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曾“落户”成都崇义桥

2022-07-02李永晖

文史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落户

李永晖

摘   要:抗战时期,顾颉刚、钱穆与他们领导的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扛起抗日救亡、复兴中华历史的重任南迁到成都外北崇义桥赖家园。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他们相继创办了《齐大国学季刊》和《责善半月刊》。在此期间,成都崇义桥成为中国国学研究中心。诸学者在国学研究上成果颇丰。崇义桥和齐鲁大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崇义桥成就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亦给崇义桥注入了厚重和斑斓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崇义桥;国学研究;历史文化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是1930年秋在济南创办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齐鲁大学为躲避日机轰炸,于是年11月中旬从山东播迁到四川成都华西坝,借用华西大学校舍继续办学。随之迁来的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因需重建,便另行选址,1940年春落户于成都外北崇义桥赖家园(今新都区大丰镇赵家村陈家洞子侧近),并延聘云南大学教授顾颉刚和西南联大教授钱穆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

顾颉刚,1893年生于江苏苏州,早年就读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受聘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和齐鲁大学,专事历史文化研究和主编学术刊物,是享誉中国和蜚声海外的中国现代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与民俗学开创者、泰斗级的中国国学大师。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所迁住的崇义桥赖家园,是民国时期成都县崇义乡“团练”、开明士绅赖益兴先生的私家大院。当年在此求学的严耕望先生回忆说:“院子占地甚广,旧式庭院三进,后为花园,花木甚多,故又称‘赖家花园’。院之右前部有荷花池,池外围墙内植杨柳数株。池中有大型水榭,曰消夏亭。池后厢房多间,屋宇花园外有围墙,竹树环护,甚为畅茂。墙外小溪绕之,溪外农田,一望无际,只有稀疏的独立村庄点缀其间,好一片宁静气氛。”对于这种安谧优雅的生活与治学环境,顾颉刚先生十分满意。他在其撰写的《赖园杂咏》中深情地唱道:“长林抱得半园田,借立黉宫非偶然。观稼欲分农舍乐,目耕祝我亦丰年。”在这个距省垣只有20多里的乡村大院里,国学研究所的10来个研究生在顾颉刚和钱穆先生带领下创办了《齐大国学季刊》和《责善半月刊》。在如此艰苦的抗战岁月,国学研究所为何要办这两个刊物?顾颉刚先生在《责善半月刊》发刊词中写道,旨在“让学者们绵垂学术命脉,负起抗战建国使命”。他还说:“方今敌寇凶残,中原荼毒,我辈所居,离战场千里之遥,犹得度正常之生活,作文物之探讨,苟不晨昏督责,共赴至善之际,俾将来建国之中自献其微之力!”由此显见,顾颉刚和钱穆先生与他们领导的国学研究所是肩负抗日救亡、复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来到崇义桥的。

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在崇义桥办起《齐大国学季刊》和《责善半月刊》后,孙次舟、陈懋德、黄文弼、张继华、侯宝章、姚名达、丁山、徐德庵、谭其骧和蒙思明等数十位国学界专家学者纷纷为两刊撰写论文、札记、通信、书籍提要、论文提要、讲演笔记和国内学术交流信息等,一时间,区区村野小镇的崇义桥成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学研究中心,并在国学研究上绽开朵朵奇花,结出累累硕果。据相关史料所载,国学研究所仅在1940年和1941年这两年间就编印《责善半月刊》48期,每期3万字,共144万字,所刊文章中不乏许多富有创见性的论文和学术研究名篇。国学研究所在崇义桥3年时间,在钱穆先生主导下还编写出《清儒学案》稿(已佚),出版了《国史大纲》;又邀请了叶圣陶、吕叔湘、陈钟凡、闻宥、胡厚宣和张维忠等著名学者来所开设讲筵,作专题学术报告。顾颉刚和钱穆先生在此期间的斩获也尤为丰厚。顾先生编著了《骆园笔记》,发表学术研究文章100余篇;同时还赴成、渝两地授课,到川西、川南地区进行文物考察,撰写出《古代巴蜀与中原之关系说及其批判》和《秦汉时代的四川》等学术专著。钱先生不仅承编了《清儒学案》,而且还完成了《中国文化史导论》和《史记地名考》等专著,编写出《国学读本》。可以说,顾颉刚和钱穆先生与他们领导的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国内外数十位专家学者,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默默耕耘,砥砺前行,为抗战胜利和推动我国国学研究作出了特殊的重要的贡献。

崇义桥成就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与之照应的是,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亦给崇义桥注入了厚重和斑斓的历史文化内涵。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珍藏有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0年编印的一期《责善半月刊》。该刊的“发行者”本可只印“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就行了,但编者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旁邊多加了一行字:“成都外北崇义桥”。我以为多加的这行字并非编者的随意之举,而是国学研究所对滋养他们3年的崇义桥的一种特殊回馈。事实是情感最好的表达。顾颉刚和钱穆先生以及国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撤离崇义桥后,他们人虽走而魂未散,数十年来一直叨念着崇义桥,挂念着这里的乡亲。顾先生在他的《赖园杂咏》中唱道:“蓉渚风光久阗寥,养疴我爱竹萧萧。归夸新屋诸般美,相约移来崇义桥。”他还告诫他的学生:“果立人间不朽言,后生饮水自思源。钱师赠语应长记,要使孙曾谒赖园”,要求他的学生、子子孙孙都不要忘记崇义桥,都要回赖家园去看看。钱穆先生也有这种情愫。他在他的《师友杂记》中写道:“国学研究所在成都北郊崇义桥赖家园,距城20里许,有研究生10许人,有一藏书家避空袭,移书赖家园,供研究所用。园中有一亭,池水环之,一桥外通。池中遍种荷,池外遍树柳,余尤爱之。风日晴和,必一人坐亭中读书。余又兼齐鲁大学课,由赖家园赴城,坐鸡公车,平生所未见也。”看,这位老爷子真“神”,他竟把赖家园的亭子、池水、荷花、柳树和鸡公车串连在一起,编织成他当年在崇义桥生活的一条彩带。足见钱穆先生对崇义桥多么眷恋,爱得多么深沉!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落户
我国最大藜麦基因库落户山西农谷
“抢人大战”待升级——“落户式抢人”或许不灵了
山农大未来农业研究院落户西海岸
扬州城市文化品牌形象设计初探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海口出台积分落户新政打通保障房商品房转换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