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运用符号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策略
2022-07-02张玉菊
【摘要】幼儿阶段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强化生活自理能力的黄金时期。在小班阶段的幼儿,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拥有无限的潜力。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挖掘自身潜力、促进自理能力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因素,并据此提出了运用符号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几点实践建议,希望能够给幼儿教师提供参考,帮助更多幼儿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符号;生活自理
作者简介:张玉菊(1994—),女,江苏省淮安市老子山幼儿园。
从广义上看,符号不仅可以是图片和形状,还包括了声音、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比起复杂的文字,符号更加容易理解。此外,小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对幼儿园中的一切都还不熟悉,也是刚开始尝试长时间离开家长,因此很多幼儿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基于此,在开展小班幼儿教育时,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符号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强化对幼儿的生活技能培养,从而促进小班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幼儿教师要学会以符号为基础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而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
一、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因素
生活自理能力,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照顾好的能力。小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刚刚开始学习自己照顾自己,自理能力肯定较弱,所以教师应该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但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内容的重要性,只顾着往后开展教学,也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
现如今,很多幼儿在家里备受宠爱,这些幼儿的家长总认为幼儿年纪还小,很多事情幼儿不能做。哪怕幼儿有能力去做,家长也会因为担心孩子而不让幼儿去做。即便一些家长明白幼儿具有良好自理能力的好处,却还是没有认识到利用家庭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觉得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是幼儿园的职责。甚至还有家长觉得幼儿只要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拥有自理能力。然而,如果家长不给予孩子在幼儿阶段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事物的机会,就会导致幼儿对家长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这会对幼儿未来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压力较大,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幼儿,他们认为让幼儿独立完成某一件事情需要花费的时间太多,为了节省时间,就会帮助幼儿完成,导致幼儿相应的自理能力得不到发展。比如,当幼儿刚开始学习自己穿衣服或者吃饭的時候,由于他们能力还不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奇心强等原因,他们常常会将衣服穿错,或者将饭粒撒在餐桌上。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耐心地教导、陪伴孩子一点点做好。如果家长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耐心,统统包办代替,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责任全部推给幼儿园,则会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此外,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还和外在环境有关,幼儿生活的空间、活动的范围、标识的设计、视觉色彩等也会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及家长也应适当关注这类因素。
二、运用符号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符号在小班幼儿的生活中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符号,幼儿可以在目睹、耳听、身动中模仿学习,跟随教师一起完成生活小事,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运用图片符号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心智刚开始发展,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并且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符号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以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了解并掌握生活自理知识,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2]。
比如,为了帮助幼儿养成午睡后自主穿衣和叠被子的习惯,教师可以在幼儿的寝室墙上贴一幅午睡步骤图,步骤图中包括铺被子、脱衣服、叠衣服、盖被子等步骤。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了解午睡的步骤,有利于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午睡,还能够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给幼儿传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观念。
又如,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幼儿教师时常会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需要使用很多的教学工具,在使用之后又需要将这些教学工具进行归类和整理。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开展图片符号教学的好时机。幼儿教师可以在收纳不同物品的收纳箱或收纳筐上贴上相应的图形,让幼儿能够了解什么物品应该放到什么箱子,逐渐形成归类、整理的意识,这不仅对幼儿未来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帮助,对于幼儿理性思维的发展也很有好处。贴上图形符号后,教师其实还可以引导幼儿尝试动手归类、整理教学工具,亲身体验归类、整理的乐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班幼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各种习惯,如一日吃三餐的习惯,参与户外运动的习惯,定时午睡的习惯……幼儿的各项生活习惯的形成都是缓慢的,即便教师反复提醒,幼儿也需要很长时间适应新的生活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童本化的环境创设,更好地促使小班幼儿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优化自己的各种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标志,提醒幼儿优化自己的行为习惯。在选择小标志时,教师注意要多使用带有卡通元素的标识,或者与时俱进地引用一些色彩鲜艳、有创意的图案,如在楼梯上或者显眼的角落贴小脚印,幼儿就会自然而然顺着脚印靠右走、有序走,这可以帮助幼儿在走路的时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也可以在幼儿的床边放置安心睡觉的标识,从而帮助幼儿养成定时午睡的习惯。此外,在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一定的阅读也是很重要的。早期阅读可以启发幼儿的心智,幼儿在阅读中也可以获得多种多样的体验。研究显示,自然元素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开始有效率、有模有样地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自己思考、感悟、品味。因此,教师可以在图书区进行一定的童本化环境创设,如放置含有标语“小天使爱阅读”的布娃娃,“绿叶宝宝对书籍的爱护”的卡通画,由此帮助幼儿在进行绘本阅读的时候,注意到自己的阅读行为习惯,更好地学会爱护书籍。
(二)运用声音符号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幼儿教师反复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很有可能不仅无法理解教师想要表达的意思,还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儿歌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对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儿歌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幼儿很容易记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地添加利用儿歌开展教学的环节,那么幼儿理解和记忆知识会相对顺利,学习效率也就会相对提高。同样,儿歌也可以用于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幼儿教师将有关生活习惯的内容与儿歌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幼儿在传唱儿歌的过程中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要领[3]。
比如,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式也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育的一个部分,幼儿教师在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把洗手的步骤编成一首儿歌,如:“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肥皂,搓搓手;清清水,冲冲手;关龙头,甩甩手;小毛巾,擦擦手;小手洗得真干净,我们大家拍拍手。”在编写儿歌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儿歌应用词简单,并且容易传唱,这样幼儿才能够轻松地学会儿歌,并时常在生活中唱起。尤其在幼儿洗手时,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边唱儿歌一边洗手,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这首儿歌中还包含了“关水龙头”等内容,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向幼儿传授一些基础的节约用水的知识,这样还能够引导幼儿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又如,在教幼儿洗脸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以此编写儿歌:“小毛巾,对着揪,扯平放在手里头。洗眼睛,洗嘴巴,洗洗脸,最后洗好小鼻子。”这首儿歌不仅包含了洗脸的步骤,也包含了正确使用毛巾的方法。由于儿歌旋律、用词简单,幼儿很容易学会,也很容易受儿歌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洗脸的习惯。同时,当幼儿在洗脸的时候,幼儿教师让幼儿唱儿歌,还能够使这个过程更加有秩序,幼儿专心唱儿歌、洗脸,就不会出现与同学打闹的情况。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教师应指导幼儿不随意乱丢乱放,并进行各类物品的分类和整理活动,如“积木的摆放”“水彩笔的放置”“玩具的整理”,不断提高幼儿整理能力和收纳能力。在这个时候,教师创设的童本化的主题墙,收集、创编的各种儿歌,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可以让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物品的意识。
(三)运用动作符号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分析幼儿教育现状不难发现,幼儿在学习时一般是从模仿开始,幼儿不仅会模仿教师的语言,还会模仿教师和家长的动作。因此,可以说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具有榜样作用,所以教师和家长在生活或教学中也应该注意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发挥好自身的表率作用。同样,幼儿教师也可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开展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传授幼儿更多生活自理的方法,还能够让幼儿了解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观念。
比如,幼儿教师在教幼儿吃饭的时候,由于小班幼儿相对来说年龄较小,在吃饭的时候不仅很难专心吃饭,喜欢与同学聊天,并且还会挑食,在吃饭的时候发出声音,这些都是吃饭的坏习惯。为了帮助幼儿改正这些坏习惯,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依靠动作符号,为幼儿示范正确吃饭的方式和步骤,让幼儿跟着练习。在平时的生活中,幼儿教师也要保持正确的吃饭习惯,这样幼儿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养成在吃饭过程中不发出声音、不挑食,在饭后主动收拾餐具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时,教师也需要让幼儿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即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小书包,自己把书和食物在书包中隔开来……由此,幼儿可以更好地成长,也能够形成更好的自理意识[4]。在穿衣的动作训练中,幼儿从穿衣困难到穿衣流利,其中掺杂了许多教师进行沟通、示范的努力。但是许多幼儿仍在系扣子和拉拉链上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动作来帮助幼儿规范穿衣动作,然后鼓励幼儿参与穿衣挑战。在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少数幼儿的挑战动作的激励下,全班幼儿会纷纷开始模仿,练习系扣子和拉拉链。在这样的动作符号的专门引导下,幼儿很快就可以掌握规范的穿衣动作,甚至有幼儿在这之后掌握了自己穿背带裤等更加困难的穿衣动作。
结语
研究和实践表明,在幼儿阶段加强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会对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可能会持续一生。同时,生活自理能力是每个人的基本能力,幼儿教师应该结合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适合小班幼儿的教学活动计划。运用符号开展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育符合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以此促使幼儿形成生活自理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从而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把幼儿培养成优秀、德才兼备的人才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陳小辉.浅谈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5):180,52.
[2]张喜莲.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5):776.
[3]韩云艳.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8(Z4):69-71.
[4]徐丽.浅谈幼儿园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育[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7):188.