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热黄疸型牛病鉴别与治疗研究

2022-07-04杨波

畜牧兽医科学 2022年21期
关键词:鉴别治疗

杨波

摘要:发热黄疸型牛病对牛的生长发育、养殖户经济收益的影响较大。因此,养殖户需明确把握发热黄疸型牛病诊疗的要点,快速控制病情,减少养殖户的损失。该文主要对发热黄疸型牛病鉴别与治疗措施进行阐述,希望对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和疫病的有效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发热黄疸型牛病;鉴别;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22.21.032

Abstract:The fever jaundice type bovine diseas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attle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farmers.Therefore,farmers need to clearly grasp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ever jaundice cattle disease,rapid control of the disease,reduce the loss of farmers. In this paper,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febrile and icteric bovine disease were discussed,which may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pidemic diseases.

Keywords:febrile icteric bovine disease,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0  引言

发热黄疸型牛病有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表现越发明显,病死率随之增大。因此,相关人员需在发病后及时进行有效控制。这就需要明确把握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及病理类型等,以此作为鉴别诊断的有效依据,确保发热黄疸型牛病治疗的科学有效性。要求养殖人员与兽医明确掌握发热黄疸型牛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及时准确判断疾病类型,确保牛健康生长。

1  临床症状

患病牛食欲下降,甚至出现食欲废绝的症状,体温升高、贫血、皮肤苍白及呼吸加速、粪便颜色深等症状明显。病牛的眼部与面部甚至全身多处部位发红,随着病情进展,尿液逐步从黄色向灰白色变化,甚至存在全身瘙痒的症状。血液检查显示胆红素指标水平升高,逐渐出现消瘦和淋巴结水肿等症状。病死牛解剖后发现肺脏部位明显肿胀且血斑分布,心包积液浓稠,心肌颜色变淡,膀胱里有积尿。

2  发病原因

引发发热黄疸型牛病的病因较多,如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清中的胆红素浓度提升,促使病牛的感染程度加剧。胆红素过多会引发黄疸,牛之所以会出现肝细胞功能不断下降或者是出现功能肝细胞量减少,这是由于牛本身的肝功能出现衰弱或者是牛的肝酶功能降低。由于肝细胞数量不断减少,会直接抑制牛体内对胆红素的吸收,并且不断地升高胆红素本身的浓度,导致牛出现黄疸等不同的症状,容易导致牛出现发病的状态。通过调查发现,牛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眼睛、巩膜或者是皮肤等不同的部位,其中如果牛表现为黄疸症状则十分明显。发热黄疸型牛病多出现在天气十分炎热的夏季,这是由于在夏季温度较高,十分容易滋生大量的病原菌,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温度增高会直接加速病原菌的传播,导致病情的不断传播与蔓延。通过临床调查显示,如果牛本身感染了泰勒蟲与巴贝斯虫也会引发发热黄疸性疾病。因此,养殖户需加强对各种诱发因素的把控,以此降低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生。

3  临床诊断

为了确保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整体的诊断效果的提升,需要采取的诊断方式为水洗沉淀法,即采取已经患病的病牛粪便,选择饱和盐水对样本进行反复冲洗及沉淀,通过显微镜在第一时间内分析、了解和发现病牛粪便沉淀物的有效构成,并且及时找出粪便中感染的虫及虫卵,也可以在检测的过程中,选择抽血检验的方法,在这种检测方法下,其主要检测的是牛的胆红素指标及其整体的水平,并且在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将胆红素指标是否升高作为在整个诊断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主要标准之一。观察患病牛的病症表现,包括是否出现发热与瘙痒及眼部黄染现象等典型症状。对病死牛剖检发现,皮下组织中有黄色的脓液,膀胱充盈,心肌存在积液并出现肥大变化,胆囊中的胆汁呈现暗绿色,母牛的阴道呈现少量不规则的出血变化。仅观察病患牛的发热与尿液性状变化的症状表现,易与肝炎相混淆,还需展开多方面的综合观察,确保发热黄疸型疾病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在确诊后则需要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能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的药物为土霉素、金霉素及四环素等[1]。

4  临床类型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类型多样性,包括牛环形泰勒虫病、牛巴贝斯虫病、牛无浆体病、牛钩端螺旋体病,不同疾病类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也多有不同,这也是养殖户与兽医需充分把握和了解的,为疾病的有效预防和诊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4.1  巴贝斯虫病

作为牛身上常见的一种小型焦虫,巴贝斯虫为红细胞半径的长度,形状为犁型,由2个虫体,以其尖端或锐角相连,通常位于红细胞边缘。在牛红细胞中寄生的巴贝斯虫原虫,患有血液疾病的病牛,会出现溶血性贫血、高热、黄疸等病状,甚至会促使病牛在5d内出现急性死亡。巴贝斯虫病是引起发热黄疸牛病不能忽视的病因之一,由于寄生在红细胞中的巴贝斯虫的体型相对较小,常规杀虫药祛除的效果不尽理想,还需采取其他相对复杂的治疗措施。微小牛蜱是牛巴贝斯虫病的中间宿主,牛巴贝斯虫病的传播极具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通常在每年7~9月发生,2岁以内犊牛的发病率高,但症状轻且病死率低。成年牛感染巴贝斯虫病的几率低。

4.2  支原体病

牛的支原体病类型相对常见,是由支原体感染引发的一种典型的呼吸道疾病。支原体属于较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可进入牛的身体组织中,牛支原体病发病率高,同时牛支原体的抵抗能力强,常规治疗手段难以杀灭。牛支原体病会诱发各种疾病,包括乳腺炎、肺炎、关节炎等传染性疾病。支原体侵染后的患病牛,有采食量下降和体温升高及眼角流出大量的脓性分泌物等表现。随着病程的延长,体温显著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腹泻等症状越发明显。临死前体温下降,表现出明显的黄疸症状。牛支原体不仅会引发发热黄疸型牛病,还具有嗜血的特性,吸食牛的血液,并在牛血液中寄生。牛嗜血支原体感染通常在每年雨水较多季节发生,阴雨连绵或降雨量较多的季节,极易出现牛群大范围支原体感染的现象。支原体病的传播途径多,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污染周围环境进行间接传播、吸血昆虫叮咬通过血液传播、交配实现垂直传播等,诊疗难度较大。

4.3  泰勒虫病

泰勒虫属于一种小型的寄生虫,国内牛感染的泰勒虫,通常以环形泰勒虫为主。根据寄生部位不同,将环形泰勒虫分为裂殖体与配子体。寄生在牛红细胞内的环形泰勒虫会成为配子体,在红细胞中的配子体会寄生2~3个,红细胞染病率虽然相对较低,但感染后的病情严重。裂殖体的虫体主要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内,包括单核细胞浆内或淋巴细胞及细胞外,大小为8~27 μm。泰勒虫病引发的体内淋巴结肿大、黄疸、贫血、发热高烧等症状,严重影响牛的机体健康。泰勒虫病极易在牛群中扩散蔓延,患有泰勒焦虫病的牛,伴随四肢僵硬、精神萎靡不振、不能正常行走、离群独居的表现。部分患病牛会有体温升高、高热不退、前胃迟缓、排便异常、贫血症状等表现。随着病程的延长,患病牛越发消瘦,表淋巴结显著肿大,尿液呈现深黄色,加杂有少量血液。解剖患有泰勒虫病的病死牛发现,血液呈现淡粉色,无法正常凝固。残缘眼蜱是牛环形泰勒虫病的中间宿主,虽然牛环形泰勒虫病危害不大,但有传播速度快、发病急、具季节性特点,在发病高峰期以外的季节,患病率较低。1~3岁牛的发病率高,尤其是圈养牛较易感。

4.4  无浆体病

无浆体病是指无浆体引起的反刍动物的常见疾病,无浆体病有传染性,病牛有胆囊肿大、贫血、发热、黄疸等症状。无浆体病通过牛蜱虫传染,是发热黄疸型牛病常见的病因。牛无浆体病易发于气温高且炎热的季节,北方地区集中在7月后发生,南方地区在每年气温较高的4—9月发生。牛无浆体病的传播速度快,在牛群中传播的范围较大。

4.5  牛钩端螺旋体病

牛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隐性感染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主,有的表现贫血、水肿、黄疸、发热等急性过程,在江河与池塘等地多发。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为3~12 d,涉及慢性与急性两种形式。急性时有进食后不反刍、持续高热、眼角结膜有黄色物质等症状表现。慢性时有黄疸、贫血、轻度发热等症状,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可逐渐恢复健康。

4.6  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引发发热性黄疸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巴氏杆菌病的传播蔓延,受病原侵染和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患病牛有高热不退和尿液深黄色及体表温度升高等典型的发热黄疸症状。不同年龄的牛均可患巴氏杆菌病,对犊牛健康的威胁最大。妊娠母牛感染巴氏杆菌病后,会出现流产与严重的生殖障碍等表现。在牛品种改良或本地牛杂交中沿用本本杂交的方式,会通过胎盘将巴氏杆菌病传播给犊牛。患病牛有结膜黄染、体重迅速减轻、心跳加快、食欲不振等表现,随着病情加剧,患病牛排出的尿液,从淡黄色、淡红色逐步向棕红色、黑色转变。解剖患有巴氏杆菌病的病死牛,发现其呈现典型的败血症症状,包括体表淋巴结高度充血肿大与肺脏与膀胱显著肿大,脏器器官充血严重充血,脏器器官表面存在诸多出血点,血液凝固呈现深黑色。

5  预防措施

5.1  健康检测

应该定期对牛群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同时做好动态跟踪,目的是及时发现牛群中是否存在或潜在感染情况,由于发热黄疸型牛病相比于其他的病症,其潜伏期较长,加上牛群的体质不同,不定期检测难以发现隐性感染。科学合理的展开检测工作,更利于避免延误病情和误诊等情况出现。检测出隐性感染病情,需及时做好隔离防护措施,做好前期防控与器具的消毒工作,有效应对发热黄疸性疾病发生。

5.2  疫病监测

有效的掌握各个不同地区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并且着重分析、了解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病规律。针对疫病高发地区,需增加疫病监测的频次。发热黄疸型牛病的疫苗以亚单位疫苗与灭活疫苗为主,可根据各地区疾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疫苗[2]。

5.3  饲养管理

为有效降低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生率,需做好卫生与饲养管理的工作。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传染途径與渠道广泛,包括圈舍传播、牛传播、运输、设备传播等。需提高日常的卫生管理水平,做好牛舍的清洁与消毒工作,轮换使用消毒药品,确保消毒灭菌的彻底性。定期消毒圈舍的周围环境、牛使用的器具等,降低病原体的危害。改善圈舍的空气质量,做好通风消毒与温湿度环境的把控工作,确保牛群的健康生长,提高牛群的抵抗力。饲喂干净卫生的饲料,确保牛饲料的营养均衡,加强对喂养量及饲料配比的把控,确保饲料中的矿物质与维生素等营养要素充足,切实提高牛群的免疫力,降低发热黄疸型牛病的发生率。

5.4  预防药物研制

兽医与科研机构需积极参与疫病防控工作,发挥专业优势与价值,研究有效治疗发热黄疸型牛病的药物,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达到理想的发热黄疸型牛病预防效果。尤其是科研机构,需加大研制疫苗的力度,切实发挥疫苗防控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作用。提高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更新其专业知识技能,明确把握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症状与发病特点等内容。兽医加强疫病防控方面的宣传,要求养殖人员在日常养殖中,密切观察牛的健康状况。

6  治疗对策

观察患病牛的體征变化,动态性的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医疗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合理把控用药的剂量,避免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确保整体疗法的安全可靠性;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与教训积累,借鉴优秀的经验,引用先进的治疗有段,不断提高整体疗效[3]。

6.1  巴贝斯虫病

巴贝斯虫病的临床治疗以驱虫处理为主,巴贝斯虫的属性相对独特,治标不治本,不能有效清除体内的虫卵。病牛肌注或皮下注射咪唑苯脲及三氮脒等药物。病牛注射咪唑苯脲,有效的控制病情,皮下注射1 mg/kg体重的阿卡普林注射液,观察药物治疗的效果,积极预防副作用的出现,药物注射后病牛出现肌肉震颤和烦躁不安等症状,需及时皮下注射10 mg阿托品;或静脉注射黄色素注射液与生理盐水配成1%混合液,控制剂量3~4 mg/kg体重,注射1次/2d。患有巴贝斯虫病后,病牛有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等表现,需静脉注射葡萄糖等适量的能量。在其基础上,做好牛生活环境的杀虫消毒工作,彻底灭杀巴贝斯虫及虫卵,降低再次感染的可能。

6.2  支原体病

支原体不属于病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范畴,属于特殊的感染类型,常规抗生素治疗支原体病的效果不理想,通常采取土霉素联合四环素治疗,能有效阻断支原体,但抗生素对牛体质的影响较大,需加强对用法用量的严格把控。结合筛选出来的敏感抗生素对症治疗支原体病,分2次肌肉注射剂量为22 mg/kg体重的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与剂量为0.1 mL/kg体重的30%氟苯尼考注射液,药物肌注,1次/d,连续使用3 d。食欲减退的病牛,用支原咳喘肺炎康1+1按说明书使用,药物成份主要包括注射用酒石酸泰乐菌素与氟苯尼考注射液。控制病情后,采集牛群的新鲜血液进行全血凝集试验,检测带菌牛后立即淘汰,有效净化牛群,防止周期感染支原体病。支原体病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相对广泛,需做好牛棚与牧场的消杀工作,营造清洁干净的牛棚环境。不仅要彻底的消毒杀菌,还需加强对牛血源性传播与接触性传播的控制,做好牛配种时的杀虫防护工作。

6.3  泰勒虫病

在泰勒虫病高发的季节,采取马拉赛昂溶液的杀虫处理措施,喷洒1.5%浓度马拉赛昂溶液杀灭牛身上的蜱虫,预防感染泰勒虫。再对病牛注射贝尼尔溶液,有效防止病情持续蔓延。病情严重时用强心方式辅助治疗。采用剂量为8 mg/kg体重的贝尼尔配制成5%溶液进行深部肌肉注射,1次/d,连续使用3 d。病情严重的病牛,联合肌肉注射10 mL清开灵与10 mL维生素B12进行治疗,1次/d,连续使用3 d,起到很好的防控效果。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患牛的各项体征变化,记录病牛的反应特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要想有效治疗泰勒虫病,需做好牛棚的消杀工作,消灭圈舍内的泰勒虫。

6.4  无浆体病

近似于支原体病的治疗方式,通常采用四环素等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观察患牛的病情与药物副作用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在治疗无浆体病的同时,做好圈舍的消毒杀菌工作,营造干净整洁的圈舍环境,进一步提高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效果。

6.5  牛钩端螺旋体病

采取硫酸链霉素与土霉素治疗,此类药物在治疗牛钩端螺旋体病中有明显效果,有灭杀病毒、抑制病菌的作用,需根据病患牛的实际情况对症用药。在治疗中需加强对药物使用频次和用量的严格把控,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及时分析与处理异常情况,确保用药安全。

6.6  牛巴氏杆菌病

该病有发病急、病程短等特征,有典型的败血症症状,在疾病诊治过程中,需筛选出敏感抗生素展开对症治疗。通常利用磺胺类药物大剂量治疗巴氏杆菌病,可快速控制病情。初期患病后使用血清进行治疗,大牛皮下注射100 mL,小牛皮下注射50 mL。用5%磺胺甲基密定注射液,按照60 mL/kg体重的使用剂量静脉注射,可有效缩短病情,起到良好的防控效果。

7  结束语

牛发热黄疸性疾病是牛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传染性强,威胁较严重。发病后未及时得到有效诊疗,会严重危害牛群健康情况。发热黄疸型疾病的病原种类多,发病机制和病因复杂,牛体质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有明显的差异。在疾病诊治中,需有效鉴别引发发热黄疸型疾病的多种病原,根据具体的致病原,采取对症治疗和防控措施,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孟广玉,王立昆.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12):78.

[2] 郑春红.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与治疗[J].福建畜牧兽医,2021,43(6):75-76.

[3] 孙洪广.发热黄疸型牛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J].饲料博览,2021(10):102-103.

猜你喜欢

鉴别治疗
胎母输血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粉色蛋白石与相似宝玉石品种的鉴别
利用溶解性表,提高学生在酸、碱、盐等物质鉴别中的能力
显微技术在牛黄清心丸(局方)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探讨
中药肉桂与食用肉桂的比较与鉴别研究
探讨院前急救模式对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应用中医辨证方案治疗临床体会
高通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