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经验与启示
2022-07-04李同灵朱亚男
李同灵 朱亚男
(1.常州体育运动学校;2.常州工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2)
体育总局教育部于2020 年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它是指导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对我国体教融合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国内研究认为“省队校办模式”“混合型模式”“清华模式”和“南体模式”的可复制性较弱,体教融合借鉴难。
运动员输送率高达90%,输送的运动员姜佳音荣获亚运会三人篮球赛冠军、2019 年国际篮联三人篮球赛世界杯女子组冠军,她被评为2019年国际篮联三人篮球赛世界杯女子大赛MVP。2018 年,江苏省运动会常州男子篮球队荣获4 个冠军、1 个亚军,女子篮球荣获3个组别前三名。常州男子篮球队荣获2017—2018李宁杯中国初高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冠军,多次荣获全国U13、U15、U17及体联杯篮球冠军(2019年代表江苏参赛荣获全国U17 男子篮球冠军、荣获2019 年全国U13 山西赛区男子篮球冠军、2017—2019 年U19 男子篮球冠军)。
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江苏省体育局信任并认可常州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其成效,把江苏省男子篮球三线队放在常州。
常州男女篮球队多次获得全国冠军,为国家队输送世界冠军队员姜佳音。篮球运动员输送率在全国名列前茅,篮球运动员培养经验备受瞩目,众多荣誉和成绩得益于体教融合的深化,常州后备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 政府主导,全民推进
常州市政府印发《常州市运动项目基层训练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市队校办运动队(训练点)的通知》《常州市创建体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常州市校园篮球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常州市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全局重点工作目标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教体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的意见》,要求巩固完善省队市办专业队发展模式,办精办强各专业运动队,发挥竞技体育对业余训练的辐射作用。转变业余训练发展方式,走集约之路和精兵之路。进一步优化项目结构,调整项目布局,实现业余训练从资金密集投入到强化科技支撑、从人海战术到精兵强将、从项目扩张到强项大项、从系统自办到全社会共办、从重视运动员的专业素质到文化学习、专业素质综合发展五大转变,努力提高业余训练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探索创新“体校主导、一校多点,教体融合、产业支撑”的青少年业余体育培训机制。以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契机,提升训练单位管理质量和效益。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联合办队,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推进“名校办名队”工程,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的“一条龙”训练模式。坚持以运动员全面发展为核心,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畅通运动员升学渠道,完善优秀运动员安置政策。利用集团办学平台,提升办学品质,探索后备人才新形势下多元发展之路。
《常州市校园篮球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提供有编制的篮球教练和经费。政府积极的主导作用,看似简单的配备有编制的篮球教练和经费,其实质是政府观念的根本转变,政府观念转变,让教练员融入学校教学、训练、育人全过程,学校接纳教练员,教练员身份转变为教师。学校既要管理教练员训练和教学,也要关心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生活、训练。如此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教融合。体教融合改变了体育部门只重视运动成绩,忽视学生文化学习,以及教育部门只重视文化学习,忽视学生运动成绩的观念。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观念的转变,契合了体教融合的价值理念,顺应了体教融合的发展方向,是体教融合的重要标志,更是体教融合深化的必由之路。
2 体育局全面把控训练任务
2.1 制定规划,有序推进
体育局明确篮球为常州市传统重点项目,篮球是优先推广发展项目,为篮球运动的发展注入新的机遇,结合国家《篮球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2014—2024)》,制定了常州市篮球后备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小学、初中、高中训练“一条龙”,设立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直通车”,形成一校一品、特色学校、运动学校、合作学校、篮球学校五条线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选派专业教练担任学校篮球队训练工作,学校选派体育教师协助篮球训练,完善了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工作制度,构建了体育、教育、学校三位一体的篮球工作机制,共同有序地推进篮球运动发展。
2.2 提供保障,确保训练
《关于进一步推进教体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体育工作规划,篮球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为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保障。财政部门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落实运动员各项保障工作,提供经费和就业保障。运动员文化成绩是进、退队的条件,规定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24学时,文化课成绩与训练、参赛“挂钩”,提供学习保障。体育局、教育局每年联办市级单项竞赛不少于11项(次),开展体育项目特色学校交流比赛,体育协会举办单项比赛,频繁的竞赛提供检验保障。常州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承担学校场地日常维护工作,提供后勤保障。体育局、教育局不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听取汇报,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解决学习训练的后顾之忧。
2.3 场馆设施,确保训练
各类学校均拥有配备冷暖空调的1~3个标准室内木地板的篮球馆,拥有1~4片室外塑胶篮球训练场,四周拥有围网,能有效保护训练队员和外面的学生。各类学校还拥有田径场和健身房,为身体素质训练提供场地设施,充足的室内外训练场地,保证训练计划的顺利完成。
2.4 科研先行,促进训练
为了提高训练效率,体育局设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医疗科研所、体育医院。
体育科学研究所设置了科学选材研究室、训练监控室、运动医学诊疗室、检验室、保健站、X光室和康复训练室,对学生身体形态、专业技能测试、生理生化数据进行跟踪测试和分析,所有数据均纳入训练管理平台,便于及时掌握运动员身体状况和训练情况。
体育医疗科研所具备科学选材、机能评定、训练监控、运动损伤诊疗、康复指导等能力,为后备人才科学选材、机能评定、训练监控、运动损伤诊疗、康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常州体育医院,特设了运动员训练康复中心和先进设施设备,为后备人才训练损伤快速康复提供技术保障。
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医疗科研所、体育医院协同打造了训、科、医一体化保障体系,促进训练。
2.5 培养名师团队,提升训练水平
制定了《江苏省常州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专业名师培养方案》《体育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体育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促使青年教师、教练“一年合格,三年称职,五年成为骨干”。聘请了一批全国、全省、全市知名教练员、专家、顾问组织专家团,专家团对教练培训进行全方位指导与监督。
依据《国家青少年篮球训练大纲》,结合常州实际情况,制定《常州市青少年篮球训练大纲》及年度、阶段、周训练计划及课时计划,各级教练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专家团审查、指导、完善计划,确保训练计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实效性。
每年举办两次篮球教练员培训班学习,市优秀教练员为参加培训的教练员上公开课,提供观摩、学习、体验。市队教练团队成员必须到基层进行两次训练辅导,加强教练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教练训练水平和能力。
加强教练员对外学习交流,不定期与全国兄弟城市进行观摩、学习、探讨、交流活动,引进国际高水平团队授课与指导,了解学习国内外篮球普及、推广、训练先进经验,拓展教练员视野,帮助提升专项运动水平和执教能力。邀请扬州大学梁维祥教授为常州市篮球总教练,以老带新,提升教练团队的训练能力以及临场判断、指导能力,教练团队连续两届在江苏省运动会上获得人才输送和竞赛成绩双丰收。构建国际合作与国内协作的名师团队新机制。
2.6 教体企联办,创新模式
体育局、体育产业公司、体育运动学校共同投资3.5 亿元,创建常州篮球学校。篮球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主,满足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迫切需要,适应我国篮球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各级俱乐部、优秀运动队、高等院校培养高水平有文化的篮球人才,为社会培养新时期复合型篮球运动骨干。开辟教、体、企共办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新途径,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2.7 心理疏导,完善人格
紧抓运动员身体练习、技术训练,不忘关爱运动员心理状况,从新生进队就开始进行心理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知识、关爱女生、赛训心理调适等健康讲座,并及时实施个体心理疏导,确保每个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用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和现实运动员训练学习实例,进行人格和品格教育,激发运动员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持续保持团结向上不怕困难的优良队风和良好品格,完善后备人才人格。
3 教育局细致落实教学工作
3.1 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确保文化学习质量
教育局提供优质学校,体育局配备优秀教练,打造训练、吃饭、住宿“三集中”高水平的篮球训练资源,形成中小学训练“一条龙”、升学“直通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运动员既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又接受高水平训练。体教融合将享受优质教育与科学、高效的训练进行了完美结合。
3.2 完善后勤保障,促进运动训练
各类学校均为运动训练专门配备了带卫生间的住宿、食堂、餐厅、浴室、洗衣房等配套设施及专门管理人员,设立了管理条例,督促运动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和纪律约束提高个人素养,具有高素养的运动员能够确保高质量的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
3.3 主动协调教学与训练,合理衔接提高效率
各类学校为运动员配备了优秀的专业教师,能够根据训练和比赛特殊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时补课、答疑、辅导,给予教师一定的课时补助。配备一名体育教师担任篮球队副教练,共同完成篮球训练工作。把教室、住宿、洗浴、食堂、训练点尽可能集中,既便于监督管理,也便于各个点的相互转换,节约相互转换的时间,合理衔接,提高效率。
4 体教融合,扩大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
4.1 基础教育
4.1.1 一校一品
13 所学校成功申报篮球“一校一品”,体育局指派教练负责篮球训练和校品课程教学。
4.1.2 特色学校
30 个篮球传统特色学校,暑期特色学校举办篮球夏令营,常州市队教练带领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和辅导。举办春季和秋季联赛,提高篮球特色学校篮球影响力。
4.1.3 合作学校
与市内优质中小学联合形成8 所篮球合作学校,产业公司聘任篮球教练,建立赛事活动体系,打造具有浓厚篮球文化的校园环境,扩大篮球影响力。
4.1.4 联合建队学校
主动对接省内优质中小学,签订联合组建篮球队协议,每年给予相应的专项训练经费,篮球影响力辐射全省。
4.2 高等教育
与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常州工程等院校的体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70%的后备人才升入本科院校就读,解决后备人才高校入学深造问题。
4.3 职业教育
4.3.1 专业渠道
设置课程弹性管理制度,打通专业界限,重新选择专业,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范围和更多的展现自我价值的空间。有专业发展前景的学生以金牌和输送国家队、省队、职业俱乐部为目标,输送率为17.92%,实现专业发展。
4.3.2 就业渠道
专业发展模糊学生以健身教练、运动员等级、裁判和社会健身指导员执业证书为目标,拿执业证书率达到96%,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实现就业。
4.4 多元活动体系,丰富篮球文化
每年举办篮球联赛、主客场篮球总决赛、名校篮球联赛、育苗杯篮球赛,参加上海、山东、浙江、河南、安徽、广东各级各年龄段篮球比赛。承办全国U15、U17及邀请赛。与韩国友好城市春川、塞尔维亚进行交流、比赛。
丰富多彩的篮球活动与竞赛体系提高了训练积极性,提供了经验训练效果的平台。多元的活动与竞赛丰富了篮球文化,扩大了篮球影响力。
5 结语
篮球是民众参与率较高的项目,也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国家深化体教融合政策的推动下,常州市政府积极主导体教融合,高效地推动了篮球发展。体育部门全面掌控训练工作,积极参与篮球课程教学。教育部门把控文化学习,积极管理运动队学习、训练、生活。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建立升学、专业、就业通道。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人员的交叉与渗透体现了体教融合,达成一致目标,实现了体教融合。体教融合了确保后备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学习成绩,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综上所述,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推动体教融合;体育部门需要组建教练团队,制订系统训练计划,才能提高训练质量和水平;体育部门主动承担训练场馆维护工作,才能确保训练顺利完成;教育部门需要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优秀教师实时调整教学时间,细心辅导,必须严格执行文化成绩一票否决制,才能提高运动员文化成绩;教育部门需要加强教学、训练、生活管理,才能提高效率;体教融合必须设立升学通道、专业通道、就业通道,才能解决学生后顾之忧,提高后备人才数量;必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后备人才网络,才能扩大数量,提升质量;建立立体的系统竞赛体系和交流活动,才能检验训练的系统性,提高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