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宾真武山历史沿革及其古建筑群确年考略

2022-07-02赖西蓉

文史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建筑群历史沿革

赖西蓉

摘   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宜宾翠屏区真武山及其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武山古建筑群有着悠久的历史沿革,其文化内涵亦很厚重。对其年代及面貌予以梳理,可为宜宾文脉深入挖掘以及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提供更加准确的资料。

关键词:真武山;历史沿革;古建筑群;确年

一、真武山的历史沿革

真武山位于宜宾市区西北0.5公里,海拔380米,东临岷江,西连翠屏山。真武山宋代名仙侣山,而后还被称为师来山、书楼山、三台山。山上有古戎州八景之首的“郁姑仙踪”和众多道、佛教遗迹。明末清初,叙州经历了长达9年的战乱(1644—1652年),大西军曾三度占据叙州府城,真武山一度作为军营使用。1940年,真武山停止宗教活动,作为伤兵疗养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作为仓库和学校使用;1983年,学校外迁,作为宜宾市博物馆馆址;2002年,道教进驻真武山设置真武山道观,对其管理使用至今。

(一)真武的起源

真武,古称玄武,与青龙、白虎、朱雀一起,被古人信奉为“四神”,其起源比较科学的说法是先人对星宿的崇拜。古人将天体和星宿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方七宿,称二十八宿。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合称玄武。从汉至隋唐文物古迹如汉代瓦当、汉代石棺、墓室砖及墓碑、墓志上可见四神形象。对真武帝的信奉,从宋代开始兴起,因避传说中的宋圣祖“赵玄朗”之讳,“玄武”改称“真武”。据史料记载,宋真宗时期始封“真武灵应真君”;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大力推崇真武帝,在湖北武当山大兴宫观,上行下效,一直延续到清代,其宫观庙宇至今遍布全国各地。

(二)仙侣山、真武山名称考证

真武山在宋代名仙侣山。关于仙侣山的史料目前最早的是《宋史》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理宗五》:“景定元年春正月丙子……乙未,潼川城仙侣山”。《宋会要辑稿》方域七:真宗咸平四年三月十日,“峡路转运副使、秘书丞李昉为梓州路转运使,总梓、遂、果、资、荣、昌、普、渠、合、戎、泸、怀安、广安、富顺凡十四州军监事”;“潼川府路,旧梓州路”。综上文献,对“潼川城在仙侣山”的线索,笔者姑且认为是叙州的仙侣山,那么仙侣山称谓的出现,最晚应为北宋景定元年(1260年)。再者,嘉靖《四川总志》卷之八载:“大朝洪武初改为叙州府……元至元中,废山城后复城于三江口即今地也”。笔者认为,自宋景定元年(1260年)潼川城在仙侣山开始筑城,到元代至元(1264—1294年)中,城基本建成,两文献时间较吻合,故潼川城的仙侣山指叙州的仙侣山应是无误的。而真武山应是复城三江口后,因真武祠香火鼎盛而闻名。此外,嘉靖《四川总志》:“玄天宫在仙侣山”,笔者认为:真武祠极有可能是在明嘉靖以后由玄天观改名真武祠的。

(三)师来山、书楼山名称考证

宋《舆地纪胜》记载:“师来山在故开边縣,耆老云:昔有人浮舟于此,忽见一道人飘飘然自空而下,止于峰顶,即之不复见。土人呼道士为师,故名。”“书楼山,即师来山也”。

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开边县,中。东北至州六十五里。本汉僰道地也,周为外江县地,隋开皇六年于此县北一百三十里野容川置开边县,后上元元年獠贼叛乱,因而荒废,永泰二年复于今里。”

宋《舆地纪胜》载:“唐初复为戎州,武德元年领僰道、犍为、南溪、开边、存,移治南溪。太宗时徙僰道,在蜀江之西三江口”。

宋《舆地纪胜·古迹》载:“废开边县,续通典云在州六十五里,亦僰道地,隋置,今废”。

《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元和郡县图志》里“州”应在蜀江之西三江口。那么,师来山的具体位置应在位于州(蜀江之西三江口)西南(东北至州)方65里(即今约59里,唐代1里约今454.2米)处的宜宾县安边镇内。所以故开边县应是今三江口西南约59里的安边镇无误。由此可见,师来山、书楼山与仙侣山、真武山在清代的地方志中是同一山之说,应有误。

(四)三台山的历史沿革

康熙二十五年《叙州府志》周爻《新建三台书院碑记》(隆庆元年岁次丁卯):“孔子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昔者,圣人仰观俯察,以尽哉成、辅相之宜,盖取诸此。粤若三台,上经紫薇南垣三峨,下纬坤维犍壤,亘绵而南,嶻业鼎峙,为统、为青、为云雾,两江界从,列嶂郡北,则三峰翠,崔岿,亦既钟灵毓……梅岗余公良翰,起家名进士,入朝为司寇。前年擢守吾叙,政先作人,乃为儒生居业卜其善地。丙寅夏月,偕郡人观察使苏溪卞君,陟彼三山,眺此两江,心怡神爽。爰请于当道,建置三台书院……”根据碑文可分析,昔者若三台指原三台书院,“坤维”指西南方或南方,青山、统山在康熙《叙州府志》载:“青山治西五十里”“统山治西六十里”。根据清代府治三江口,此二山确是今叙州区高场镇内青、统二山无误。由此可见,原“三台”位置大致如下:西南方或南方为犍为县,向南有统山、青山、云雾山与之对峙。核对今安边镇西南方有青山、统山,西南方与犍为县接壤。因此,笔者暂且推断原“三台”应在叙州区高场镇青山、统山与安边镇五马山、马帽山之间的区域。此位置与《元和郡县志》中载师来山在故开边县的记述吻合,但确切的考证还有待更多证据。

(五)结论

因其古代疆域郡县治所随着朝代更迭,频繁变更,把仙侣山、真武山同师来山视为一山的古代县志有:康熙二十五年《四川叙州府志宜宾县》、嘉庆《宜宾县志》。二志对于师来山的地理位置跟唐、宋时期《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等地理专著有所差别。故笔者认为:师来山、书楼山为同一山;仙侣山、真武山为同一山;而三台山称谓的渊源是由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新建三台书院而来。

二、真武山古建筑群的历史沿革

自明代以来,祭祀真武大帝便盛行。真武山也在明代香火鼎盛,后而渐衰。马湖太守河源浚《真武庙重盖正殿碑记》:“叙城外,北山高峙。其上,宫观不一。昔日平都蛮,军中见披发乘白马者,追扑蛮众,捷以奏,而蜀南安堵。因绘真武貌,高其殿阁,广集羽流,明时祀最盛”。古代建筑往往和宗教密不可分,因此真武山的建筑也在朝代更迭、宗教兴衰中兴盛、衰退和重建。它们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依据《古师来山碑》记载以及建筑形制判断,现存建筑多为清代建筑,明构建筑仅存玄祖殿、“万天帝主”石坊和谒仙桥。

真武山古建筑群包括头天门(毁)、二天门(毁)、三天门(毁)、关帝殿(毁)、望江楼、谒仙桥、祖师殿、灵官殿(毁)、救苦殿(毁)、八角亭(毁)、遇仙楼(毁)、玄祖殿、无量殿、郁姑台遗址、斗姆宫、三府宫、月耳池、文昌宫。

1.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见载于清代云南州牧周潜修《古师来山碑》,仿泰山三天门建,已毁。其中三天门,清代源海僧人曾重建而再毁。三道天门始建年代待考。

2.关帝殿:见载于清代云南州牧周潜修《古师来山碑》,在头天门处,已毁,年代待考。

3.地姆宫:《宜宾地区文物志》记载:“从山下沿石级而上是地姆宫,再上为望江楼。地姆宫,坐西向东,单檐歇山顶,穿斗梁造,面阔三间12.8米,进深三间8.3米,通高约7米。”[1]始建年代不详,现毁后改为居民房。

4.灵官殿:清代云南州牧周潜修《古师来山碑》记载:“到三天门,更进数武,势颇平衍。前为灵官殿,中为望江楼,后为救苦殿”。遗址待考。

5.望江楼: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2]清乾隆辛亥(1791年)释子源海重建,重建后名紫金楼,[3]在真武上纵向中轴线上。

6.救苦殿:见载于清代云南州牧周潜修《古师来山碑》:“到三天门,更进数武,势颇平衍。前为灵官殿,中为望江楼,后为救苦殿。”遗址待考。

7.谒仙桥:建于明代,[4]因杨仙洞,故名。在真武山纵向中轴线上,现保存较完整。《古师来山碑》云:“桥则穹其形,池则洨其深,俨然如金汤也”,清代应曾对其加固过。

8.祖师殿:祖师殿有时间题记,[5]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6]殿内原塑有披发祖师铜像,惜已毁。由于损毁维修,题记现已不复见。

9.八角亭:位于仙侣洞前,[7]已毁,年代待考。

10.遇仙楼:位于玄祖殿、无量殿后,嘉庆八年(1803年)郡守淡士灏新建,[8]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9]现仅存遗址。

11.玄祖殿:又名真武祠、元极宫、元祖殿。位于真武山主峰纵向中轴线上,在无量殿前。始建年代不详,于明万历元年“翻新”。正檩有题记:“皇明万历三十年春正月十二日重建”。康熙二十五年《叙州府志》马湖太守何源浚《真武庙重盖正殿碑记》:“庚申冬,将军冯公提军驻叙,翠屏、师来诸山以及东关七星山,皆士众分屯。……将军暨副戎为之倡,捐金以新正殿。于是从之者众。而向之不易举之事,不惟措置裕如,且无几时而工咸克竣焉。”笔者认为,康熙庚申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重盖”指维修。

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一)四川部分:“元极宫元祖殿外建棹楔三间;次拜殿;殿后紧接元祖殿;再次为釋迦殿与郁姑台。皆建于清中叶,唯元祖殿为明代遗构”“而正面斗拱原为七踩三翘,至山面背面减为五踩重翘。此式为明宣德以来川中常见之结构法”“殿内明间前后金柱绕以栏槛一周。棂格意匠与绦环花纹犹存明式矩矱。明间中央奉元祖像五尊,自高而低形成一纵列。自中柱以后,更施巨大之壁,围绕像之三方,直达藻井下,唯构图繁琐、镂雕繁密,殊不足取。”由此可知,玄祖殿在清代室内室外的大致布局:在现存建筑南天门牌楼与玄祖殿(元祖殿)之间原有棹楔三间和拜殿,现已毁。马湖太守何源浚《真武庙重盖正殿碑记》并无提到有新建建筑物。由此笔者认为:南天门牌楼、棹楔三间和拜殿均在康熙庚申年(1680年)后修建。

12.无量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10]为抚军曾省吾平蛮后在真武祠后新建一堂,名曰“表灵”。后毁,清康熙癸丑年(1673年)重建。[11]

13.郁姑台遗址,宋代。根据《古师来山碑》记载位于释迦佛殿(无量殿)后。嘉庆《宜宾县志》外纪:“郁姑台,乾隆丙申督学吴省钦立石台畔,曰隋郁姑将军之台,且辩证云:郁姑代此姓也,隋伐陈治舰于龙游县,将军为开明月湖,明一统志以叙之台谓女仙。康熙初郡守何源浚以为妓,皆误”。《舆地纪胜·嘉定府》:“郭璞诗云郁姑。郁姑将州对洛都,但有千载后变成明月湖,后隋郁姑将军开此湖”。“隋郁姑将军墓。祥符图经云,隋开皇六年有郁姑将军领兵戍此,今高望山中有墓存焉”。由此可知隋代嘉州驻有军队。《舆地纪胜》载:“嘉定秦为蜀郡,今府即汉犍为郡之南安县地也”。《舆地广记》云:“犍为郡初治蹩县,后徙治僰道即今之叙州,后周徙治新津,最后徙治南安,即今之龙游。盖犍为之地为夷所侵,则徙入内地以避之”。

综上文献,笔者做如下梳理:明月湖在嘉定龙游县,戎州义宾等县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载也属于犍为郡之南安县地。由此可知,在隋代,宜宾三江口区域应属于犍为郡南安县地辖。所以在宋代之前便有可能真武山上就立有郁姑将军之台,以纪念郁姑将军平夷之战功,谓之郁姑台;但后人并不知这段历史而将其看作郁姑仙人。后因宋杨仙人在真武山修仙,仙侣山因此而得名。

14.斗姆宫:又名斗姥宫,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前殿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建,中殿、后殿为清代重建。[12]后经维修,不见有纪年题记,前殿现已无明构特征。另“万天帝主”石坊,在斗姆宫中殿正前方,为明代石牌坊。石坊上有纪年:“万历戊午岁仲夏月吉旦”。

15.三府宫:建于清道光(1821—1850年),[13]由前后两殿构成的四合院布局,在真武山的横向轴线上。正前方牌楼下有《修三元宫记》、乾隆年间《圣□三府降魔斗□□殿碑记》石碑。石碑上应有纪年,是《四川地区文物志》关于真武山古建筑群三府宫年代描述的依据。现风化严重。

16.月耳池开凿年代无考,有古石碑文:“叙州耆旧云:此山峻而不削,骨而不肤,直而不孤,秀而不露,旷而豁,曲而幽,侧而峰,横而岭,蕴仙山灵气。玄祖(真武大帝)与佛祖闻及,以为洞天福地,各留一硕耳化为池:一佑山,二鉴世人善恶。旧时有谣:两祖留耳听善恶,世人齐聚月耳池,善者照,浑身耀,恶者照,其心跳,人人皆行善,个个皆窈窕。”

17.文昌宫:始建于明隆庆元年。[14]现为清代建筑,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15]康熙二十五年《叙州府志》邑人周爻有碑记《新建三台书院碑记》:“陡彼三山,眺此两江,心怡神爽。爰请于当道,建置三台书院。中为文星祠,以主兹山之胜;翼以精舍凡若干楹,课两庠诸生,拔其尤者为横经之所。前作重门,以阈内外;后为文会堂,以警编磨”。由此可窥见明代时的布局。

注释:

[1][2][6][12][13][15]《宜宾地区文物志》,宜地文新出(92)55号,1992年,第81页、82页,第81页,第81页,第82页,第82页,第82页。

[3][4]嘉庆《宜宾县志》卷十三《古迹》,卷十三《津梁志》,嘉庆十七年新编,县学署藏版。

[5]杨曦:《宜宾真武山佛道史迹考略》,《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

[7][10][11][14](清)何源浚:《四川叙州府志·宜宾县》,康熙二十五年刻本,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8]嘉庆《宜宾县志》卷十三《古迹》,嘉庆十七年新编,县学署藏版。

[9]《重修遇仙楼碑记》石碑上刻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量,内容共29行14列,落款为:“咸丰四年岁次甲寅仲冬月谷旦勒石”。现此碑在真武山玄祖殿旁。

作者:宜宾市翠屏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文博馆员

猜你喜欢

古建筑群历史沿革
古建筑群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分析
文物古建筑群电气消防安全改造设计分析
白及粉末入药历史沿革概述
地黄炮制品名历史沿革及功效考辨探讨
泰山古建筑群论述及保护利用要点浅析
泰山斗母宫古建筑群文化价值考述
基于共生理论下的乡村古建筑群有机更新与保护研究——以宁海葛家村为例
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军事创新教育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