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 山
2022-07-04张少尘
张少尘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初识骊山,是在杜牧《阿房宫赋》的文章中。
两年前,我曾去过西安,父母带我去了骊山浏览名胜。史书中秦帝国的光辉笼罩着心中的骊山,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揭开骊山神秘的面纱。第二天天不亮,我便睡意全无,饭也不吃便央求父母早点去骊山,那迫不及待的心情不亚于暗夜里看到了灯光。
一路无话,只是出租车走得太慢。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复原后的阿房宫。秦帝国崇尚水德,所以宫墙皆用象征水的乌黑色染料漆上,与崇火的赭色汉家宫阙截然不同。复原的大殿气势诚然比不上杜牧笔下的阿房宫,但这雄伟的外表,加上它所依傍的骊山山脉,仍使我折服。我脑海中浮现出了两千年前的阿房宫,宫殿何等辉煌,相比之下,六国宫殿黯然失色,为之折腰。
日将半,我便登上了骊山之巅,这里有清凉的幽谷,空旷的草场,难怪多个帝王在此设行宫驻跸。骊山作为秦朝龙脉秦岭的一部分,海拔并不突出,依靠着冬暖夏凉、景色宜人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曾是历代帝王的夏宫。我从山上俯视,咸阳宫、阿房宫以及不远处的北阪六国宫殿与秦陵之景尽收眼底。夕阳西下,帝国的遗迹沐浴在残阳的流光里,象征帝国的余晖,笼罩着旧咸阳城。我被这壮丽的景象所震撼,直到长庚残月,我才恋恋不舍地踱步出这曾神圣的骊山。
秦王朝覆灭后,似乎只给后人留下了骊山与阿房宫遗址,一个又一个王朝的皇帝来到骊山,到阿房宫前感叹短命的西秦王朝,修下一座又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这些行宫所属的王朝,却又毫无例外地接连覆灭。后有《阿房宫赋》描述了王朝覆灭的原因,归根结底,不过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终使后世王朝如履秦辙,与行宫一起沉入广阔无垠的骊山。
太宗文皇帝有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一国之君的骄躁,既失厥国,又亡其身。对于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谦受益,满招损”。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只因一个“满”字最终运败命丧。对我们青年人来说,何尝不是这样?若只知享受,沉浸于安乐之中,必会浪费青春年华。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山上阴风呼啸,似是失国之君痛苦地哀号。
[简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泱泱中华,巍巍华夏,历史穿越千年时光,来到我们身边,只为那片刻的叮嚀。本文从细微处切入,却立意深远,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指导教师 刘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