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承与传播的非遗档案开发利用路径研究
——以漳州非遗档案为例

2022-07-03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林海雪原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1期
关键词:漳州文化遗产物质

文/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林海雪原

漳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气候适宜,地域优越,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1年,漳州现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96项。其中,1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6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5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漳浦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包括漳州布袋木偶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传承传播,可以“营造有利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良好环境,使闽南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漳州非遗档案资源中蕴含着闽南民间文化的精粹,是人民生活和智慧的凝练,利用好漳州非遗档案资源,有利于在社会中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一、漳州非遗档案概况

(一)非遗档案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由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和反映其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阶段性和全过程的所有成果(资料)构成的信息集合。非遗档案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档案。记录和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的文字、录像等材料,以及作为活动媒介的实物档案等。第二部分是申报与保护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指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过程与结果的档案。第三部分是传承人档案。指记录和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状况、文化背景,说明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状况的记录。

(二)漳州非遗档案的管理。漳州非遗档案由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负责保管,主要内容有:申报与保护工作中形成的档案、传承活动形成的档案以及传承人档案。随着漳州市政府的不断重视以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工作中形成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理论研究成果、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传播传承活动数据图片等档案材料,均得到及时整理并归档。

二、漳州非遗档案开发现状分析

(一)漳州非遗档案开发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1.漳州非遗档案开发主体。陈智慧等人认为,“从理论上说,拥有非遗相关资料的都可以成为非遗档案管理开发的主体。”根据持有者拥有的非遗相关资料对资料完整程度进行区分,大体可以分为综合性、专题性和零散性三类。非遗档案保管主体集中系统地收集了管辖区内所有非遗项目的档案,管理的是综合性的非遗档案;专题性非遗档案由各个非遗保护单位或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非遗项目时产生;各个公共文化机构或个人群体由于他人捐赠、世代传承等原因可能会拥有零散的非遗档案。非遗档案的持有者都可以成为非遗档案开发的主体,并根据持有档案的特性,开发侧重点也不同。漳州非遗档案开发主体以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进行牵头,对相关负责单位进行宏观指导,主要利用综合性非遗档案进行编研工作,开办展览以及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平台以达到传承传播目的。非遗保护单位或代表性传承人在专题档案开发中以实体档案开发为主,例如“漳州木偶头”非遗,其保护单位漳州市竹初木偶艺术馆依据实物档案,开办木偶头展示馆。各个公共文化机构或个人群体虽拥有零散的非遗档案,也是开发主体的一部分,但由于能力或资源的局限,无法最大限度开发档案。

2.漳州非遗档案开发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遗档案开发方式更加多元,包含传统开发方式、数字开发方式和综合开发方式。目前,漳州非遗档案开发主体采用“传统开发为主,数字开发为辅”的开发方式,即以编研、举办实物档案展览为主要手段,辅之以网站、多媒体技术对非遗档案进行利用。一是在传统开发方式中,开发主体依据非遗档案形成大量编研作品,例如有汇总漳州非遗的《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非遗传承人口述编纂的《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等;在举办实物档案展览方面,漳州建成非遗综合展示馆及专题馆12个,例如于漳州古城内建立有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图文、实物和现代视听手段的方式介绍漳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在数字开发方式中,将已经出版的一批闽南文化专题研究著作,以数字化记录形式在漳州电视台、漳州人民广播电台、漳州新闻网、市图书馆服务平台等新闻媒体、网站和媒介上广泛宣传,实现资源共享;以全景VR的形式建立专门网站链接,将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搬入”互联网中,使外地游客可以在家中云游展示馆,感受漳州非遗的独特魅力。

3.漳州非遗档案开发效果。基于漳州非遗档案进行开发的编研作品有效利用了非遗档案的内容,普遍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但编研作品定位为学术性书籍,大多用词专业,内容枯燥,受众多为学术领域专家,且很多编研作品仅作为内部传阅,发行量小,无法通过正常购买渠道获得,编研作品作为一种传承传播非遗的有力工具,其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近年来,漳州大力推进漳州古城建设,使古城成为漳州市区内人流量较大的休闲场所之一,非遗综合展示馆和专题馆作为非遗档案开发的平台“入住”古城,不仅助力了文化氛围的营造,还保障了展览馆的人流量和传播范围,深受群众欢迎。馆内实物档案的展示、全息投影的动画效果以及根据非遗传承人的音像档案剪辑成的短片,均符合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达到传承传播非遗的目的。

(二)漳州非遗档案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1.非遗档案开发意识不足。漳州对非遗档案实行保存为主、开发为辅的工作思路。漳州对于非遗档案的开发重视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对于非遗档案开发工作存在着固化思维,将非遗档案仅定位为申报非遗项目的关键材料和非遗项目的记录,而忽视了其原始记录性对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非遗魅力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二是由于相关部门工作范围广,在开发非遗档案中存在被动执行的现状。漳州非遗档案的主要保管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设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记录、确认和建立名录,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和宣传工作。部门工作内容程序多,繁忙的工作使其无法将开发的重点集中在用于记录信息的档案身上,无法将档案中的信息联系起来、创新开发形式,也因此局限了非遗档案的开发成果。

2.非遗档案开发利用平台零散。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集中的展示网站,非遗档案成果分散在电视台、新闻网、图书馆网等平台。这些平台具有综合性强、影响力较大、传播范围较广的特点,有利于传播非遗档案成果,增强社会影响力和传播面;但同时其也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的特点,非遗档案成果发布后容易被新生信息覆盖,虽然非遗档案内容不会过时,但发布在新闻平台中容易受到信息快速更替的制约,导致其无法达到预估的宣传效果。所以,非遗档案开放利用平台零散分布,使开发成果分散,不利于系统利用。当今时代是信息快速获取的时代,用户希望花费最少的时间检索最多的相关信息,而电视台、新闻网这类没有设置专门的非遗主题,使非遗相关资讯无法做到广而全,从而削减了用户了解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不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

3.非遗档案开发模式单一。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漳州依托非遗档案开展资源开发工作,形成种类丰富的编研作品和内容翔实的非遗展览,系统介绍漳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向公众展示非遗成果的普遍开发方式。在信息化时代,对于非遗档案开发不能止步不前,数字赋能助力非遗档案开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技术的发展为非遗档案开发利用提供更多方向和选择,应更加注重采用新技术以增强用户线上体验感,利用多媒体视听技术、3D展示技术直观感受南音等传统音乐、歌仔戏等戏剧、大鼓凉伞等舞蹈的独特魅力,突破传统展示方式,带给用户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如何打破技术桎梏,创新开发模式,是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

三、非遗档案开发优化路径

(一)汇集信息,建立系统完善的漳州非遗网站。目前漳州非遗数字信息散落在互联网众多平台中,比如豆瓣、漳州市政府门户网站、东南网等网站。“东南网——聚焦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是一个初步成型的非遗网站,涉及非遗影像馆、非遗研究所、非遗文献馆、非遗陈列室、非遗人物志、非遗场馆志分类模块,看似丰富,但其实空有分类,没有实质性的内容。非遗档案信息只有集成化,才能发挥最大信息价值。应以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建立一个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非遗网站,为人们提供非遗查询服务,推动非遗档案数字资源整合。网站应集非遗信息查询、主管机构概况、非遗宣传情况、相关非遗政策以及网上展馆和纪录片为一体,用美观的网页设计吸引用户。可参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系统性地整合国家级、省级、市级漳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使用户在漳州非遗网站上便可查询到公开信息,发挥非遗档案价值,增强宣传途径,搭载网络发展的快车,积极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创新形式,开发受众明确的非遗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为所有年龄人群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但开发作品除了面向普遍大众外,还应针对特定年龄人群兴趣方向进行开发。如遭遇技术瓶颈,有关部门可通过外包、作品征集等方式,向不同受众开发不同的非遗作品。如向中小学生出品非遗主题的绘本、动画片,可参考苏州丝绸档案馆出品的《苏州》绘本,围绕苏州老商标、丝绸档案纹样,结合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等内容,对于传承传播苏州古城非遗文化和民俗记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向青年人出品融合现代元素的非遗传承人纪录片、非遗音乐等作品,比如抖音中的音乐专辑《国韵潮声》,就是以“流行+非遗”的形式,既满足听众对流行音乐的听感,又完美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元素,深受观众好评,有利于唤起青年人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壮大非遗传承的队伍;向老年人出品戏剧广播、线下演出等作品,老年人缺乏通过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针对老年人群体,可以举办“回忆里的非遗”沙龙活动,由主办单位根据主题展示年代久远的非遗实物或者非遗档案中的片段故事,唤起老年人儿时的回忆,通过交流还原过去的非遗生存场景,活动既具有宣传价值,也具有记录价值。

(三)营造氛围,打造沉浸体验的文化产业区。非遗传承与传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为非遗传承人或社会群体的传承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氛围,使非遗得以传承发展。2021年出台《漳州市古城条例》中指出,“漳州古城保护对象包括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能够反映地方特色、具有保护价值的老行当、老手艺、传统地名、商号、文化、记忆、民俗等人文环境。”漳州古城应因地制宜,通过“学习+参与”的方式传承传播漳州非遗。一是学习非遗知识,传承非遗文化。漳州古城内文化馆云集,现有漳州非遗展示馆、漳州古城记忆馆、漳州灯谜博物馆、徐竹初木偶艺术馆等展示馆,已形成一定的展馆集聚,群众通过游览综合性、专题性展馆,对漳州非遗概况可以形成系统的了解。二是参与非遗活动,感受非遗魅力。相关部门应多利用场馆,依据非遗档案还原非遗活动原始面貌,依托节日举办民俗活动表演,使发展于民间的非遗活动丰富于民间、造福于民间;还可利用场馆集聚举办“密室逃脱+剧本杀”等角色扮演活动,借鉴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举行的大型实景解谜游戏《第七档案室追踪者的倒计时》,将非遗与剧本杀相结合,使参与者在享受探索乐趣和解谜成功的喜悦之时,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和档案知识,感受非遗魅力。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愈加重视,作为非遗档案保管者和非遗传承传播的组织者,应认识到非遗档案资源在延续民族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汇集信息,建立系统完善的漳州非遗网站,创新形式,开发定位明确的非遗作品。营造氛围,打造沉浸体验的文化产业区,对于积极构建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新局面,赓续文化血脉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漳州文化遗产物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情调漳州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Tough Nut to Crack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