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提升路径实证研究
2022-07-04严锐
严 锐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要让学校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是党培养和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与平台,更是党的事业发展壮大的力量阵地。新时代一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凸显出组织力弱化的倾向,导致支部政治功能软弱,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影响力和感染力明显下降。究竟如何以组织力提升强化其政治功能、哪些因素影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目前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偏少。所以,本文拟从组织力提升为基础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提升路径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强化其政治能力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
在当今社会形势以及高等教育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出现了党员发展重数量轻培养、党日活动效率偏低、组织生活有待进一步规范、对青年学生政治号召力减弱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在于一些学生党支部出现了组织软弱涣散、政治引领功能弱化的问题。
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不同学者结合所在高校工作研究和实践,给出了一些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黄武南[2]提出了以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为基础的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级协同机制,对强化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的路径进行了创新。这种新的机制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通过三个主体的目标协同、力量协同、服务协同达到组织力最大提升,进而强化政治功能。该创新机制反映了提升组织力是强化政治功能的重要路径的思路。李海霞[3]分析了组织力的四个影响因素,进而指出影响组织力的六大功能,其中首要功能就是政治引领功能。她提出了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目标的规划、组织成员的素养、组织资源的整合、组织结构的设置四个影响因素。该分析从组织力的内涵挖掘入手,论证组织力的提升会导致政治引领功能的强化。宋之帅、马文革[4]以合肥工业大学为研究对象,指出横向的党支部设置方式存在局限,制约了政治功能的提升,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发挥不充分,应灵活设置党支部,以扩大党组织覆盖面,进而强化支部政治功能。
从研究的内容看,现有研究较少直接聚焦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提升的路径分析。从研究的方法看,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如描述性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方法,偏向于宏观的综合把握,较少采用定量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方法的微观把握和具体实证。本文着重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提升路径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的工作建议。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组织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组织原则和指导思想,确立了政治属性是党组织的第一属性。列宁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理论,强调了确保政治纲领实现的过程中组织的重要性,指出党组织是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党组织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从党的一大党纲规定党的组织建设原则,到党的十九大首次以党的文件形式正式提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建设,从毛泽东同志的“组织起来”到习近平同志的“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反复说明了没有强大的组织力,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就无从谈起。不突出党支部的组织力,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得不到有效落实,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影响力和优越性就得不到体现。长此以往,基层党组织就会逐步虚化、弱化甚至边缘化。在这一系列的理论指导和不断创新下,中国高校学生党建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因此,本文假设1:学生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将强化其政治功能。
(一)支委班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依据这一重大理论创新,要保证高校学生党支部这一基层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合格的支部委员会工作是关键。支委会是党支部的核心,是党支部发挥作用的关键,支委会党务干部的政治素养、党性修养、党建能力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政治领导水平。支部书记是支委会班子核心,支部书记的能力水平也反映着支委会的能力。另外,支委会的团结协作、民主集中、思想统一也影响到组织力发挥。因此,本文假设2:学生党支部支委班子能力越强,则组织力越强。
(二)三会一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重要性。作为党内政治生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对于支部组织力的培养、逐渐提升、发挥,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这一总结明确指出通过严肃规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才能把党支部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而党支部“三会一课”正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逻辑起点和重要支点,“三会一课”落实不好会影响支部组织力发挥。因此,本文假设3:加强学生党支部“三会一课”的组织规范,有利于本支部组织力的提升。
(三)党群融合
突出政治功能,也就是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引领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团结动员群众是应有之义,党支部不仅要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还要组织、宣传、服务群众[5]。这就是说,非党员学生对身边学生党员的认可和信任,是学生党支部能够组织群众的情感保障,是支部具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情感基础。此外,学生党支部有效嵌入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覆盖各类学生群体,也是把群众工作落实到支部,才能真正使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和堡垒。因此,本文假设4:群众对学生党支部党员和党的组织的关系越融洽,融合程度越高,本支部的组织力越强。
由于提升组织力是提升政治功能的一种方式,因此,本文还进一步分析支委班子、“三会一课”、党群关系对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的影响,以避免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某一因素对提升组织力有正向作用,但同时又不利于政治功能提升。因此,本文假设5:学生党支部支委会能力越强,党支部政治功能越强;假设6:加强学生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组织规范,有利于本支部的政治功能强化;假设7:群众对学生党支部党员和组织的关系越融洽,融合程度越高,本支部的政治功能就越强。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山西某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多个学生党支部党员、预备党员随机抽样。采用两层简单随机抽样办法,首先在学校内部的各个党总支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再对党支部内学生党员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方法,研究显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计算时使用Amos软件。
此次调查总共包含321名学生,从结构分析来看调研对象性别中,男性122人,占38.1%,女性199人,占61.9%,这与该高校男女性别比例基本一致;教育程度均为本科生,其中大一10人,占比3.1%,大二72人,占比22.4%,大三147人,占比45.8%,大四92人28.7%,反映出年级越高,党员数量越多。但大四第二学期一般会有大批党员因提前就业关系转回原籍,导致在校党员数量相对大三来说又有所减少,这与党员发展的政策要求有关;其中预备党员176个,占比54.8%,正式党员145个,占比45.2%;支委班子成员方面,5%担任过支委委员,95%未担任过支委委员。总体来说,此次调研对象的分布与该校学生党员分布一致,较为均衡。
(二)变量及其操作化
本文在效度方面,采取依据研究假设先设计预调查量表,结合高校党务工作教师和部分学生党员访谈,对问卷进行修改,保证效度。
第一,因变量:组织力、政治功能。本研究设计的因变量有两个:第一个因变量是组织力,实质是政治组织力,是高校党支部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和组织资源,对本院系甚至本校学生进行引导、整合和动员的能力。问卷中共涉及3道题对党支部的组织力进行测量,包括宣传党的形象方面工作效果、组织动员同学工作影响力、所在党支部党员凝聚力,这3道题的Cronbach’s α值为0.924。第二个因变量为政治功能,问卷中共涉及3道题对调查者所在党支部政治功能进行测量,包括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力度、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效果、党支部政治功能整体发挥效果,这3道题的Cronbach’s α值为0.922。由两个因变量的Cronbach’s α值都大于0.6,可知因变量的操作化题目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组织力和政治功能题项的信度较高,可通过加总求平均获得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和政治功能的得分情况。
第二,自变量:支委班子、“三会一课”、党群融合。 问卷中共涉及3道题对支委班子进行测量,包括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对支部委员的了解程度、支委会整体工作能力,这3道题的Cronbach’s α值为0.686;问卷中共涉及4道题对“三会一课”进行测量,包括“三会一课”的了解程度、支部大会指示效果、党课学习效果、“三会一课”覆盖非党员情况,这4道题的Cronbach’s α值为0.673;问卷中涉及2道题对党群融合进行测量,包括党员整体与本院系同学融洽程度、党员服务同学工作效果,这2道题的Cronbach’s α值为0.784。由三个自变量的Cronbach’s α值都大于0.6,可知自变量的操作化题目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可通过加总求平均获得各自变量的得分情况。
(三)描述性分析
针对支委班子的三个测量维度,党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平均得分为8.283分,支委会整体平均得分为8.117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您是否了解所在党支部的支部委员都是谁”这一问题的平均得分为7.217分,分值最低,说明调查对象对所在支部书记及支委会整体工作能力评价较高,对党支部书记了解较多,却不太了解支部委员;在对“三会一课”的四个测量维度中,对“三会一课”具体内容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为8.100分,支部大会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指示效果平均得分为8.283分,党课学习对党建相关理论和指示及形式政策的学习效果平均得分为8.150分,支部大会和党课学习对非党员覆盖程度平均得分为7.533分,反映党员对“三会一课”的整体效果评价较高,但是支部大会和党课学习的政治影响力对非党员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在对党群融合的两个测量维度中,党员与同学融洽程度平均得分8.233分,支部党员服务同学平均得分为8.183分,说明党员和群众人际融洽程度较高,群众路线执行较好。在组织力的三个测量维度中,党员在宣传党的形象方面工作效果得分为8.233分,党员在组织动员同学工作方面影响力得分为8.250分,党支部的党员凝聚力得分为8.333分,说明党支部组织力较强,组织工作效果好。在政治功能的三个测量维度中,党支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力度平均得分为8.267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效果平均得分为8.300分,党支部政治功能整体效果平均得分为8.317分。
表1显示了SEM结构模型中相关观察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支委班子均值为7.8722;“三会一课”均值为7.4548,党群融合均值为8.2083,组织力均值为8.2722,政治功能均值为8.2944。其中政治功能得分最高,说明调查对象对党支部政治功能发挥的整体效果认可度最高,可见政治功能的发挥是一个有机整体;“三会一课”得分最低,说明其对支部政治功能发挥影响较弱。
表1 观察变量统计
四、SEM建模
设定支委班子、“三会一课”、党群融合、组织力、政治功能五个为显变量,其中组织力、政治功能为因变量,采用结构方程进行建模(图1),此模型中待估计的参数共有15个,协方差矩阵中独特元素的个数也有15个,自由度为0,属于正好识别模型,此时计算结果只有唯一解,在非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图中可以顺利估计出15个自由参数的数值。但是整体模型适配度统计量的卡方值为0,其他适配度统计量如显著性概率P值、RMSEA值、NCP值等无法估计,因此,该饱和模型需要作进一步的修正。
为了进一步将假设模型修正成契合的模型,必须将饱和模型调整为过渡识别模型,即带估计的参数总数少于样本数据协方差矩阵提供的独特元素总数,使自由度变为正数,通过估计结果计算出卡方值与其他整体适配统计量,才能拒绝或接受假设模型。根据图1支委班子对政治功能的影响系数为-0.01,系数为负,且绝对值较小,说明支委班子对政治功能的影响甚微,而且不影响本文的假设,因此,初步考虑删掉假设5支委班子对政治功能的影响路径,形成图2。
图1 正好识别模型
图2 经修正后给定参数的过度识别模型
经修正后给定参数的过度识别模型中,样本数据协方差矩阵提供的独特元素总数为15个,待估计的自由参数为14个,自由度等于1,适配度卡方值为0.006,显著性概率值为0.937,未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虚无假设不应被拒绝,即接受虚无假设;根据整体模型适配度指标,CMIN/DF等于0.006,RMR等于0.002,RMSEA等于0.001,此时观察数据的协方差矩阵S与假设模型隐含的相关矩阵相契合,表示观察数据与假设模型间适配度极佳。
表2表示两个因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的平方,以支委班子、“三会一课”、党群融合三个自变量对组织力变量进行复回归分析的多元相关系数平方为0.702,即联合解释组织力变量70.2%的变异量;以“三会一课”、党群融合、组织力三个自变量对政治功能变量所进行的复回归分析的多元相关系数平方为0.695,即联合解释政治功能变量69.5%的变异量,解释程度较高。
表2 标准值的平方
由图2和表3可知,假设7党群融合将促进政治功能的发挥未能得到实证支持;假设1组织力对政治功能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2支委班子对组织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向影响,假设3“三会一课”对组织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4党群融合对组织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6“三会一课”对政治功能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3 标准化回归权重
表4为各外因变量对各内因变量影响的标准化的总效果值,可见党群融合对组织力产生的影响最大,组织力对政治功能发挥的影响最大,而党群融合对组织力影响最大,说明党群融合通过组织力这一路径是影响政治功能发挥效果的主要因素。
表4 标准化总体效应值
五、讨论与启示
本文以山西某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调查对象,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实证结果表明:组织力是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政治功能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发挥通常是通过党员个体发挥作用而最后又同归一个组织整体来评价和发挥影响作用,因此,政治功能的发挥需要支部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党群融合效果对组织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在对组织力影响的自变量中作用力度最大,主要是因为党支部政治功能发挥的最终目的是作用于党外群众,党群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政治引领效果;支委班子仅对组织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三会一课”的影响力度基本持平,可能的原因在于支委班子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对支部内部,对外则是普通党员身份,这就决定了班子的强弱仅影响支部组织,所以一味强调支部书记能力或支委班子能力,对支部政治功能发挥影响甚微;“三会一课”对组织力和政治功能都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原因在于这日常事务的实施、教育、学习既能教育管理党员,也能对非党员的政治教育发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力。实证结果对实际工作有如下启示。
第一,持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保障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能够与身边非党员同学保持持续良好的融洽关系,增强学生群众对学生党员的认可和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建议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列为常态化的党日活动主题,配合党组织和学生工作的教师为同学排忧解难,帮助同学们在学校管理意见多的方面理顺情绪,积极承担学生群团组织的宣传动员工作,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组织学习交流,让身边同学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第二,创新扁平化党团群融合管理模式。高校可以依据教学与科研工作实际设立党支部,探索依托实验室、课题组、导师制、学生宿舍群、学生会、其他群团组织等建立支部,支部书记和支委可在专业教师、辅导员、公寓服务中心教师、实验室教师中选拔,吸收一定的优秀学生党员进入支委会,在这种新模式下,能够实现校内外资源联动,在教学、科研、实验、日常生活中筹建党建沙龙、党建文化阵地,由教师教育学生、学生感染教师、党员引领群众,群众拥护支部,真正充分融合党团群组织,形成教育合力。
第三,完善支委班子选拔和工作奖励机制。建议将支委的选拔工作前置,在预备党员中设置流动工作站,通过党员自荐、支部推荐、群众推荐等方式,选拔若干新发展的预备党员放置于工作站培养锻炼,承担支部日常管理工作和宣传组织工作。同时,采用能进能出的灵活方式,配套一定的工作奖励机制,边考查边激励,形成学生党员干部的选拔与培养闭环,真正把在党员中号召力强、组织力强的学生党员选进支委会。
第四,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好“三会一课”。严肃学生党支部政治生活,利用“三会一课”平台,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教育管理党员,对政治力弱、纪律性差的党员及时提醒、谈话。完善党小组例会制度,促进党员间思想交流,扩大学生党员对支部工作、校院系学生工作的参与程度,增强主人翁意识,活跃支部组织生活,增强支部组织力。
第五,定期灵活举办“三会一课”开放日活动。建议根据任务要求,选定一些主题会议,允许积极分子、团员、学生群众等列席、旁听、观摩学生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定期的党课学习不仅吸收积极分子参加,还对所有学生开放,可自由旁听也可指定群团组织参加。另外,打破固有的封闭空间会议模式,利用高校实验室、户外运动场所、公寓中心等便利条件,创新“三会一课”开放活动的组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