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祠文化的德育意义

2022-07-03陈文海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传承

陈文海

摘要:宗祠是一个乡村里面最为庄严的建筑物,是宗亲活动的场所的,是历代祖先精神的归宿,也是刻写着一个姓氏历史的精神丰碑。祠堂在乡土文化传承、孕育文明方面起关键作用,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姓氏的烙印,对祖先的饮水思源,是宗族的精神纽带,是游子灵魂的寄托。祠堂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不忘初心,体现了一种寻根的情怀;祠堂文化核心就对自己“家”认同,从而体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

关键词:德育教化;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孕育文明

宗祠,俗称祠堂,是古代祭祀祖宗的场所,一般建在宗族聚居地,由宗族共同致祭。宗祠源于先秦时期的宗庙,先后历经石室、居室、家庙等阶段。明嘉靖十五年(1536),朝廷准许官僚士大夫立庙祀祖,庶民之家可立家庙,从此迁到居家之外独立祭祀祖先,清代的家庙沿用“宗祠”之名。明清时期,宗族制度发展成熟,祭祀作为宗族的重要活动受到重视,宗祠成为家族凝聚力的主要象征,得到大量普及。宗祠是一个鄉村里面最为庄严的建筑物,是宗亲活动的场所的,是历代祖先精神的归宿,也是刻写着一个姓氏历史的精神丰碑。宗祠在地域文化的教化重要的场所,它的德育教化的功能一直延续到现在。

鹤山多祠堂,南海多庙宇,故往时有“鹤山祠堂南海庙”的说法。据统计,全市迄今保存仍较完好的祖祠有逾千座,那些人丁兴旺的名门望族的祠堂随处可见。如龙口霄乡一条自然村,就有6座祖祠至今保留完好。此外,现存名气较大、有研究价值的就有坡山易氏宗祠、升平李氏宗祠、隔朗陆氏宗祠和宅梧余氏大宗祠等,作为历史产物的祠堂,它见证了时代身影和历史的变迁。祠堂多,说明姓氏多,也更说明了鹤山在古代本身就是一座移民聚居而成的城镇。鹤山这块土地中原移民多,文化多样,包容性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鹤山祠堂的建筑设计有两种风格,其一属传统型,如霄乡的源公祠、宋氏宗祠、升平李氏宗祠都属这一类。大都呈长方形,中轴对称,有两进夹一天井,三进夹两天井,面积一千到二千平方米,青砖石脚墙。黑漆大门外一对威武石狮,大门两侧有高大石炮台,龙船脊屋顶,飞檐挂角,绿瓦筒,砖雕、木雕、石雕、灰雕遍布祠内屋顶、墙角、梁柱、檩头,大都描述戏曲中的“桃园结义”、“八仙过海”、“仙女散花”、“三星拱照”之类故事情节,十分精美,有的还有碑刻,极具研究价值。此外各祠大门、二、三殿的廊柱、横梁一般都镌刻着歌功颂德、勉励后人的楹联、眉匾,充满翰墨气息。颇有代表性的升平李氏宗祠,深33米,两叠两进夹一天井,线条划一青砖墙,青麻石彻脚,硬山顶,中轴对称,布局严谨。正门凹肚门楼式,门厅为12步架,正殿为14步架,两边前后厢房有回廊相通,两扇大门2.2米高彩绘门神极之威武,整座祠堂属典型南方建筑风格。其二是传统和近代混合设计型,如建在清末的雅瑶隔朗陆氏宗祠,该祠进深48米,面宽25米,建筑面织1200余平方米,也是青砖石脚墙,中轴线对称,抬梁式木结构,精美的木、石、砖、灰雕和鎏金装饰随处可见。主座为三进夹两天井,三进即门厅、中殿、后殿,门厅和中殿是传统型的,后殿是近代别墅式设计。其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重檐叠瓦,楼下石脚方砖长廊,楼上雕梁画栋,翠绿釉陶栏杆,两厢房均有阁楼,墀头砖雕精美,建筑气势恢宏,溶古、近代风格于一体,极具岭南特色。

这也说明了中原的先民们在岭南找到了适宜的居所,适应了岭南炎热的气候,并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在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融合,形成了新的地域文化。

祠堂始于何时实难考究,但它源于纪念、缅怀祖宗恩泽而兴建则是公认的事实。一座祠堂代表一个聚居族群或一个姓氏,它跟随人口繁衍而不断增加,如族群财雄势大,其宗祠定必像宫殿般富丽堂皇,气势迫人,反之就小里小气,有点寒酸。北魏西平王(鲜卑族)功勋显赫,皇帝赐“与卿同源”匾一块以示嘉许,源姓由此而起。中原战乱,平西王后人南迁鹤山霄乡,经历代繁衍生息而成为今日之源姓族群,并敕建“近湖源公祠”,以铭记始祖恩泽,祈求福荫后人。历百多年风雨,现霄乡源公祠仍气势恢宏,门前石柱镌刻着“发源由北魏,晋爵西平王”之对联,邑人吟哦此联都充满自豪感。无独有偶,古劳丽水劳氏宗祠的始祖,也因避难南迁。据当地族谱记载,南宋嘉定年间,时任谏议大夫劳威,清正廉明,育二子,因胡妃之乱,恐被株连而携二子南下,乘木筏顺浈江漂流而下,至西江边遇暴风雨,上岸避险,踏上时系古冈州今古劳丽水,见此地山青水秀,风水极佳,兄弟就居此劈地耕坛,后粮鱼桑茶丰稔,人丁兴旺,成为鱼米之乡,后人敕建谏议大夫劳公祠及后的劳氏宗祠,永记祖宗恩德。

古时的祠堂,主要用作祭祀祖宗或有功名爵位之人的地方,故祠堂后殿多供奉着列宗列祖的灵位,所谓春秋二祭都在祠堂举行。后来逐渐变为议事公堂,举凡村(族)中的修桥筑路及其它公益大事,由族长牵头在祠堂议决,后来如发生打架斗殴,伤风败俗之事也在祖宗面前审定。清末民初,各地兴办私塾、学堂,大多设在祠堂内,既利用宽阔之场地,又能接受祖宗的“监管”。新中国成立,乡下的祠堂有的用作小学校舍,有的用作粮仓甚至乡、村政府机构。到了今天祠堂功能随时代不同而变化,派上新的用场。一部分辟作文化娱乐场所,成为老人活动中心;一部分变作村民婚嫁喜筵之地;而有历史意义的宗祠就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宅梧靖村余氏、李氏大宗祠,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粤中纵队司令部旧址。又如宋氏宗祠是1927年原鹤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以上的祠堂,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基地,每年大批青少年及各界群众在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自古以来,祠堂在乡土文化传承、孕育文明方面起关键作用,进入当代,祠堂原有的祭祀、宗族事务管理、书院等功能已不能完全“复原”,为此,修复祠堂建筑后,后续如何“活用”祠堂则是当下各祠堂持续发展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祠堂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不忘初心,体现了一种寻根的情怀;祠堂文化核心就对自己“家”认同,从而体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祠堂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视为封建迷信的糟粕,但它一直都存在,社会的发展反而引发人们“从哪里来”的寻找,加上国家层面的引导,祠堂及祠堂文化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不能数典忘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才懂得感恩,才会有宗族的自豪感,进而上升到民族的认同。

祠堂文化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姓氏的烙印,对祖先的饮水思源,是宗族的精神纽带,是游子灵魂的寄托。尤其是岭南地区,先民大多数从中原地区跋山涉水而来,安土重迁,根在哪里?故土在哪里?在陌生的土地上安顿下来,唯有“根”不能忘。祖先以血缘关系而聚居,团结协助,来抵御生存发展的种种坎坷,一个姓氏,一个祖先,同一个基因,有一种自然的亲近,祠堂就是一代一代同宗同族“兄弟”灵魂的殿堂,祖先的荣光,祖先的足迹,祖先对晚辈的激励,都是在祠堂里得到教育熏陶,祠堂更是宗族活动的场所,是民间纠纷的裁判所,事关宗族发展、荣辱的重大事项都要在祠堂里面讨论。宗祠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是一種有血有肉看得见的文化,每一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祠堂,每一座祠堂都是一个村子的灵魂母亲。在革命峥嵘的时代,一些祠堂还是红色革命的根据地,在传统文化的血液里输进了红色的基因。祠堂文化其实是每一个人在学前阶段的启蒙文化。

祠堂可谓姓氏之根、宗族之脉、武术之源,结合江门每年都有很多海外华侨回乡认祖归宗这一特点,开展宗亲会、祭祀活动等“寻根”活动,逐渐吸引了更多海内外乡亲对祠堂的关注。在武术方面,江门是蔡李佛拳、咏春拳、太虚拳、周家拳等拳种的发源地或传承基地,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国内外弟子回来寻根。或者,通过组织本村青少年入祠堂查阅族谱、家史、族训等,传承宗族文脉。

祠堂是传礼之所,特别是祭祀礼、敬老礼、开笔礼、成人礼等都在祠堂举办。如,清明节在祠堂举办集中祭祀活动,缅怀祖先;重阳节举办敬老活动,诵读孝敬,教育子女孝敬长辈。今年江门在全市的小学新生中举办了“开笔礼”,共5.2万人参加了仪式,恩平的歇马举人村这一传统已连续10年之久,让青少年在体验传统仪式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

祠堂也是重“教”之所,旧时是一乡一村一族人的教育之地,如今,陈白沙祠、新会学宫、外海五大祠等都开设“国学堂”,由本土国学讲师定期为市民、学生义务授课。有的祠堂则举办学生书法、美术作品展,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交流互动。

此外,祠堂也成为了乡情展览的重要场所,村民收集古老农具、农产品、地方发展的老物件等,展示本土文化发展历程,让村民感受时代变迁、农村发展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各种形式丰富的活动让祠堂从原来单纯的“保护”走向“活化”,延续地方文化及精神象征,留住集体记忆和浓厚的乡土感情。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南方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文化传承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