。特别是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和一些农村低收入户和农民工等群体,由于其直接参与影响到了国府相关政策的实施及其制定的主体劳动经济能力相对较小,组织上的直接参与严重弱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在政府决策中的现实中往往比较容易缺乏间接组织上的参与。
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将各独立民意调查研究机构组织进行的地方民意调查结果作为公众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和反映民意的新直接途径和有效手段,促进地方政府经济决策的合理有效化。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
实现公众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需要畅通的参与渠道,畅通的参与渠道需要切实可行的程序机制保障。
因此,我们应该构建一个既具有合法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实可行的参与程序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不同限度地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基本知情权,保持社会公众自愿参与的主动积极性,提高社会公众自愿参与的服务质量。明确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法律地位,重点规范政府管理信息发布、公开展示和公众反馈程序。实现公众参与权的关键在于建立追究违法者责任的机制。
結束语
文明城市建设研究是推进我国文明城市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进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我国城市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实践活动研究,对于加快开辟一条具有中国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我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发展道路必将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在这些方面,虽己已经取得不少理论和技术实践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但依然任重道远。
为此,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快转变城市政府职能,提升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我国城市文明建设的自觉意识、能力,如何完善政府相关的城市法律法规制度和管理机制实施建设。如何让全体公民都共同的积极的参与我国文明城市创建实践活动,让我国文明城市的建设始终服务于城市全体公民,依然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2关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行动专题研究课题,课题编号:PLSKKT2021070的研究成果。]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郭艳飞.中国文明城市建设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
[2]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官灵芳.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制度缺陷及对策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03):28-31.
[4]陈延彬.我国城市管理的主体创新:公众参与[J].新疆财经,2006(04):29-31.
[5]田新强.论人的素质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8(35):224,232.
[6]张传力,张英超.新中国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制度变迁考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25-127.
[7]石铁鑫.强调要抓住创城契机加强建设管理 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N].赤峰日报,2021-08-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