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红与黑》于连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
2022-07-04吴如优
《红与黑》原名《于连》,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1830年,这部作品成功出版,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几代读者。仅在中国,《红与黑》的中文翻译版本就有20多种,这显示了它的经典性。《红与黑》之所以能够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塑造了于连这个生于平民家庭的年轻人的形象,他凭借自己的才华跻身上流社会,但他内心深处却对这个阶层的人们充满了蔑视和仇恨。阅读整部作品,发现于连与整个社会环境的矛盾、对改变命运进入上层社会的渴望、他的不满和拒绝屈服于现实的性格,以及在故事结尾的报复性反抗行为,这些都成为整个作品的精彩所在。本文从小说《红与黑》中的故事情节分析,探究主人公于连的形象,以此体会作品的精髓来源。
一、清晰的自我认知
主人公于连,一个普通人家的儿子,看起来很温柔,执着是他最明显的性格特点,而他外观和内在的反差也是他想要改变命运的原因之一。在他心灵的最深处,一直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一直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于连以拿破仑为自己的榜样,希望可以像拿破仑一样依靠自己的能力建功立业,成就一番远大理想。为了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他把《新约全书》拉丁文翻译版本的全文背得非常熟练,甚至能够从后往前进行背诵,也正是因为他惊人的阅读能力,他最终作为家庭教师进入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小说特别提到当于连知道他要去市长家当家庭老师时,他心里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他会和谁一起吃饭,他在心里发誓:如果要去做和佣人一起吃饭这种侮辱自己尊严的事情,那么他宁愿不接受这一切,如果父亲不理解或者强迫自己去接受,那么自己宁愿选择死亡。当市长的妻子德·雷纳给于连一些金币,仅仅是想让他用这些钱去买几件新衬衫时,于连都会很生气地说:我虽然很穷,但是志气不短。他认为夫人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尊重他,而是把他当成一个穷人来施舍和同情,所以他拒绝接受夫人的金币。后来,市长因为这件事感到不开心,找于连谈了一次话,但于连感到十分愤怒和不开心,他的眼神非常凶狠,重重地回答市长:“先生,就算没有你,我也不可能会饿死”。因为市长对他的“侮辱”,他选择采取一定的行为进行报复,他握住市长夫人的手,同时心里想:这对这个拥有权力和财富的男人来说是讽刺的不是吗?是的,我必须这么做!谁叫他这么傲慢。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于连的想法确实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中小阶级对上层阶级的憎恨和反抗,以及体现出平民阶层不安命运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跻身上流社会的野心
于连没有在恰当的时间出生,以至于他没能像想象中的那样,像拿破仑一样摆脱自己的低下地位,走上繁荣的道路。在那时,平民阶层并没有机会穿上军官制服,所以这条成为领袖和将军的道路对他来说变得不可行。因此,能实现于连自己个人目标的唯一方法是当一名神父。尤其是当他看到神父的薪水是一个拿破仑手下将领的三倍时,他把成为神父的愿望深深埋在心里没有说出来,他选择把这种想法藏在心里,同时,也放弃了成为“拿破仑”,他认为自己不再需要他了。虽然他认为自己不应该学习神学,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又迫不得已装作一个虔诚的信徒,向公众表示出自己对神学的信仰、尊重和热情,用现在的观点看,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真正的伪君子和狡猾的人。当他发现自己的未来取决于神父时,他故意讨好他,处处逢迎他,并且带着不可思议的记忆力读完了整篇拉丁文版本的书,于是才有机会在市长家当家教,迈出人生奋斗的第一步。当于连得知侯爵可以改变他的命运,帮助他实现自己进入社会上层阶级的理想时,他高兴地为侯爵服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给他寄去了信,这是出于他的野心。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行动占了上风。除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于连还是一个有双重性格和双重精神的人。一方面,他出生在平民阶层,出于对贵族阶层的仇恨,他憎恨那些凌驾于他之上的人;另一方面,于连的双重性格让他有点虚伪,因为他渴望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并赚取声誉、人格、金钱和地位。
于连认为,他进入上层社会的所有手段都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合法行为,是对不安命运的积极抵抗,不能被视为有罪。因此,任何习俗或法律都对他失去了约束力,他只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他心中只有一条道德准则:他自己的价值,他自己的尊严。一般而言,于连这个角色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形象的投影。司汤达曾经在《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回忆》中说:社会就像一根分成几段的竹竿,一个人的伟大原因是,要升到超过自己的等级,但是这个等级会尽其所能防止他的成长。这是司汤達对社会观和人生观的一种表达,也是对于连这一人物表现的所有行动的最好解释。
三、英雄情结
对于一个无论采取任何办法都一定要进入上流社会的于连而言,当他知道有机会出狱时,为什么不求助于任何人,这也许可以追溯到于连的内心深处。于连的精神气质很浪漫,在资本主义社会,他的英雄情结是他一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他着迷于寻找金钱、地位和权力,但他从来不是那些东西的奴隶,因为他看不起那些带有铜臭味的人,包括他的父亲和德·雷纳市长。他的父亲去监狱大声斥责他,但是当他告诉父亲他有存款时,父亲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立刻热情地吻了他。父亲走的时候,于连甚至悲伤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这就是所谓的父亲”。于连有追求冒险、荣誉、渴望站在聚光灯下的舞台的愿望,总之,他想成为历史上的英雄,比如拿破仑,当然这些愿望只是精神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在小说中,于连在悬崖边看见一只鹰在空中飞翔,于连的眼睛正好跟着这只大鹰,他对这种掠食者冷静而坚强的行为非常向往。他渴望这种力量,老鹰真实地表现了于连浪漫的气质和这个人物的内在复杂性。小说还曾描述过国王访问维立叶小城,市长夫人因为深陷爱情,把于连安排在荣誉护卫队里的情节。但这一决定引起了全城许多地位显赫的人的嫉妒,他们认为于连的身份和地位根本不配得到这样的荣誉。当时于连的风光埋下了日后卷入市内政治冲突的隐患,玛蒂尔德喜欢和崇拜于连的理由也是如此。于连在监狱里最令他不安的不是如何逃出监狱、如何被无罪释放,而是监狱外的人对他的看法,这实际上也是他英雄情结的表现。
四、于连的爱情世界
在19世纪的小说中,于连是少数几部依靠女性实现阶级跨越的男性形象之一。在《红与黑》中,德·雷纳夫人是位很有个性的女人。虽然她之前的爱情是不幸的,但在遇到于连之后,她的爱情世界又重新开放了。然而,与德·雷纳夫人不同的是,于连对爱情充满了算计,毕竟于连一直想富有,升到一个能够自由支配自己行为的更高水平,因此,于连在爱情和虚荣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于连没有直接回应德·雷纳夫人,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认为德·雷纳夫人只是他跨越阶级之路的跳板。虽然于连也被德·雷納夫人的美貌触动,但他在虚荣面前,只是虚伪地表达了他所谓的对德·雷纳夫人的爱,但这种爱不是基于真的爱情,而是基于他内心的欲望,为了加入上层社会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于连只是利用德·雷纳夫人对他的爱。因此,于连对德·雷纳夫人的爱有所保留,但是对玛蒂尔德小姐,这样一位贵族,拥有优雅的出身,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于连是像丹东那样的人物,也就是她爱慕的那种人。于连起初不喜欢玛蒂尔德小姐这样傲慢的性格,但当他意识到自己可以指望她在上层社会取得成功时,于连开始虚伪地追求玛蒂尔德小姐。虽然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有过爱,但是存在很多算计,也正是多亏了玛蒂尔德小姐,于连得到了阶级提升,在他心里,个人欲望远比他所遇到的爱情更重要。
五、于连价值观的变化
虽然于连在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羡慕的结果,但是在《红与黑》一书中,即使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也是一个鲜明的悲剧,而导致悲剧发生的是一封揭发信,这封信促成了枪击事件。最后,于连甚至因谋杀罪被判处死刑,而他也没有对判决提出上诉。整体上,有许多因素导致了他的自我毁灭,不仅仅是自身的因素,同样包括当时整个法国的社会形态。于连的一切行动都反映了自己的本质特征,他永远摆脱不了平民阶层的思想,以至于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从个人行为的角度分析于连的悲剧不难,但从社会价值角度看,个人的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且客观事物的取向对主观意识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下层阶级的公民意识所奠定的基础与普通平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即使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却没有达到真正崇高的目标,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上层人士。为了实现阶级转变,不仅需要得到某些人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
由于于连的内心总是站在市民阶级的立场上,甚至一味追求贵族阶级,而底层的平民阶级思想总是干涉他的选择,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于连是个矛盾、虚伪的人物,连死也不肯低头面对命运,在审判中,他甚至说:“我看到有的人认为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不值得同情,他们只是想杀一个这样的人来吓唬所有年轻人,通过惩罚我来实现目的,这些年轻人生于下层阶级,饱受贫困之苦,但却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敢于进入上层阶级,我为此感到骄傲,这就是我的罪行,因此是严厉的惩罚,更不用说我没有在陪审团席上看到和我同一个阶层的审判员,我看不到平民的任何痕迹。”
《红与黑》中有两个人物值得关注,因为他们的人物性格特征与于连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一个人物是富凯,他一开始经营小生意,通过勤劳努力一步一步走向致富之路;另外一个人物则是乞丐收容所所长华勒诺,他利用投机、贿赂实现自己的目的,被封为男爵。于连鄙视华勒诺,但他同样也鄙视他的朋友富凯。如果这两个人走上了庸俗生活的道路,那么于连就渴望走上浪漫主义英雄式的道路。在他生活的时代,互惠原则主导着现实生活,公共生活越来越平常。在小说中不难看出,司汤达鄙视粗俗、卑鄙和贪婪的人,并清醒地批评现实主义的资本化。由此,于连对英雄生活的追求和他所经历的悲剧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抗议。
六、孤独的自我
司汤达送给于连的精神上的孤独并不苍白,也不封闭,它包含在维里埃森林里的梦想,充满爱的回忆——他一次又一次地在亲人面前迷失自我,他真的在与自己对抗;而这个自我,不是单调的,也不是僵硬的,他在暴风雨中如此坚强地变化着,清醒地看着这个黑暗的世界,甚至严酷地看着自己一生中的不同时刻的自己,不断挑战自己的虚伪、自负、雄心和自尊,我热爱真理:……但它在哪?……到处都是伪善,至少也是欺骗。最后,他向德·雷纳夫人承认了自己的软弱和虚伪,但却成了玛蒂尔德心目中的英雄,正如他所说的,最自然的就是将他写在山洞里的思想带到法庭和公众面前,然后在公众和陪审团中传开,这样他就可以像拉莫尔一样爬上断头台。在维尔基森林中度过的甜蜜童年时刻以一种强大的方式提醒了他的思想,使他的生活比上层阶级的生活更有诗意。“一切都是以简单而有尊严的方式完成的,他什么都没做”,于连要求将他埋在一个山洞里,因为在那里他度过了一个自由而美好的夜晚,玛蒂尔德亲手埋葬了他的头,并用意大利雕刻的石头装饰了他的头。德·雷纳夫人吻着她的孩子然后离世了,这个无辜虔诚的女人像常春藤一样,在爱情最热烈的时刻拥附在他的身上,“如果没有依恋,常春藤就会枯死”。
作者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于连的形象虽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他为争取自己的理想而采取的行为是作者赞赏的。《红与黑》算是一个悲剧,主人公于连是一个不甘平庸、野心勃勃、自尊心极强的人,他既激情又冷静,既要独自作主,又要表示服从。他的性格,他所在的时代,注定他将是一个悲剧。于连不是一个完人,但确实是当时一类人的代表,他有对未来的向往,努力跻身上层社会,摆脱贫困。在这本书中,笔者体会到一个人的出身对其的影响力,于连出身平民,备受当时社会的歧视,在长期的压迫下改变了于连,使其对社会充满不满,在激发于连奋斗上进的同时也导致他走上一条动荡的人生之路。在看完《红与黑》后,笔者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更加喜欢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像故事的结尾,于连失败了,最后在监狱中,于连淡化了成功,在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回归自身的本心,找到真正的自己。人生的无数抉择让他痛苦,但是一旦选择了,他就坚持到底,他选择了有自尊地活着,也选择了有自尊地死去,而面对死亡,他泰然处之,他那一句我一点也不缺乏勇气,因为明了,所以无畏。一切都是命运的戏弄,他选择了借助狂风,把自己推向人生的高处,但是风起潮涌毕竟只是一时,当狂风消去时,一切都将落幕,唯有浩气荡乾坤。
(作者简介:吴如优,女,本科,浙江树人大学,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