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弱者”导写

2022-07-04张金良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帮助者习惯性弱者

张金良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帮助“弱者”,然而,情况未必是人们所想的那样。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在生活中,扶弱济贫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是人性本善和社会文明的体现。材料中“然而”后面的内容无疑是思考的重点,其中的“情况”以及前后句中的“人们”的指向都有多种理解。所以,在审题立意过程中一定要多角度思考。

首先,从帮助者角度分析。

帮助者的出发点大多是出于善良、出于正义。如果帮助对象真的是弱者,那这种行为应该弘扬,以此体现人性的美好,社会风气的清正。但也不排除有人出于个人利益考虑,这种情况下的“帮助者”则是伪善的,应该批判。

其次,从被帮助者角度分析。

弱者真的就是弱者吗?是不是还需要理性验证一下?因为如果是对假弱者的帮助,那不仅不是雪中送炭,还有负面作用。如果是真的弱者,那就应该知道感恩,勇敢坚强,不能一直做被人帮助的对象。

再次,从旁观者角度分析。

面对真的弱者,旁观者也应该加入助人的队伍。反之,如果弱者是假的,那这就是随波逐流的盲目行为,是不可取的。

例文

帮助的重负

上海市崇明中学   李伊婷

在我们习惯于对“弱者”伸以援手时,却并未意识到,有时这并非帮助,而是戕害。

埃里蓬曾在《回归故里》中提出“社会惯性”一说,即是某些发端于历史传统,根植于思想观念中的社会观念,造成了思维惯性,如是现象于今尤甚。生活中的我们常习惯于帮助“弱者”,这未尝不是一种人情尚未沦丧的体现。然而,且不论这种帮助是否全都生发于纯粹的善意,亟需省思的是,所谓“弱者”,是否存在些许定义上的迷误?

先谈“习惯性”。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学就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礼教已深入人心,由古而今倡“恻隐之心”与“供养三德为善”,自然就会形成“习惯性”的思想支撑,而且又能拔高自身的境界高度,于是这种思维惯性进而熔铸成了行为惯性。

再论“弱者”,社会上一度对于“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个话题热议迭起,人们对“贫困大学生是否算弱者”的问题莫衷一是,相摧相激。然而抛去问题本身的答案,从中能否窥见人们对于“弱者”这一概念的认知,是否存在偏狭性?常有人将“弱者”与经济状况单向挂钩,然而经济的困难即代表个体的弱小吗?这类经济困难群体中不乏有才能和精神力量的人,他们可以去创造个人价值,可以去摆脱物质的弱小。如果他们同样被定义为“弱者”,那么“弱者”这班列车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恐怕就要超载了吧。

人们习惯性地扶持所谓“弱者”,会潜移默化地构筑出一个社会闭环。就算是真正的“弱者”,在帮助者对其善意的帮助下,即使有潜在力量也会慢慢迷恋上这种令人舒服的受惠当中,进而滋生懒惰心理。就如温水中的青蛙,不知不觉间沉陷下去,最终溺毙在人们的善意相助当中。而自身原本存有的一丝力量如同陈年的铁器般开始生锈,最终变得无用,成为了真正的弱者。此时,令人痛心的是人们的援手反成了柔刀,钝杀了这些“弱者”。

如今,社会上所谓的“弱者”颇为盛行,这就导致明晰“帮助的重负”尤为重要。老子倡“动善时”,陆九渊言“发明本心”,在帮助“弱者”这一问题上,我主张二者的有机结合,在帮助之前要“发明本心”,擦亮双目,认清“弱者”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要审慎观照自身帮助的重量,究竟是推波助澜或还是拉入深渊。帮助时要“动善时”,找准时机再作助推,不可念及一事帮完事事帮,否则就无异于给对方建造了一座走不出的溫室。

我们的帮助是具有重量的,所以唯有让双目濯长江之清流,才能避免这种帮助旁逸、偏失。

评点

文章思路清晰,论证充分,语言表达出色。作者先从“习惯性”角度分析帮助“弱者”的文化渊源,是源于儒家文化,让文章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起笔不凡。接着再从“弱者”角度进行分析界定,体现出辩证思考。然后进行危害分析和策略分析,分析对“虚假弱者”的帮助带来的危害以及从帮助者角度分析应该怎么做,论证充分。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帮助者习惯性弱者
强者和弱者
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角色转换与结构多元:聚焦仪式过程中的帮助者
老年习惯性便秘该如何治疗
弱者
从“帮助者”走向“关怀者”
跨省“人身安全保护令”,为弱者保驾护航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
弱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