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传承经典,知行合一”导写
2022-07-04冷春峰
冷春峰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诵经典的样子很动人。
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抗议……
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中心事件是小朋友在背诵比赛时表现出色,而事后的行为却与先前的表现大相径庭。通过前后对比,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经典的问题。显然只能熟背经典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理解经典的内涵,并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自然会想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应注意的问题是文章应紧紧围绕“如何传承经典”来展开,提出具体的做法,并阐明做法的意义。若单纯论述“孝心”“感恩”“美德”“教育问题”等则为偏题。
例文
经典只言则朽,行则恒昌
山东省莱州市第一中学 翟政哲
小小孩童便可吟诵《弟子规》,固然可喜,但背后的行为却令人啼笑皆非。在我看来,这种浮于表面的机械背诵,却不去亲身践行的做法,不利于自身教化,反而会使经典的传承流于形式。只有做到有言有行,言行合一,才能让经典焕发生机活力。
经典不是粉饰外貌的面具,而是滋养心灵的“面膜”。但总有一些人以“经典”来为自己浓妆艳抹,正如那些小孩拿着《弟子规》作为竞争的工具,明明背得流利,落实行动却难如登天,可见,经典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内心,只是做了苦苦徘徊的门外汉。喜欢经典却不想拥有它,践行它,是多么可悲而又可恨!停留在口头的人,会加速传统文化的朽化。只有落实到行动,才能让文化得以焕发新生。历览各朝各代的高官大臣,大都是因科舉考试考得好、四书五经背得熟才被选中,但历史并会不因经书在他们嘴上天花乱坠而褒美一句。反而,秦桧、魏忠贤等奸臣佞子因言行不一被万世谩骂,速朽矣。
经典不应只是滔滔不绝的高声诵读,更应将其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历史上那些动人的细节,无不在告诉我们传承的方法。无论是孟母的断杼教子,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庸之道,只有自己亲身去践行,古老的文字才能精神焕发。而在抗疫路上,我们也见证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同舟共济,收获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民族情谊,做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无畏牺牲。这些举动之所以让人动容感慨,无不是因为其中践行着传统文化中的情与义,这些行动比单纯的诵读经典更深切、更亲民,也更能使其永流传。
经典的生命力不应浮于口头,而要扎根实践的土壤。如果明知经典的教化作用而不去践行,甚至以身犯险,那么经典只不过是块遮羞布。复旦投毒案、硫酸泼狗熊这些惨剧的制造者,皆是高层次人才,怎能不知“仁义礼智信”,不言“温良恭俭让”,但忽视践行使他们走向了无底的深渊。所以,当孩子们拿背诵《弟子规》作为诵读任务,却违背文化的初衷时,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想想,我们对待经典的方式是不是正确的,高调宣传的热潮下是不是更应该低调践行。
毕竟,经典只言则速朽,且行则恒昌!
评点
文章能抓住材料核心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在首段明确提出传承经典的正确做法后,分析了经典的作用及传承的重要性,并从两个角度论证了正确做法的意义,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生动,比喻精妙,如“经典不是粉饰外貌的面具,而是滋养心灵的‘面膜’”。诗文的嵌入,更好地体现了正确传承经典的作用。抗疫中感人的做法和制造惨剧的行为作对比,则突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