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肝脏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7-04周佳 张庆雨 陈芗茹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13期
关键词:镇痛超声引导

周佳 张庆雨 陈芗茹

摘  要:目的  分析在肝脏手术患者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脏手术治疗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分析组和一般组,每组23例。分析组采取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法麻醉,一般组患者采用生理盐水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麻醉、手术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拔管时间)、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低血压)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血压T0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T1、T2、T3、T4时期比较,分析组血压相对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时期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T4时期,分析组平均动脉压比较优势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T1、T2、T3、T4时期心率比较,两组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拔管时间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手术患者应用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法麻醉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积极稳定患者心率,使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

关键词: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肝脏手术;镇痛

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13-00-03

肝脏手术一般需要利用一侧、两侧肋缘下切口手术,术后患者具备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1]。目前,用于肝脏手术镇痛的方法很多,阿片类药物为其中的主要药物,适用范围广。但阿片类药物无论用于全麻,还是椎管内给药,均可产生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肠梗阻、尿潴留、瘙痒、便秘等,甚至呼吸抑制,应用剂量越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越高。多模式镇痛为现阶段临床指南推荐[2]的有效镇痛方式,通过不同机制药物联合应用或采取复合硬膜外麻醉实施连续镇痛,但会导致患者术后产生瘙痒及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2001年,临床最早提出腹横肌及腹内斜肌之间的神经筋膜层注射局麻药物进行前腹部壁神经阻滞,被称作腹横肌平面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的解剖学基础主要为肌肉及腹膜壁层,主要由T6-L1神经进行支配,能够进入患者的侧腹壁肌肉中,并经过腹横肌浅层,其中的感觉神经分支一般在腋中线产生皮神经侧支,并在平面前进行皮肤支配,远至正中线部位。临床文献提示,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够实现有效镇痛,在腹部手术中发挥重要作用[3]。本研究将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脏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腹横肌平面阻滞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实施肝脏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分析组和一般组。一般组患者中,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50.84±4.16)岁;体质量60~85 kg,平均体质量(70.25±3.14)kg;男10例,女13例。分析组患者中,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50.87±4.07)岁;体质量60~85 kg,平均体质量(70.19±3.19)kg;男11例,女12例。患者基线资料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同意接受手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指南标准[4];②无麻醉禁忌证者;③无精神功能障碍者;④认知功能正常者。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不能接受手术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均进行有创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监测。全麻手术后应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实施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

分析组:为患者进行髂嵴、肋骨下缘腋中线水平部位实施轴状位线阵探头放置,并采取超声显示屏,腹横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结构部位清晰显示,缓慢进行超声探头移动,发现腰方肌浅面的超声探头固定位置。为患者进行平面内进针,如患者针尖部位能够抵达腹横肌平面时,患者存在回抽无血液或气体时,可为患者实施一定量的局部麻药注射,为患者实施定位点盐酸罗哌卡因(生产企业:广东华润顺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325,0.375%)注入20 mL,给药后为患者进行超声定位,部位具备梭形无回声区,则代表注射成功。一般组应在相同部位注入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生产企业:上海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3149),平面阻滞后15~20 min為患者实施开腹肝脏手术。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麻醉、手术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拔管时间)、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低血压)发生率。T0、T1、T2、T3、T4:阻滞前及阻滞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低血压)例数/总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评价,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低血压)发生率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手术相关指标采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比较

两组患者血压值比较,T0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期分析组指标更加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T0、T1、T2、T3、T4平均动脉压比较

两组患者T0时期,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T4时期,分析组平均动脉压比较优势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心率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T0、T1、T2、T3、T4时期心率比较,两组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麻醉、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拔管时间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分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开腹肝脏手术由于具备腹壁切口,对患者的神经、血管、腹部肌肉造成较大损伤,术后疼痛属于开腹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如疼痛较为严重患者的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术后会出现呕吐以及恶心等不良反应。伴随临床超声技术逐步发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为近几年临床逐步兴起的应用技术。麻醉医生通过超声成像技术为患者进行神经周围组织及结构观察,能够直接进行局部麻药注射,近几年,伴随国内外腹横肌平面阻滞在临床慢性疼痛及急性疼痛的有效应用,具备可靠的应用效果[5],如罗哌卡因实施TAP阻滞在剖宫产等方面镇痛效果,能够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疼痛,同时,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用量,临床镇痛效果理想[6]。开腹手术过程中,探查腹腔内存在新鲜血液,研究结果发现,肝脏表面存在一定损伤[7-9]。现阶段,临床上对于此类手术使用多类镇痛方法效果确切,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够实现封闭前侧感觉神经支配阻断,镇痛效果理想,但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穿刺会进入到腹横肌平面,阻滞作用不够明显,容易引发患者腹横肌阻滞失败,使患者产生相对严重的并发症。

近几年,临床影像学技术逐步发展,超声在腹横肌平面阻滞当中发挥重要作用[10-12]。超声具备费用低、便捷的特点,超声扫描能够动态及连续地观察脏器,追踪病变部位,积极实现立体变化显示,同时能够避免产生成像分层限制。实施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够依据超声进行髂嵴、肋缘之间的腹壁扫描,显示3个肌肉层,同时分离高回声的筋膜,其中的腹横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能够紧贴最后一层肌肉上方的筋膜层,此部位即为腹横肌平面[13-15]。超声引导下能够系统观察患者的感觉神经及周围结构,将局麻药物向腹横肌筋膜、其深部肌肉筋膜间隙内注射[16-17]。超声引导下操作可全面提升阻滞成功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对患者机体的内脏器官损伤[18-20]。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血压值比较,T1、T2、T3、T4时期分析组患者血压值更加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时期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T4时期分析组平均动脉压比较优势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T1、T2、T3、T4时期心率比较,两组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拔管时间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腹部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有利于缩短患者拔管时间,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术后康復速度加快,但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权威性,应在后续研究中加大样本量展开分析。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为患者实施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促进患者全身麻醉下开腹肝脏手术患者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使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患者手术安全性提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邬薇薇,程高,陈琛,等.静脉全麻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中年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病人围术期注意网络的影响[J].安徽医药,2020,24(8):1521-1524.

[2]刘延青.欧美下腰痛诊疗指南解读及多模式镇痛[C]//第七届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癌痛微创治疗大会,2013:17-28.

[3]张雁,张春燕.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21):180-182.

[4]杜洪印.肝脏移植麻醉指南[C]//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53-160.

[5]于利文.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右半结肠癌手术患者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10):64-66.

[6]杨钦文,赵毅,盛温温,等.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双侧TAP阻滞在全麻剖宫产的疗效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5):143-145.

[7]黄世伟,梁晨曦,邹彬,等.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多点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腹肝脏手术术后镇痛的应用比较[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0,41(3):260-264.

[8]龚友明,吕瑶,张婵,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腹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2021,16(6):917-920.

[9]陈鹭,林健清,梁敏,等.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4):392-394.

[10]胡晓亮,刘趁心,曾渊,等.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肝脏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30(8):999-1003.

[11]刘珍,李干,张学康.超声引导下多点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肝脏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J].江西医药,2018,53(1):80-82.

[12]谢颖,李林佶,任普圣,等.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95-98.

[13]王劭恒,刘鹏飞,关雷,等.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肠梗阻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11):1050-1054.

[14]宫玉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1):118-119.

[15]夏连飞,梅雨柳,裴晴晴,等.肋下入路腹横筋膜联合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肝脏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21, 33(2):154-156.

[16]何欣,赵洪伟,宋天强,等.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对肝癌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18,45(16):850-853.

[17]付凯,胡千华,周芬芬,等.不同浓度盐酸罗哌卡因前鋸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24):107-109.

[18]卢建朴,王传镇,张建辉,等.腹横肌平面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6):120-123.

[19]刘超磊,苑雪娇,孙章楠,等.右美托咪定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21,37(23):3026-3030.

[20]徐晓梅,王登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筋膜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21,28(34):143-146.

猜你喜欢

镇痛超声引导
手法对CCI模型大鼠局部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高龄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单点注射复合颈浅丛阻滞在老年患者锁骨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