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美术欣赏“再创”策略

2022-07-03郑怡岑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线条细节美术

郑怡岑

美术作品欣赏是幼儿园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实现3~6岁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但对幼儿园教师而言,组织好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充满着挑战。在缺乏体验性的传统欣赏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说得太多,幼儿多被动回答,少有机会或能力进行自主审美表达;二是缺乏操作体验的问答式欣赏不足以持续吸引幼儿;三是基于幼儿的思维特点,仅通过“看”,幼儿较难从他人的作品中解读情感、产生共鸣。

缺乏体验感是传统形态下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症结之一,而教育信息化则为 “欣赏中的多元体验”提供了可能,经过信息技术处理的欣赏作品,以再创形式帮助幼儿从“被动的欣赏者”成为“主动的解读者”。作为实现艺术欣赏的一种手段,本文中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再创”指向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前期再创作品,为幼儿提供辅助欣赏的材料;二是幼儿中后期再创作品。通过再创体验以及新旧作品间的多形式对比,幼儿对欣赏对象的整体与细节特点把握更准确、情感领悟更强烈,他们不再是为了欣赏而欣赏,而是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再创佳作、对比不同、评价新作过程中,自然完成了欣赏。下以巴勃罗·毕加索的作品《肖像画》为例,总结教师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设计与组织系列美术欣赏活动的。

一、“再创”作品细节,以对比体验作品情感

艺术元素是构成审美对象之美的最基本元素与知识,其中色彩和线条细节是幼儿容易把握且关注的元素,很多幼儿园在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时也是聚焦以上元素展开。传统作品细节欣赏多由教师进行有目的性的指引,幼儿表达画面中运用哪些艺术元素,如“这幅画里有什么颜色”“包含了哪些线条”等。脱离体验的背景下,问答形式的细节品味仅为幼儿带来表面、单一的审美感知。而更深层的发散性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线条、色彩”更多由教师直接作答。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幼儿拥有更多体验式欣赏作品细节的机会。如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对幼儿欣赏的画作进行细节色彩处理,改变颜色或提供可重新上色的操作材料,亦可对作品进行细节留白处理,给予幼儿根据画面整体进行细节再补充的机会。在活动现场,幼儿针对作品细节进行再创作后,通过作品的前后对比,能主动发现大师作品里的趣味细节,表达两者带来的不同感受,如喜欢与否、线条的整齐与凌乱、颜色使用多少或如何使用颜色等。基于亲身体验,幼儿在表达自身再创灵感的同时,对作品细节里可能存在的细微情感更加有话可说。

如在对作品《肖像画》进行集体欣赏中,教师前期利用Photoshop软件,将画作中的人物发色调整为黑色,并在活动现场同时呈现调整前后的两幅作品。一名幼儿对比再创前后不同发色的两幅作品时,他表示:“画家画的这个人应该是吃饭时把彩色米粒沾到头发上了,我觉得他原来应该是黑色的头发,就像我的这样。”另一位幼儿补充说:“这个人应该非常不爱干净,所以没有人喜欢他。”接着,不少幼儿又提出了“涂上更多的颜色会让画里的人更漂亮”“画家是故意这样画的”“黑色的头发很无聊”等不同的观点。

二、“再创”绘画过程,以回放体验创作乐趣

在传统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介绍作品的文化背景、提供相关时代或作者资料是帮助幼儿理解创作过程的常见手段,而让幼儿进行了解和体验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困难,给予静态美术作品动态化呈现的机会,如再现绘画笔触,尤其针对以线条、简易色块为主的涂鸦绘画作品的动态呈现。

教师利用平板绘图软件(Procreate、Art Set),为幼儿呈现一幅保留原作基本结构的“局部留白画布”,幼儿利用电容笔进行不同画笔模式下的绘画。其间,绘图软件会全程录制幼儿的每一次笔触,当幼儿完成绘画后,教师再以视频回放的方式帮助幼儿可视化再创全过程。教师也可以用相似的方式,使原作创作的过程得以展现。当静态的作品欣赏走向了动态的创作历程,幼儿就更能直观地感受作品线条的走向、粗细变化、形态更替,甚至体验到不同绘画速度下线条的各种差异,更能轻易地畅谈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教师利用平板中Procreate绘图软件,为幼儿提供了《肖像画》“局部留白画布”,幼儿对画作中人物的发型、眼睛、衣领进行创作。创作结束后,教师为幼儿重现了整个创作过程。一位幼儿表示:“我看到我画螺旋线的头发时好快。”另一位幼儿补充说:“画这幅画的人可能发疯了。”两名幼儿因为绘画中人物眼珠的颜色产生了争执:“我们现在应该给眼珠涂上黑色,他(画家)搞错了,你看他用绿色涂得乱七八糟。”“不行,我觉得他是个外国人!他们的眼睛是彩色的。”

三、“再创”整体风格,以交流丰富艺术表达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呈现的作品作为一种表象,极大地拓展了幼儿感知美的空间与时间。其不仅使得“延迟模仿”成为可能,并积极促成了对感知对象新的加工——艺术创造的实现。基于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感知,进行美的再创作是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加深幼儿对作品的体验感,又为教师提供了可视化的活动评价依据。

如教师借助信息化工具,为幼儿提供可选择的多种“再创画布”(大面积留白图、色彩消退图、色相变化图等),以此作为支架帮助幼儿克服联想感知所依赖的表象,在感知对象消失后,造成的欣赏与再创间的思维空隙困扰。当幼儿在保留原作整体风格并进行丰富的联想感知后,创造性想象下产生的新作品更加具有审美感知高级阶段的特征。同时,当对类似风格画作有了亲身体验,幼儿同伴间的艺术表达便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当幼儿脱离“再创画布”进行类似风格的创作后,他们体现出各不相同的审美感知。幼儿在不经意间呈现出对《肖像画》的进一步理解,他们不再将人物的头画得小小的或一定是圆形,也不再千篇一律地勾勒面部五官,而是呈现更多的五官细节甚至肌肉细节。幼儿再创作品中充满着与原作“味道相似”却又彰显个性的作品风格,这是他們欣赏作品后思维内化的外显表现。我们很难在传统的欣赏模式下向幼儿“说”清楚这样的作品风格,但在信息化处理后充满再创氛围的欣赏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领会了作品风格。

总而言之,在脱离传统幼儿园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技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帮助幼儿体验到更多的艺术细节,让画面中的艺术元素动了起来,使得静态作品有了“成长”“变化”的可能,促使幼儿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并能借助再创大师之作的方式,多角度体验、解读并最终真正欣赏美、展现美。18EA5F9B-CC8A-44AC-82CF-543FC0443930

猜你喜欢

线条细节美术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线条之美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