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微信学术公众号使用行为的调查分析
2022-07-02张耀坤
张耀坤,吴 瑞
(南昌航空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一、引言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2020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在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如何稳定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其学术能力的培养,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转型升级与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学术信息获取是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先决条件,通畅的学术信息获取能够为研究生提供诸如专业发展、学术前沿信息获取等多方面的资讯,从而可能有助于提升其学术能力。在开放数字环境下,学术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微信在我国的普及应用,面向学术领域的微信学术公众号(以下简称学术公众号)大量涌现,如“社科学术圈”“募格学术”“壹学者”等。学术公众号类型各异、内容丰富、选材新颖、发布及时,成为科研人员通过传统渠道获取学术信息外的有力补充。
从年龄上看,目前硕士生大多属于“数字原住民”一代,其学术信息行为受信息技术和工具驱动的特征非常明显[2]。学术公众号依托于微信这一流行应用,因而,有理由假设硕士生也在广泛使用学术公众号。但到目前为止,有关硕士生这一群体对学术公众号使用的研究仍少见报道[3]。作为处于早期科研生涯的硕士生,是否也在通过学术公众号获取学术信息,其行为具有何种特征,这些问题值得探讨。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试图探索硕士生这一特定群体学术公众号的使用行为及其特征,以期能够为硕士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与补充。
二、研究回顾
(一)学术公众号:类型与内容特征
微信公众号是腾讯公司依托微信推出的给个人、企业和组织提供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的全新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已改名为企业微信)。学术公众号以前两者为主,为科研用户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和服务方式。
目前,学术公众号类型多样,主要有:按照公众号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学术订阅号(如“募格学术”)和学术服务号(如“壹学者”)两种类型。按照开通主体划分,主要包括营利性机构,如“募格学术”由西安募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通;非营利性机构,如各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均由相应的期刊出版机构开通;个人,如“图情会”由武汉大学教师开通。按照其学科划分,可以划分为单学科及综合性的学术公众号。按照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专业性,如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等;综合性,提供综合类学术信息的发布[4]。
在实践中,由于学术公众号主要用于学术信息的传播,因而研究人员更为关注学术公众号的内容特征,并针对其进行了较多研究。总体上看,学术期刊类公众号侧重于发布所依托学术期刊的刊载文章、期刊动态等,在功能定位上表现为学术期刊的“高级搬运工”[5-7],同时部分学术期刊公众号也致力于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重大成果呈现给公众,并促使科学理念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得到更为普遍的认可[8]。针对综合性学术公众号,谷学强等[4]对5个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公众号的推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学术类公众号推送文章内容按照数量排序分别为推广广告类、信息资讯类、生活娱乐类、观点视角类、知识工具类、经验分享类及人物宣传类,且内容主题与阅读量及互动量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学术类公众号内容来源最多是转载类与综合整理类,原创内容较少。冯文燕的研究也表明,学术公众号普遍存在内容单一、文章缺乏原创性等缺陷[9]。
(二)不同群体对学术公众号的使用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涌现,科研人员对于社交媒体的学术场景使用越发频繁。微信作为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媒体,以其为基础的学术公众号在科研领域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随着对学术公众号类型、功能结构和信息服务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群体对学术公众号的使用行为也得到了初步关注[10]。张艳萍[11]和周华清[12]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公众号阅读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学术公众号成为学术内容阅读的重要途径,提升科研是其目的,且使用满意度高。吉媛对高校学生学术期刊公众号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个人整合、学术信息获取、使用便利、心理需求、社交需求共5个方面的需求,且不同性别、学历、专业、学校所在区域的用户群体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需求、使用满足以及使用行为上存在差异[13]。翟兴等则对高校学生学术公众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4]。
总体而言,目前针对学术公众号内容特征的分析已具有一定基础,同时对相关群体学术公众号使用行为也有涉及,但针对硕士生学术公众号使用行为的研究仍少见诸报道。因而,迫切需要对此展开研究,从而为硕士生学术公众号使用行为加以引导,为其学术能力培养与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三、研究设计与调整过程
本研究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法,围绕硕士生的学术公众号使用行为展开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利用问卷星在线版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1)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专业、年级等;(2)硕士生对学术公众号的需求与关注行为等;(3)硕士生对学术公众号文章的阅读、点赞、收藏、分享等行为;(4)硕士生对学术公众号的价值和缺陷感知等。在经过预测试后,最终版问卷于2021年5月22日正式发布。
本研究采取非随机抽样原则,重点邀请南昌、武汉两地的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共5所高校在读硕士生填写问卷。在调查过程中,还邀请被调查者通过微信朋友圈等途径进行扩散。截至2021年6月10日,共收集到190份答卷。通过对答题时间过短等无效问卷的剔除,本研究最终保留的有效答卷为181份,有效率为95.26%。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术公众号关注行为
调查发现,100%的被调查者均有关注和使用学术公众号的经历。这表明,在开放数字环境下,作为一种新的学术信息源,学术公众号受到了硕士生的广泛关注和利用,这一现象有其内在原因。根据Allen对信息行为的研究,用户对信息源和获取渠道的采纳使用往往遵循可近性(Accessibility)原则[15],即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可接近程度更高的信息源或信息渠道。总体而言,学术公众号依托于微信这一大众化社交工具,具有很高的可近性。一方面,微信以手机端为主,而手机往往随身携带,因而,相比于PC端的学术信息源,学术公众号在地理上具有更高的可接近性;另一方面,硕士生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几乎不需要任何培训便可熟练使用学术公众号,这使得其具有较高的智力上的可近性;此外,与传统带有学院色彩的学术信息源相比,学术公众号也更容易给硕士生带来更好的亲和性和心理上的可近性。学术公众号的高可近性使得硕士生更容易采纳与利用这一新兴渠道,即使其发布的内容质量与可靠性可能并不优于传统的学术信息源。
研究发现,有113位(占比62.43%)受访者经由他人转发知晓学术公众号(见图1),这与公众号的内容社交传播方式是相符合的。值得注意的是,学术公众号本身的社交属性可能并不十分明显,用户甚少在公众号上进行互动。然而,公众号基于微信这一社交平台,其社交属性无疑可以促进、增强公众号及其内容的传播。另外,自主搜索也是知晓学术公众号的一个重要途径,有102位(占比56.35%)受访者选择该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硕士生理解学术公众号的作用,并具有强烈的通过学术公众号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观意向。
图1 研究生关注学术公众号的途径
在关注的学术公众号数量上,超过一半(113,62.43%)的硕士生关注了1-5个学术公众号。相比较,仅有12.7%(23位)的硕士研究生关注了10个以上的学术公众号。这说明,硕士生在学术公众号的关注上较为谨慎,较多的学术公众号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信息源并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无疑会耗费更多精力。此外,目前学术公众号存在较多转载情况[4],不同的学术公众号之间重复内容较多,这也可能是导致硕士生不愿意关注过多学术公众号的原因之一。在学术公众号关注的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用户也面临着如何管理学术公众号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6人(14.36%)经常清理并取消对自己没有帮助的学术公众号, 122人(67.4%)偶尔会清理公众号,33人(18.23%)选择从不清理。
(二)学术公众号阅读行为
从阅读内容的调查来看,硕士生选择阅读的内容与其需求高度相关(见图2)。由于硕士生正处于早期学术生涯这个特殊阶段,其对学术能力培养提升方面的需求是突出的,比如需要经常查看学术前沿及论文,需要学习如何撰写论文等。另外,硕士生也较为重视研究生整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比如学习、就业乃至培养机制等问题。相对而言,由于硕士生较少参与研究项目的申报,因而对基金申报信息关注较少(因可能涉及前沿及论文选题问题),但远不如教师等正处于科研生涯旺盛时期的群体那么强烈[11-12]。
图2 硕士生阅读的学术公众号内容
调查发现,硕士生阅读学术公众号推送内容的频次总体较低。接近60%的受调查者平均每周阅读仅为1-2次,而每天阅读至少1次及以上的比例只占15.37(28位)。这说明,硕士生总体阅读学术公众号内容的时间非常有限。同时,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硕士生存在关注学术公众号但几乎不阅读其推送内容,显示出较为典型的“网络囤积”特征。
调查发现,大部分硕士生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学术公众号的推送内容。相比较,选择特定时间和集中阅读的比例仅为17.12%。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随着手机移动技术的发展,碎片化的阅读已成为常态。大部分硕士生使用手机微信来阅读学术公众号内容,客观上决定了其主要利用碎片化时间,如排队、等车、就餐、休息等时间来阅读学术公众号推送的内容。
(三)阅读认可与分享行为
阅读认可行为是指读者在阅读学术公众号推送内容时,对阅读内容进行点赞、打赏或收藏。调查数据表明,在进行阅读的硕士生群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50.91%)会给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点赞,但绝大部分硕士生(85.64%)不会对阅读的文章进行经济形式的打赏。
在认可行为中,收藏比点赞、打赏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收藏允许用户将其认为有价值的内容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并在适当时候进行再利用,从而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研究发现,超过3/4(78.79%)的硕士生会选择性地对感兴趣内容予以收藏,同时绝大多数(94.96%)受访者都会在有需要的时候对收藏的内容进行再次阅读,显示出被访对象对收藏的内容有较强的规划意识。
此外,收藏往往也伴随着利用知识组织工具对学术公众号推送内容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序化,比如学术公众号就提供了标签(Tag)这一典型工具对收藏内容加以组织。恰当的添加标签无疑能给内容的序化和再利用带来方便,但研究发现,仅有12.95%的受访者在收藏内容会添加标签,而多达一半(51.08%)的受访者在收藏内容时从不添加任何标签,显示出受访者对学术公众号推送内容进行知识组织的意识并不强烈,这也暗示未来应加强对于知识组织和管理的教育。
分享行为是用户通过某种途径对学术公众号内容进行共享,从而实现观点和信息扩散。目前,微信公众号有两个渠道可以实现内容的分享。一是通过点击“在看”按钮,“在看”按钮与微信发现页面中的“看一看”相互关联。用户点击“在看”按钮分享文章,则其好友可在“看一看”界面中看到该文章并可选择再次在看,从而实现文章的多次传播。二是通过点击分享按钮,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分享的目的地。
研究发现,高达64.85%(107人)的受访者几乎不会点击“在看”,34.25%(62人)的人选择赞同文章内容会点击“在看”。同时,调查也显示,超过一半(59.12%)的被调查者会分享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但也有33.7%(61人)从不分享文章。在看和分享虽然都可以实现分享目的,但在意愿上却出现了较大分歧。总体来看,硕士生更愿意使用分享按钮而不是“在看”来分享文章,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因为“在看”作为微信独特的功能,涵义较为模糊,许多用户并不十分清楚,而分享则含义明确;另一方面用户点击“在看”后,该内容会出现在微信看一看界面中,分享的目标存在无差异性[16]。而对于有比较强的分享意愿的用户,选择通过“分享”按钮来分享给具有共同兴趣的朋友,更为直接和明确。
在“分享”的对象上,分享至QQ空间、QQ好友和其他对象的比例要远小于微信朋友圈和朋友(群)的比例。这主要是由于学术公众号基于微信,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值得注意的是,有61.33%的受访者选择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朋友(群),高于选择分享至微信朋友圈的的比例(51.93%)。其原因可能是前者对于朋友几乎无差异分享,而后者则可能具有特定人群的限制。事实上,考虑到学术公众号中所发布的内容较为多样化,不同内容的受众群体也不尽相同,微信朋友(群)更便于硕士生与特定群体而非所有人分享信息。比如,对于学术公众号中对学习科研压力的吐槽内容,硕士生更愿意与其同学而不是导师分享。
(四)学术公众号作用与缺陷感知
研究发现,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学术公众号具有一定的作用。超过一半(101,55.8%)的受调查者认为学术公众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获取最新的学术前沿信息(比如前沿论文,会议报道等),有37.56%受访者认为其有助于硕士阶段的培养,另有20.44%的受访者认为学术公众号上推送的技巧和观点有助于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学术公众号也存在一些缺陷(图3)。调查结果显示,有122位(67.4%)被访对象认为在关注多个公众号的同时,容易出现公众号推送类似的消息,造成了信息冗余,这与谷学强等学者对学术公众号内容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4]。其次,认为学术公众号推送的内容比较单一、互动性不足、缺乏深度分析的人也占了接近1/3的人数。被调查者也认为学术公众号出现推送错误消息的情况,易引发不必要的误解。除此之外,还存在其他如推送太多的广告等问题。
图3 学术公众号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目前学术公众号作为新兴的学术信息源和渠道,其类型多样,推送的内容及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传统学术信息源和渠道,硕士生对其作用是认可的,充分有效利用学术公众号对硕士生培养特别是学术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但也应注意,学术公众号属于自媒体性质,总体仍处于无序增长状态,且许多由营利性机构开办,在导向性和内容质量方面缺乏必要的控制机制,硕士生对其使用仍应十分谨慎。
五、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公众号使用行为特征,包括其关注行为、阅读行为、认可与分享行为以及对其作用和缺陷的感知。
一是硕士生已经在广泛地使用学术公众号这一新兴的学术信息源和渠道。二是硕士生主要阅读学术公众号中涉及前沿学术信息、论文撰写和研究培养等与其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但存在较为明显的网络囤积和碎片化阅读特征。三是硕士生对于学术公众号推送内容具有较为明显的自主收藏和分享意识,但在收藏过程中普遍缺乏信息组织意识。四是总体看来,硕士生对于学术公众号的作用与价值是认可的,特别是对于前沿信息的获取,但也认为其存在信息冗余、互动性不足、缺乏深度等主要问题。
(二)启示
当前,学术公众号已成为重要的学术信息获取渠道。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合理、充分地利用学术公众号有助于其学术能力的培养,基于前述探索性调查发现,未来应该加强对于学术公众号服务的优化以及对硕士生学术公众号使用的引导研究与实践。
第一,学术公众号服务优化。首先,从内容质量上看,学术公众号大多缺乏深度分析且内容多有重复,所以应重视对于个性化内容及其深度的挖掘,提高其内容质量,而不仅仅限于对于表层信息的传递和复制。其次,从形式上看,学术公众号必须深入了解硕士生这一群体和年龄段用户的用语和阅读习惯,比如硕士生主要为碎片化阅读,因而学术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应短小精悍,并尽可能以摘要或导读形式总括其内容。质量和形式上的改进不仅有利于硕士生自身阅读,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硕士生对于学术公众号的分享,从而扩大其用户群体规模。此外,目前学术公众号类型、数量繁多且大多并非完全针对硕士生,硕士生不愿意关注数量过多的学术公众号。因而,未来还应重视对学术公众号的内容聚合研究,并根据硕士生的特定需求对内容进行筛选,予以推送。
第二,硕士生学术公众号使用引导。目前,硕士生对学术公众号的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关注但不阅读、对内容的收藏缺乏组织等。因而,未来必须针对硕士生的信息组织和信息再现行为展开深入研究,并对以上这些问题予以引导和改进。比如引导其合理关注和取消关注、利用Tag工具或其他知识管理工具对收藏内容进行组织整理等。此外,学术公众号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学术信息获取渠道,硕士生对其关注和使用从整体上看仍是自发的个体行为。因而,未来有必要将学术公众号的使用融入正式的信息素养、信息检索、学术论文撰写等教育当中,并探索其融合途径与模式,以正面引导其使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